目录 本书稿以山西地区坡头-清凉寺、临汾下靳、临汾陶寺、兴县碧村等地出土的庙底沟二期至龙山时期的史前玉器为研究对象, 以精美的图片的形式, 严谨的学术性研究, 对其质料、形制、功能、源流等问题进行探讨, 进一步厘清史前时期玉石之路山西段的历史地位, 完善史前中国玉文化的分布框架, 从而促进对山西史前文化及文明起源阶段相关问题的认识, 对展示山西文物大省的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对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摘要 本书稿以山西地区坡头 清凉寺、临汾下靳、临汾陶寺、兴县碧村等地出土的庙底沟二期至龙山时期的史前玉器为研究对象,以精美的图片的形式,严谨的学术性研究,对其质料、形制、功能、源流等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厘清史前时期玉石之路山西段的历史地位,完善史前中国玉文化的分布框架,
本书为《良渚玉器线绘》的全新增补版。图书用考古专业而传统的技艺——线绘来多角度地展示良渚玉器,让读者在欣赏良渚文明艺术成就的同时,真正地认识良渚,了解良渚王国、良渚玉器,以及良渚艺术。在原书的基础之上,作者增加了《考古绘图的艺术性》等三篇文章,使图书在考古科普方面的价值得到提升;作者同时将个别旧图替换为细节 为严谨的新作,使得图书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历史上,苏轼是一位有多方面卓越成就的人。这里且不说他在哲学思想上的成就,也不说他在书画艺术方面的造诣,也不谈西湖的苏堤和饮食中的东坡肉等等,单就文学方面的地位而言,有关诗,人称“苏黄”(苏轼与黄庭坚),又有“苏门四学士”;有关词,人称“苏辛”(苏轼与辛弃疾);有关文,人称“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而“三苏”又占据着“唐宋八大家”的三席。可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位奇人。因此,要为这样一位大家编选一部简要而恰当的文集,向广大读者展示其多方面的文学成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这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艺术方面,抑或人生方面,都或多或少存留着苏轼的影子,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仍然极其需要苏轼。
贺子珍是革命生涯中一位重要的女性。她和一起经历了中国革命最艰难、曲折的那一段阶段,是红军时期我军少数女将之一。贺子珍是一朵绚丽的“井冈之花”。她在大革命的疾风骤雨中成长,在井冈山血与火的枪林弹雨中成熟,历经了红色军队从初始到壮大的全过程。她的身上凝聚了红军女战士的种种美德,她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和顽强不屈的历程分不开,她的无私精神和品质是井冈山红色战士的光辉写照。贺子珍与的情感故事,有欢笑,有泪水,也有曲折。她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是,她的品质,她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金子般的品格和母性的光辉,震撼人心。陈冠任所著的《贺子珍》在充分挖掘史实,采访许多当事人的基础上,力求真实、客观地记录贺子珍刚柔兼备的英雄人生,摒弃了许多不实的传说,展现了她与整整十年共同生活及
本书为《良渚玉器线绘》的全新增补版。图书用考古专业而传统的技艺——线绘来多角度地展示良渚玉器,让读者在欣赏良渚文明艺术成就的同时,真正地认识良渚,了解良渚王国、良渚玉器,以及良渚艺术。
齐家文化是1924年首先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的,据碳14测定,它的年代在公元前2050-l915年前后,但东边的要比西边早。齐家文化可分为甘肃东部、中部、青海东部及甘肃西部几个亚区,其属性已步入铜石并用及早期青铜时代,聚落遗址一般都选在便于人们生活的绿洲中部的一些河流的河旁台地上,其主要河流为在河陇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湟水、洮河、大夏河流域和河西走廊的疏勒河流域,面积达几十万平方公里。现今为止齐家文化对已有较多的正式调查和田野考古发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甘肃永靖县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甘肃永靖县大何庄齐家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甘肃永靖县张家嘴与姬家川遗址、甘肃积石山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青海乐都县柳湾墓地、青海大通县上孙家齐家遗址、宁夏固原海家湾齐家文化墓
美石名玉,历来被视为风雅之物,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它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精华,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在数千年漫长的岁月中,玉器以其神秘的寓意、精美的纹饰、特殊的磨制手法,在上自君王下至庶民中获得了崇高的地位和殊荣,并被赋予人格化的理念。殷商以来,人们对玉器的誉美之声就没有停止过。从圣人论玉,德比君子,到众人赏赞的“冰清玉洁”之气质;从“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神仙境界,到“宁为玉碎”的英雄胆色,中国玉器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并与宗教、伦理、道德、风尚、习俗、艺术、审美等密切相联,致使民间崇玉、爱玉、赏玉、藏玉之风,自古至今就没有中断过。
玉,集自然人文之美,然崇玉、赏玉者多,知玉、懂玉者少,具鉴定、辨伪之能者寥寥。在今日社会中,对玉的喜爱仍然能够彰显个人的品质、历史感、文化底蕴。本书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近万年的玉文化,培养玉器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动玉器鉴定行业的发展。
《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玉器卷》玉器与石器在工艺、功能、形制等方面具有诸多共性,二者的最根本区别在于材料不同。玉是一种天然的珍贵旷石,表面具有温润的光泽,呈半透明状,颜色丰富多样。中国玉料藏量丰富。而且品种齐全,质地优良。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先民就发现了蕴藏丰富的各色玉料,将其当做一种美石有意识地利用,装饰自身。此后,玉深受人们喜爱,并在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被赋予了人格化的道德品格,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玉文化。 除玉之外,绿松石、翡翠、玛瑙、水晶、寿山石等也是中国采用历史悠久的重要天然珍贵矿石,在玉石谱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士巾估。
在中国,两千年前先后出现过两个最有名的皇帝:一个是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秦始皇帝,一个是发展中国、强化中央集权制的汉武皇帝。 历代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常把这两个皇帝相提并论,互相媲美,并以大量的论著、诗词、戏剧等形式,抒发对这两位历史英杰的情思和慨叹。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诗词大家毛泽东于1936年2月率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际,写下一首著名的词作《沁园春·雪》。他在词中“引无数英雄” 时,首先提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这说明毛主席也把秦始皇和汉武帝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并驾齐驱的英雄人物。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1985年11月来到西安,在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后,又来到汉武帝茂陵博物馆参观,他热情留言称赞道:感谢你们,让我看到了展现中国伟大历史的又一个展览室。 2005年春节期
本书为《良渚玉器线绘》的全新增补版。图书用考古专业而传统的技艺——线绘来多角度地展示良渚玉器,让读者在欣赏良渚文明艺术成就的同时,真正地认识良渚,了解良渚王国、良渚玉器,以及良渚艺术。
本书主要讲述殷商玉器的相关问题,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试论殷商玉器”主要涉及到殷商玉器的一些基础知识;中编“殷商玉器辨伪”,着重论述殷商玉器辨伪的一些要点,从纹饰、砣刻工艺、抛光工艺、沁色、包浆、绺裂等方面展开:下编“殷商玉器鉴定实例”列出了作者自己珍藏并拍摄的殷商玉器实物及电子显微镜下的玉器细部,列举出殷商玉器实物的众多典型特征,为殷商玉器辨伪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实物依据。
本书综合梳理了中国商代晚期以前考古学文化的谱系格局和发展演变状况,提出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庙底沟时代就已形成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其范围涵盖现代中国大部地区。本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彩地描述了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曲折而又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这是迄今为止运用考古材料考察早期中国形成过程 为深入、全面、系统的一部研究著作,对于我们认识古代中国甚至现代中国的政治、历史和文化,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