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唐墓志百种》内容简介:纸无千年寿,中古以前之书,留迹后世多凭之金石,后之作书史者则择良为用,次第高下。吉金不见题名,书者名之不名、传与不传,皆系于铭石。铭石之书有碑碣、摩崖(包括造像、刻经)之分。
书名中的“筒帛”是指我国古代用来书写文字的筒牍和帛书。从目前出土的寅物来看,主要是从战国到江汉末年的遗物。从东汉起,纸张才逐渐代替了筒帛,中国使用筒帛的屋史畏逵千余年的晴同。本书所收皆焉考古发掘出土的汉文筒帛,非汉文筒帛一律未收。 为了让者检索方便,本书“数据篇”的内容皆按筒帛出土时间顺序编排。每条数据中,首先说明筒帛出土的晴同、地点,其次介绍筒帛的形制、内容和学术价值,对较重要的筒帛间或介绍一些有关墓葬的情况,最后注明所用材料的来源和出土筒帛较早报导的书刊、杂志名称、期数等,以便读者检索原始报导数据。 “资料篇”所收内容从1900年至2002年,凡属已公布了的墓葬、遗址出土及征集、收购的绝大部分被收了进来。书中所述内容有详有略,一般是筒帛内容较重要者,如属古籍、佚书类的叙述中量
北京孔庙现存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198通,5万余名进士由此而在全国 学府和皇家祭祀孔子的场所留名,这批刻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了 好地展示这些碑刻,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对进士题名碑的内容进行梳理,对其中的人物展开研究,以我馆石质文物数字化成果为特色,对刻石的基本信息、刊刻内容进行整理和编写,出版“北京孔庙国子监藏进士题名碑”丛书。作为这套书的 本,本书选取其中36通清代进士题名碑作为研究对象,全书收录的碑刻高清图片,由我馆三维数字化扫描成果转化而得,对题名碑上的现存文字内容进行清晰呈现。 在图像的基础上,编撰小组对石碑上记刻的各科进士题名和籍贯等信息也进行了整理,同时参考《清史稿》等相关文献,将实物与文献加以比对,摘录《清史稿》“列传”部分有确切记载的进士生平事迹,对人名、籍
《蔡元培自述实庵自传》包括蔡元培先生的自述四篇:《我所受旧教育的梗概》、《我的读书经验》、《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我在教育界的经验》,另有黄世晖等所撰蔡先生传略六篇。从中可以领略蔡先生行谊的梗概,《实庵自传》,《自传》之前有陶希圣的《记独秀》。
本书分为几大部分:上编为发掘篇,详细介绍渗水井J264的发掘清理情况以及整取井圈和木简的情况, 为重要的是100余支木简文字的释读;中编为研究编,是对渗水井内出土的动植物遗存、树叶、木片和木简材质的分析鉴定研究;下编为文字编。这批木简为赵佗前期的遗物,主要是籍簿文书和法律文书。籍簿文书包括宫署管理出入簿、财务分类簿、军事文档等。法律文书包括律令、爰书、奏谳书。很零散,仅知体例与中原所见的汉文书简、汉律简相同。 大多数单行书写,只有一枚书两行半字。简上文字均为墨书,字数不等。目前清洗出的整简中,文字 多的有23字, 少的只有3字,以12字居多。这批木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岭南地区简牍考古的空白,改写了广东无简牍出土的历史,也极大地扩展了南越国历史的研究范围,其意义和价值 重要。
该选题本应在银雀山汉墓竹筒发表以后再做,但遗憾的是这批竹简出上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只出版了辑,第二辑、第三辑尚未出版。好在《银雀山漠墓竹简》辑已将其主要内容及较完整的竹简发表,所出现的文字也基本上反映了这批竹筒文字的主要面貌,于是决定提前「施工」从一九九二年开始,便利用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开始了该书的编撰王作。前后历时三年,其问甘苦出我意外。至于《银雀山汉墓竹筒》第二辑、第三辑的材料,只好待其正式出版后再对本书进行增补和修订。银雀山汉墓竹筒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自出土以来不少外学者已经进行了诸多学科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但仍有很多课题尚待研究。随着材料的不断公布,诸如对秦汉哲学、兵法、历法、数术、文字、文献、音韵以及筒牍制度、书法艺术等方面都会进一步开展新
本书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字字形、字音和字义的考释,引经据典地解读了中国古代神话文化与原始意识。
《出土文献与汉唐典制研究》充分利用张家山汉简、长沙走马楼吴简、敦煌吐鲁番文书以及天圣令等新发现的材料,对汉唐间的法典编纂、土地制度、赋役制度、驿传运输及过所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解读颇富新意,深化了相关认识。同时,还对历史文献的校勘、辑佚等提出一些有益的新见。
《甲骨学通论(修订本)》有甲骨文的个发现者王懿荣、关于甲骨文发现的其他说法和几点新补证、甲骨文出土地与时代的确定及甲骨文的命名、甲骨文出土地的探索和意义、甲骨文时代的确定和小屯为殷墟的研究、甲骨文的命名种种、甲骨文发现和甲骨学研究的几个阶段等。
本书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字字形、字音和字义的考释,引经据典地解读了中国古代神话文化与原始意识。
悬泉置,是汉代丝绸之路敦煌郡段的九个重要驿站之一,也是目前丝绸之路上确定并经过考古发掘的驿站遗址。悬泉置的主要功能有二,一个是“迎来送往”,负责过往使者、官吏和人员的接待工作,为其提供交通、住宿和饮食方面的服务;另一个是“传递文书”,负责东西方向上的政令、文书传递。悬泉汉简则是悬泉置日常运作而形成的各类文书总和的孑遗。围绕悬泉置日常运作而形成的悬泉汉简,对于我们认识汉代敦煌地区的社会生活、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乃至当时的邮驿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简帛文献纲要》根据近百年的出土实物与传世文献记载相结合的方法,对简帛文献的起源、形制、名称、编联、缮写、削改、题记、符号、文字、内容等基础问题,从文献学和学术史的角度进行一次梳理,同时把中国古代简帛的基本知识,朴实、准确、地作了综合性的考索。全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既全面呈现出作者兀兀穷年治简帛学的心得,又集中体现了百年以来简帛学者的众家之智。全书面广而深、论博而精,又兼图文并茂,可谓一本具有全新面貌的简帛文献学著作。
这本论文合集内容主要是利用传世文献资料、古文字资料等综合考察甲骨文所见的城邑、丧葬制度等,详细介绍了甲骨文金文助动词、同义词、反义词等词法构成、分类与等级划分等。书稿地名资料搜集齐全、考证精详、引证明确。本书的特点是能将各种资料,如文献资料、古文字资料综合利用,来考证各种要素。是甲骨文金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
《尚书》和《周易》是中国最古老、最宝贵的两部古籍。 《尚书》独载尧以来,是中国自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信史。《周易》是继《连山》、《归藏》之后,更加完善的用于卜筮而具有哲学内容现存于世唯一的一部奇异之书。然而当二书未被大思想家孔子光顾以前,前者是存放子宫府中的尘封故档,后者是流散于民间的普通筮书。只是经过大思想家孔子光顾之后,原来的尘封故档经过整理、编次,遂列为六艺之一,而传于后世,原来的普通筮书以其内容古奥,经过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著成“十翼”,亦列为六艺之一,而传于后世。惜经秦火,《尚书》变成残缺不完,精义亦多有丧失,《周易》虽以卜筮之书得传,然而巫史故习,历久不革,其结果与《尚书》的命运,几无以异。
本书由上编《敦煌所出唐宋书牍研究》和下编《敦煌所出唐宋书牍辑稿》两大部分组成。上编将敦煌所出唐宋书牍文献尽可能地搜集、分类,从每一类书牍的格式出发,追本溯源,对其源流、发展演变过程研究,图文并茂,对敦煌书牍文献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下编从分散于各地的、上万件零散的敦煌遗书中整理成集,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分体、分类的敦煌书牍文献辑录本,便于研究敦煌学、唐宋史、历史文献学、中国文学的学者们参考和使用。
考古是探索文明的一盏灯,考古者就是持灯的人。本书收录了25位考古专家的访谈录,这些访谈录涉及面广,具有的科学性及可读性,让我们随着书中的25位持灯者去穿越历史的隧道,探索那神秘而未知的世界。
悬泉置,是汉代丝绸之路敦煌郡段的九个重要驿站之一,也是目前丝绸之路上确定并经过考古发掘的驿站遗址。悬泉置的主要功能有二,一个是“迎来送往”,负责过往使者、官吏和人员的接待工作,为其提供交通、住宿和饮食方面的服务;另一个是“传递文书”,负责东西方向上的政令、文书传递。悬泉汉简则是悬泉置日常运作而形成的各类文书总和的孑遗。围绕悬泉置日常运作而形成的悬泉汉简,对于我们认识汉代敦煌地区的社会生活、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乃至当时的邮驿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