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分期断代的基础上对甲骨文做分类研究的一个尝试。就某类卜辞而言,对它的研究却是既全面又深入的。由于以分期断代为基础或云前提,这研究便有时代观念;又由于所研究的是这类刻辞的全部(当然是就目前已刊布者而言),这研究便有全局观念,避免片面性,更不致仅据碎片残辞立论发挥。而且,既然是全面的研究,当然也包括了文字考订、卜辞释读、辞例推勘比较、文献印证等方面的问题,必须是深入的。所以,分类研究这一设想,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甲骨文各期田猎刻辞概述、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关于甲骨文各期田猎地点及田猎中心的讨论、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摹本、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释文、各期贞人所卜田猎卜辞辑录。
《清华简研究》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以关于清华简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为基础。本辑收录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论文33篇,从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思想史等诸多方面,对清华简与其他新见出土资料进行了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出土文献与汉语史研究论集》收录叶玉英教授2005年至2022年在各类学术刊物中发表的28篇论文,包括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献与历史问题研究,出土文献与汉语语法史、词汇史、语音史研究等。其中,古文字研究方面的论文主要涉及古文字考释、古文字构形研究、谐声系列的整理和字词关系研究等;出土文献与史学研究部分主要是利用汉简讨论两汉时期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及经济史问题等;出土文献与汉语史研究则包括汉语词汇史、语法史和语音史三类。
本书为作者从已刊发的论文中,选则32篇较为重要者结集出版,涉及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侧重战国简帛文献)、古文字研究(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战国简帛文字等)为主,兼及先秦两汉传世典籍的研究。书名 逐狐东山 出自《焦氏易林》,取义于在校读古代典籍文献(含出土文献)时若想有所发现犹如山中追逐狐狸那般艰难。论文集仿《庄子》编排体例,总体上分成 内篇 (以战国简帛考证和传世典籍校读之文为主,结论可信性较高者)、 外篇 (学术性论文,但论证过程稍显薄弱,结论或有可商者)、 杂篇 (书评、杂论之类)三部分。每部分所选入的文章大致按照发布的先后顺序排列。
该书根据地下出土的纪年铜器铭文的历日记载,运用金文月相词语含义和所指时间研究的成果对金文的历朔进行复原工作。这是金文月相词语研究成果的运用和延伸,属于基础性研究。本书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与金文历朔研究相关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透彻的研究和阐述;二是对王年、月份、月相词语和干支四要素齐全的70余篇纪年铭文的历朔以及所属王世,结合器型纹饰、铭文内容、人物地点等要素,给出了较为精确可靠的数据;三是对殷纪年纪时铭文的历朔,西周三要素、二要素纪时铭文的历朔,春秋战国时期纪年纪时铭文的历朔都做了探讨和研究。
本书为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学科成员学术论文汇编,选录论文19篇,既有近年已公开发表的,也有未刊的新作。本辑所收文章依专题归为四类,分别是 甲骨学与殷商史 青铜器、金文与殷周史 古史钩沈 汉学研究 ;研究对象为出土材料和文献典籍,研究视野由国内延伸至域外,涵盖中国早期文明和国家形态、商周古史、商周考古、甲骨学、青铜器与金文、简帛学、科技考古、汉学等方面的新成果,综合性较强,学术价值较高,体现了先秦史研究室的学术传承和创新。
考察民国时期的文献辨伪,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理论方法,否则不足以得出较为真切的认识。在全面回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佟大群著的《民国文献辨伪学研究》分九章,对这个牵涉颇广、意蕴丰富的学术现象进行了系统探究。其中既有人物研究,也有学案研究;既有部类文献研究,也有代表论著研究。本书的篇章架构和内容,兼顾了人物与事件、专题与个案、纵向与横向、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从文献辨伪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文化转型之间关系的角度,探究民国学人,如何在文献辨伪活动中,实现思想和学术、传统和现代、继承与创新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从而推动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及社会的发展进步。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由李均明、刘国忠、刘光胜、邬文玲编著。简帛学是20世纪创建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门重要学科。百年来发现的大量简帛,弥补了传世文献资料的不足和缺失,勘正了传世文献的误记或谬篡,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法制史、经济史以及语言学、文学、哲学、地理学、军事学乃至天文学等学科的重要资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多种学科的发展。《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全面展示百年来出土的所有简牍与帛书概况,包括出土地点、数量、形制、主要内容等,解析简帛自身包含的各种规律,包括材料应用的规律、文字演变的规律、符号应用的规律、编联形式的规律、典籍及文书分类的规律、收藏保护的基本常识等,以及百年来简帛研究的曲折历程,各种观点的交锋,代表人物等。
本书主要致力于解决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是通过对闽南方言与敦煌文献里的一些俗语词的吻合性研究,可以看到中原汉人在河西走廊一带跋涉的足迹,这启发和帮助我们从历史语言的角度去研究敦煌文献。 二是考释了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里有关租赁、借贷的俗语难词,特别是残缺不全的语段中的难词,为阅读研究扫清了障碍。 另外,书中还涉及租赁、借贷及民间买卖等方面的俗语难词,这应归功于来自中原的古老诗山方言,它为后人保留了有价值的资料。 三是考释了《敦煌变文集》《敦煌歌辞总编》里的一些俗语难词,解决了俗语难词的困扰,给阅读理解开拓了豁然开朗的新天地。 四是解决了禅宗文献里的棘手难题。
本书搜集整理武威出土的所有西夏文和汉文文献,采用先整合,再分类研究的方法,弥补了学界对武威西夏文献所作的个体研究的不足。特别是在释录西夏文佛经时,克服了现存文献残页内容支离和片段的缺点,与汉文佛经文献互相补充,得到了更加完整的西夏文佛经内容;同时,通过整合、对比,还厘清了西夏文佛经的多种版本及刊印、流传情况。
《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创办于2012年,是 以甲骨、金文、简牍法制史料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学术集刊,也是位居 学术 前沿、弘扬中华法律文化、具有鲜明“冷门 学”属性、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之“新文科”特色的刊物。本刊集中发表中、美、日、德、俄、韩等国学者的重要成果,主要以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两湖、西北出土之楚简、秦简、汉晋简为研究对象,深入追索中国法律文明之起源与发展足迹,在 、 学界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学术影响,成为该领域的核心学术平台。
本书为“安徽省引江济淮工程考古成果”之一,庐江三板桥周代遗址发掘报告。
本书是对晚清罗振玉所编《殷虚书契续编》六卷所做的考释,属于填补空白性质,为古文字学界研究甲骨文作参考,同时也丰富了甲骨学史的研究。本书所做的考释工作,首先是对甲骨文单字作考释,原则上初次出现时做分析解释,其后则直接用通行字体隶定,或作简要的解释;遇有冷僻字或笔画残缺的字,则截取原拓片字形,再做字形分析探讨。其次对甲骨文单字在卜辞中的用法和意义作分析研究。考释过程中,同时参考学术界(包括本人)已有的 研究成果,尽量使 研究成果在考释中有所反映。再次,本书的考释工作,不限于对具体卜辞的隶定和对甲骨文单字的考释,同时还涉及殷商历史文化、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
本书共收21篇文章,涉及青铜器、夏家台战国简、清华简、上博简、张家山汉简、玉门关汉简、马王堆帛书等多批出土资料,内容则涵盖了古文字研究、古汉语研究、史学研究、医学史研究等诸多方面。既有对新出土简牍的释文整理,也有对传统热点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让读者了解到简帛方面 的学术研究成果。另外,书中还有专文介绍2016-2019年 地区简帛研究概况,以及2019年中国大陆秦汉魏晋简牍研究概述,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书作为一个连续性集刊,对学术界产生持续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