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以来,秦汉时期简帛及其他出土文献资料持续大量涌现,源源不断地为秦汉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新材料,刺激形成新课题。本书旨在促使秦汉史研究扭转碎片化的趋势,为未来的研究设立 高的起点和提供 广阔视野,同时也将方便不同领域的学者了解出土文献与秦汉史研究的主要课题、方法和所取得的成果。全书分为文字发展、文书行政、律令法系、徭役制度、军事制度、政区地理、时间秩序等九章,分别由九位出土文献与秦汉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新锐学者撰写。梳理该领域的主要出土资料和研究进展,归纳核心问题,阐发自己的 研究见解,力求揭示利用出土文献资料已在秦汉史研究的各领域中取得何种新认识,可以提出哪些新问题,开辟哪些新领域。
《商周金文选》是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选本,年代下限断至秦统一以前,共收入拓片二百六十六件。本书按年代、地域编次,即商代晚期,西周早(武王至昭王》、中(穆王至夷王》、晚《厉王至幽王》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则按地域《江淮、齐鲁、三晋、关中》分国别排列。为方便读者,对铭文作了释文。通假字和异体字用括弧注出,缺字用方框表示(能补者于以填入》,不识之字除个别存原篆外,均作隶定,一般古今字及重文、合文不再标明。《商周金文选》采用器铭,除少数公私藏拓外,主要引自下列着录:、《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录遣》《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金文总集》《殷周金文集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考古》等杂志五、为便于制版,部分拓片作了缩放处理。
汉字是全世界文字体系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探究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就不能不从甲骨文说起。本书介绍了甲骨文如何被发现以及如何成为一门专业的学问,并针对甲骨文和汉字做出深入浅出的解读和介绍,还从甲骨的占卜和记载内容,探讨商代的历史和文化,最后从常用的六十个汉字看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变化,并道出背后隐藏的有趣的文字小故事。
本书是佛教文化的专题研究,研究对象以古代域外普贤信仰为主,涉及普贤信仰研究的意义、现状、思路、起源、发展演变、基本特征等方面。本书在普贤信仰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对一些问题进一步探究,从不同的视角和关注点来审视域外普贤信仰的重要问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现了数量不少、与吴国历史相关的铭文铜器,近年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及零星发现的简帛资料,对于研究吴国历史意义重大,颇有补正吴史的作用。本书通过利用这些资料,对《吴太伯世家》所载内容进行广泛注释。本书以《吴太伯世家》原文为纲,以《春秋》《左传》等传世文献及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为目,对迄今所见吴国史料进行汇集,并立“新证”一目,对原文出现的地名、人名、史事等酌情注释,就相关问题既有研究成果的介绍汇总,亦有自己的见解陈述。
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陆)》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四百五十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秦汉魏晋时代,简牍文书行政是 维系官僚体制和基层控制的有效手段,借助20世纪来出土简牍,秦汉各行政层级的文书均得呈现。而文献不足征,学界对三国时期的地方行政与公文所知甚少。本书利用出土数量 多的三国文献(长沙走马楼吴简),探讨孙吴县级机构的公文样态与文书行政。 吴简出土时受扰乱,本书运用古文书学手段,对竹简、竹木牍官文书进行复原与集成;结合官文书与簿书,提出吴简为临湘侯国档案群;解析县级公文的类型与运转机制,复原政务办理程序。 本书具多重学术价值:在吴简学领域,推进官文书整理及研究;在三国史领域,以自下而上的视野考察孙吴的统治秩序;在制度史领域,引入“活的制度史”理念,动态观察文书流转及行政过程;亦将为新时期长沙及全国古井简牍的整理研究提供借鉴,具有应用价值。
本书以2024年之前出土并已正式公布的战国秦汉简帛书籍为叙录对象,涉及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悬泉汉简、银雀山汉简、北大汉简、乌程汉简、天回汉简、睡虎地汉简、马王堆帛书、睡虎地秦简、北大秦简、郭店简、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等等,按照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对子部做出调整(如析出墨家),以书籍写作时间或出土先后为序,一般先描述其出土信息,然后着录其简帛形制、字数等,再叙述简帛文献的基本内容,记录原简收藏地,然后对具体文献的数据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评价。或引述各家意见,或申述自家判断,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皆有文献可征。总体而言,本书对目前已刊布的简帛书籍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着录,将大大便利简帛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开展与推进。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共收录简文四种五篇,都是前所未见的佚文。《治政之道》篇与第八辑《治邦之道》思想内容相关,字词运用一致,根据竹简保存的相关信息综合判断,二者可合而为一,是一篇罕见的政论长文。《治政之道》主张为政自上始,治政之要在于兴人,而兴人的标准是贤德等,其观点多与儒家思想相合,也呈现出诸家融合的特点。《成人》篇以“成人”应对“王”问的形式,论说法律制度的意义、司法原则以及断狱程序等内容,主张“德政亦用五时”。《廼命》二篇是诫命之辞,内容相互关联,根据诫命对象,各有侧重。《廼命一》诫命嬖御群臣要忠君勤事、言语谨慎,勿强取豪夺,以保其室家。《廼命二》诫命昵因群父兄弟要戮力同心、相收相恤,靖共公事、尽心相上等。《祷辞》篇与第三辑《祝辞》相类,皆系祭祷之辞,记录了八类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共收录简文四种五篇,都是前所未见的佚文。《治政之道》篇与第八辑《治邦之道》思想内容相关,字词运用一致,根据竹简保存的相关信息综合判断,二者可合而为一,是一篇罕见的政论长文。《治政之道》主张为政自上始,治政之要在于兴人,而兴人的标准是贤德等,其观点多与儒家思想相合,也呈现出诸家融合的特点。《成人》篇以“成人”应对“王”问的形式,论说法律制度的意义、司法原则以及断狱程序等内容,主张“德政亦用五时”。《廼命》二篇是诫命之辞,内容相互关联,根据诫命对象,各有侧重。《廼命一》诫命嬖御群臣要忠君勤事、言语谨慎,勿强取豪夺,以保其室家。《廼命二》诫命昵因群父兄弟要戮力同心、相收相恤,靖共公事、尽心相上等。《祷辞》篇与第三辑《祝辞》相类,皆系祭祷之辞,记录了八
......
在对《肩水金关汉简》五卷十五册进行全面研读的基础上,《肩水金开汉简释文合校》对《肩水金辟汉简》的疑难字词进行了细致的考释,并以按语的形式进行注解。校对错误文字,提出新的释读看法,全面搜集已有成果,梳理学界意见,并进行汇总点评,考订各家观点,涉及1400多条简文。 《肩水金关汉简释文合校》提供了全面、准确的西北漠简的释文,有助于加深对简文的理解,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解决一些字词含义争论难定、分歧太大的问题,既是对《肩水金开汉简》的一次学术梳理和总结,也能够推动西北汉简及秦汉史的研究。
......
李明晓著的《散见出土先秦两汉法律文献校注》吸收古文字与法律史 研究成果,对先秦至东汉时期的出土法律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为上古法制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悬泉汉简出土于汉代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遗址。悬泉置遗址发掘于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二年,曾被评为一九九一年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二〇一四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该遗址出土各类文物七万余件,其中出土汉简三万五千余枚,有字简二万三千枚,经过整理者一万八千枚。该遗址地处中西交通和丝绸之路的大道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优选、保存最为完好、出土文物最多的我国汉晋时期的邮驿机构。悬泉简中最早的纪年为汉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年),最晚的纪年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一〇七年),前后跨越二百一十八年。其内容大致涉及这二百一十八年及其前后若干年的历史史实,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社会以及边地风情、日常生活等。尤以邮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资料见长,是两汉丝绸之路
本手稿为有名甲骨学家曾毅公先生编著,内容为《殷墟卜辞后编序》(明义士著、曾毅译),殷墟卜辞后编考释(明义士类次、曾毅释文)等内容。有名学者李学勤先生在《明义士对一坑卜骨的整理》一文的提要中讲到:加拿大学者明义士的《殷墟卜辞后编》是其1917年编印的《殷墟卜辞》一书的续作,该书在明义士生前未能出版,1972年由台湾艺文印书馆根据安大略博物馆所藏《殷墟卜辞后编》的拓本刊行。但是该拓本中不包括明义士在1928年为《殷墟卜辞后编》所作的序,就是这篇未完成的序稿,为我们了解明义士在《殷墟卜辞后编》中所收一坑卜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研究基础。
《中国简牍书法系列》反映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在秦至两汉魏晋这个大变革时期的生动面貌,读者不难从中发现中国文字和书法的衍变脉络和发展线索。该套丛书为8开全彩版印刷,每页均附释文。 本书为该套系列丛书之“甘肃天水秦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