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2024年之前出土并已正式公布的战国秦汉简帛书籍为叙录对象,涉及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悬泉汉简、银雀山汉简、北大汉简、乌程汉简、天回汉简、睡虎地汉简、马王堆帛书、睡虎地秦简、北大秦简、郭店简、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等等,按照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对子部做出调整(如析出墨家),以书籍写作时间或出土先后为序,一般先描述其出土信息,然后着录其简帛形制、字数等,再叙述简帛文献的基本内容,记录原简收藏地,然后对具体文献的数据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评价。或引述各家意见,或申述自家判断,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皆有文献可征。总体而言,本书对目前已刊布的简帛书籍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着录,将大大便利简帛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开展与推进。
在该书稿中,夏含夷先生以其深厚的中西方学术功底将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出土文献的学术史做概括以及升华式的点评、总结。内容之广博、点评之精到令人叹为观止,涉及的出土文献有甲骨文、金文以及简帛,几乎囊括了研究汉学有突出贡献的所有西方学者,我们可以获知每一位有突出贡献的学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历程,亦将西方与中方的学术互动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感慨不已。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建立在其学术史的基础之上,学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有专著对其进行总结,已达到既往开来之目的。夏含夷先生将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出土文献的学术史做以概括式的阐述,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对于我们了解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中西方的学术交流以及学术发展的历程都有很大的帮助,是我们了解西方汉学十分重要的窗口,该书的出版必将贡献给学界一场学
本书为2014年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文字编》的修订版。在全面收集已刊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贰)、(叁)的图版基础上,由清华大学贾连翔副研究员使用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出土简帛字形图像的提取方法 (国家专利申请号:201210414370.0)进行编辑处理,相较于扫描粘贴的编纂方式,大大改进了字形图片质量。 本文字编按《说文》部首次第排列,凡不见《说文》之字,概附在该部首之后,以星号 * 识别。凡隶定字形与《说文》字头部位稍有差异的字,在《说文》该字上标注方括号[ ]。为提高读者研究和使用的便利性,本文字编表上端附有《说文》部首字头序号,更附有拼音、笔画索引,方便检索。 本次修订,完善了前一版的细节,并根据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修正了部分字形的隶定,使本书更符合当前读者使用的需求。
20世纪初以来,秦汉时期简帛及其他出土文献资料持续大量涌现,源源不断地为秦汉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新材料,刺激形成新课题。本书旨在促使秦汉史研究扭转碎片化的趋势,为未来的研究设立 高的起点和提供 广阔视野,同时也将方便不同领域的学者了解出土文献与秦汉史研究的主要课题、方法和所取得的成果。全书分为文字发展、文书行政、律令法系、徭役制度、军事制度、政区地理、时间秩序等九章,分别由九位出土文献与秦汉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新锐学者撰写。梳理该领域的主要出土资料和研究进展,归纳核心问题,阐发自己的 研究见解,力求揭示利用出土文献资料已在秦汉史研究的各领域中取得何种新认识,可以提出哪些新问题,开辟哪些新领域。
本书稿是邬可晶近先生从近10年来所写的研究出土战国秦汉文字资料与传世文献的文章(主要为2018年9月之前正式发表)中精选出的30篇。书稿内容丰富,涉及战国秦汉古文字、古汉语、古文献等领域。
汉字产生和演变的历史,早可上溯至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的饰纹和刻书符号。然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文字的定型当在上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此前应属草创阶段。周继殷而王天下,此后八百余年,汉字历经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钟鼎文、石鼓文及不同诸侯国流行的〔一字数形,随意增省〕的形形色色的籀文,至秦始皇统一为小篆。全国始有了统一的文字。汉兴后的四百余年间,汉字又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隶变〕。这是一个由篆书逐渐演进为隶收的过程,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史上*创时代意义的变革。其特征为〔简省笔划,划圆为方,划转为折〕。这一变革,突破了汉字象形、指事、会意等的造字准则。如此,隶书较之以前的各种书体便更加符号化,定型化,成为了一种结构规整而风格庄重的书体,盛行于两汉、魏晋。〔隶变〕的创时代变革,不仅成就了
《商周图形文字编》得到*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研究中心资助立项。此书是著名文字学家王宁教授的弟子经数年的收集、研究、整理编写而成。全书将商周时期的图形文字尽可能全面的加以收集鉴别,取其精品集于一编。这不但是古文字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书法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此书的编纂成功,得到了文字学界专家的广泛好评,她的面世,文字学界和书法界将获益匪浅。
反映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在秦至两汉魏晋这个大变革时期的生动面貌,读者不难从中发现中国文字和书法的衍变脉络和发展线索。该套丛书为8开全彩版印刷,每页均附释文
《英藏黑水城出土社会文书研究:中古时期西北边疆的历史侧影》是一部系统研究英国藏黑水城社会文书的学术著作,通过挖掘、分析英国藏黑水城出土社会文书中的珍贵史料,从地理环境变迁、边疆开发和经略、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活动等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古时期西北边疆的演变历史。
本书是2019年11月2日 4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与历史学系共同举办的届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史 学术论坛暨青年学者工作坊的论文集。本书共收录论文32篇,分甲骨卜辞及商周文字、西周铜器铭文、东周铜器铭文、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其他战国竹书及综合研究、秦汉简帛等七个专题,涉及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历史地理等多个研究领域,对于促进各学科交叉研究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出土文献研究》创办于1985年,为国内早的以出土文献为研究对象的专业辑刊。本辑共收录论文40余篇,内容涉及甲骨、青铜器、简帛、敦煌文献、墓志等多种出土资料,包括新近刊布的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等,研究既有文字学上的探讨,又有文献学、史学等方面的考察,由此可以一见出土文献研究的新进展。
该稿属《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集刊之第七辑,也是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书稿内容涵盖丰富,涉及甲骨文、金文、楚简、秦简、汉简、帛书、石鼓文敦煌佛经等方面的字词考释与校读札记,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领域的*研究成果,便于研究者得以接触学术界的研究前沿,并促使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该书取材于新见的先秦时期青铜器铭文拓本,字形收录是穷尽性的,而且均出文例,兼有单字索引功能,并突出考证性案语。该书是一部溶学术与实用为一体的古文字工具书。
《出土文献研究》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编的系列学术集刊,主要收录出土文献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论文,内容包括甲骨、金文、简帛、玺印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本書爲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編《出土文獻研究》輯刊,本輯共收録論文三十四篇,內容涉及甲骨、金石、戰國秦漢三國簡帛等多種出土資料,包括新近刊布的荆州胡家草场西汉墓M12出土的简牍等,研究既有文字學上的探討,又有文獻學、史學及哲學等方面的考察,由此可以一見出土文獻研究的新進展。
悬泉置,是汉代丝绸之路敦煌郡段的九个重要驿站之一,也是目前丝绸之路上确定并经过考古发掘的驿站遗址。悬泉置的主要功能有二,一个是“迎来送往”,负责过往使者、官吏和人员的接待工作,为其提供交通、住宿和饮食方面的服务;另一个是“传递文书”,负责东西方向上的政令、文书传递。悬泉汉简则是悬泉置日常运作而形成的各类文书总和的孑遗。围绕悬泉置日常运作而形成的悬泉汉简,对于我们认识汉代敦煌地区的社会生活、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乃至当时的邮驿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从四个方面对悬泉汉简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勾勒出以悬泉汉简为代表汉代“置”的运作方式、交通驿站的设置状况、敦煌地区的社会生活面貌乃至当时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以“亭”名和“骑置”资料所做的研究,探讨了汉代丝绸之路机构
《南朝陵墓石刻渊源与传流研究》是六朝松艺术文库之一。《南朝陵墓石刻渊源与传流研究》研究南朝陵墓石刻有翼石兽和神道石柱的洲源与传统。《南朝陵墓石刻渊源与传流研究》共五章节,主要内容为南朝陵墓石刻研究的艺术史观和方法,南朝陵墓石刻渊源研究(上、下),南朝陵墓石刻传流研究(上、下)。
本书系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孙常叙先生嫡传弟子、东北师范大学马如森教授积多年功力撰写、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殷墟甲骨学》一书后半部分的修订版。本次修订,新增了147个甲骨文单字,由《殷墟甲骨学》介绍的1056个字增加到本书1203字。为便于读者阅读,本书还采用双色印刷,凡书中介绍的甲骨文原字迹均采用专色印刷,醒目大方,更加便于识认、使用。书中所引每一个甲骨文单字,是用硫酸纸在拓本上按字形原大摹写,毫不失真;甲骨文的注意在字头的右侧上方;甲骨文的释字探求本义;每个单字的右侧注明来自某著录书籍的简称;甲骨文的释义按类别分项说明,突出实用性和便捷性。 该书系甲骨学者王宇信研究员主编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的一种,目前该书已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十一五”上海市重点图书出
2008年11月,我们迎来了深圳博物馆开馆20周年。以改革开放史为主题陈列的深圳博物馆新馆也将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日隆重开馆。在这喜事连连的盛世华诞里,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又为我们送来了特殊的厚礼——《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 山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地上、地下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在这块神奇的黄土地上,诞生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和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合称三晋),孕育出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晋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长卷中勾勒出一段壮美图景。自古以来,这里豪杰名士辈出,晋文公、廉颇、蔺相如、苟子、卫青、霍去病、王维、白居易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文化名人,可谓帝王兴、龙虎出之地。 此次展览汇聚了山西博物院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收藏的两周时期文物之精粹,尤以青铜器和
本書爲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編《出土文獻研究》輯刊,本輯共收録論文三十篇,內容涉及甲骨、金石、戰國秦漢三國簡帛等多種出土資料,包括新近刊布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等,研究既有文字學上的探討,又有文獻學、史學及哲學等方面的考察,由此可以一見出土文獻研究的新進展。
秦汉魏晋时代,简牍文书行政是 维系官僚体制和基层控制的有效手段,借助20世纪来出土简牍,秦汉各行政层级的文书均得呈现。而文献不足征,学界对三国时期的地方行政与公文所知甚少。本书利用出土数量 多的三国文献(长沙走马楼吴简),探讨孙吴县级机构的公文样态与文书行政。 吴简出土时受扰乱,本书运用古文书学手段,对竹简、竹木牍官文书进行复原与集成;结合官文书与簿书,提出吴简为临湘侯国档案群;解析县级公文的类型与运转机制,复原政务办理程序。 本书具多重学术价值:在吴简学领域,推进官文书整理及研究;在三国史领域,以自下而上的视野考察孙吴的统治秩序;在制度史领域,引入“活的制度史”理念,动态观察文书流转及行政过程;亦将为新时期长沙及全国古井简牍的整理研究提供借鉴,具有应用价值。
本手稿为有名甲骨学家曾毅公先生编著,内容为《殷墟卜辞后编序》(明义士著、曾毅译),殷墟卜辞后编考释(明义士类次、曾毅释文)等内容。有名学者李学勤先生在《明义士对一坑卜骨的整理》一文的提要中讲到:加拿大学者明义士的《殷墟卜辞后编》是其1917年编印的《殷墟卜辞》一书的续作,该书在明义士生前未能出版,1972年由台湾艺文印书馆根据安大略博物馆所藏《殷墟卜辞后编》的拓本刊行。但是该拓本中不包括明义士在1928年为《殷墟卜辞后编》所作的序,就是这篇未完成的序稿,为我们了解明义士在《殷墟卜辞后编》中所收一坑卜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