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介祺字寿卿,又字酉生,号伯潜,因得曾伯黍簠而号簠斋,晚年自号万印楼主人,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甲第三名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咸丰四年(1854)致仕,光绪十(1884)卒于潍县故居。 陈介祺是清代的金石学家、收藏家、鉴赏家。他一生经历的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正是中国自宋以来的传统金石学空前发展的繁盛时期,陈介祺在这一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陈介祺出身名门,自幼便随父亲陈官俊在京城读书,年轻时即嗜古好学,曾以小门生的身份向当时的金大家阮元求教,从此便养成了收藏古物的癖好,常倾其家资,广为搜罗,集数十年之功,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藏古大家。 作为当时无所不收、无所不精的古物收藏大家,他的藏品年代久远、种类齐全、数量巨大。所藏器物
战国燕下都瓦当为我国古代瓦当系列之一。与战国秦瓦当、齐鲁瓦当鼎足而立。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形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世人的瞩目。拜成为当今热门收藏品。对它的遗存、形状、纹饰、内涵等进行深入探索,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建筑材料,为中国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瓦当的著录始于北宋,到了清代关于瓦当的著述颇丰。新中国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文物考古调查和田野考古发掘,获得了大批新的瓦当资料。瓦当的辑录和研究,较前大大发展了。近年来田野考古发掘取得的一批科学的瓦当资料,为运用地层学、类型学方法对古代瓦当进行研究奠定了基础。本书运用考古学研究方法,以经过科学发掘又有比较明确地层关系的瓦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辽金元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建筑遗址出土的瓦当进行比较分析,初步建立起中国古代瓦当发展的基本序列,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瓦当,俗称瓦头,是指筒瓦下垂的特定部分,形状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表面多装饰有花纹和文字。瓦当既有遮护免受风雨侵蚀、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是我国古典建筑中一种特有的装饰物。它就像一串美项链整齐划一地横列在建筑物的上部,极富装饰效果,使建筑物更加绚丽、辉煌。瓦当,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丽一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图案、文字不助于我们了解古文化渊源、习俗好尚,同时对古代地理建筑、思想意识的研究亦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正因如此,瓦当引起了不少好古者的 重视。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兴盛,瓦当收藏之风大盛,出现了像陈介祺、罗振玉这样的金石学家皆倾心于瓦当的搜集与研究。战国图案瓦当以半圆形为主,主要以现实生活中的树木、
战国燕下都瓦当为我国古代三大瓦当系列之一。与战国秦瓦当、齐鲁瓦当鼎足而立。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形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世人的瞩目。拜成为当今热门收藏品。对它的遗存、形状、纹饰、内涵等进行深入探索,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陈介祺字寿卿,又字酉生,号伯潜,因得曾伯黍簠而号簠斋,晚年自号万印楼主人,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甲第三名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咸丰四年(1854)致仕,光绪十(1884)卒于潍县故居。 陈介祺是清代的金石学家、收藏家、鉴赏家。他一生经历的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正是中国自宋以来的传统金石学空前发展的繁盛时期,陈介祺在这一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陈介祺出身名门,自幼便随父亲陈官俊在京城读书,年轻时即嗜古好学,曾以小门生的身份向当时的金大家阮元求教,从此便养成了收藏古物的癖好,常倾其家资,广为搜罗,集数十年之功,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藏古大家。 作为当时无所不收、无所不精的古物收藏大家,他的藏品年代久远、种类齐全、数量巨大。所藏器物
这本出色的学术著作是对1945-1949年中国内战期间国共两党政治冲突的权威记录。作者将此书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国民党之所以在大陆崩溃的种种弱点,第二部分论述导致共产党最终夺取政权的优势所在……这本书是对我们有关中国现代史知识的最重要的补充,是这一领域的著作。――美国《亚洲研究》那些对内战时期的中国,对中国的政治组织,对剖析政治权力的基础感兴趣的读者,不可不读此书。――美国《亚洲事务》本书是一个重要的贡献。胡素珊公允地、充满智地分析了国民党失败和共产党胜利的原因,她并不满足
陈介祺字寿卿,又字酉生,号伯潜,因得曾伯黍簠而号簠斋,晚年自号万印楼主人,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甲第三名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咸丰四年(1854)致仕,光绪十(1884)卒于潍县故居。 陈介祺是清代的金石学家、收藏家、鉴赏家。他一生经历的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正是中国自宋以来的传统金石学空前发展的繁盛时期,陈介祺在这一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陈介祺出身名门,自幼便随父亲陈官俊在京城读书,年轻时即嗜古好学,曾以小门生的身份向当时的金大家阮元求教,从此便养成了收藏古物的癖好,常倾其家资,广为搜罗,集数十年之功,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藏古大家。 作为当时无所不收、无所不精的古物收藏大家,他的藏品年代久远、种类齐全、数量巨大。所藏器物
陈介祺字寿卿,又字酉生,号伯潜,因得曾伯黍簠而号簠斋,晚年自号万印楼主人,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甲第三名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咸丰四年(1854)致仕,光绪十(1884)卒于潍县故居。 陈介祺是清代的金石学家、收藏家、鉴赏家。他一生经历的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正是中国自宋以来的传统金石学空前发展的繁盛时期,陈介祺在这一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陈介祺出身名门,自幼便随父亲陈官俊在京城读书,年轻时即嗜古好学,曾以小门生的身份向当时的金大家阮元求教,从此便养成了收藏古物的癖好,常倾其家资,广为搜罗,集数十年之功,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藏古大家。 作为当时无所不收、无所不精的古物收藏大家,他的藏品年代久远、种类齐全、数量巨大。所藏器物
《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南京传世名著》由317张照片展现南京及周边地区从六朝到近代的古迹名胜,是一本南京城的城市记忆,这些照片大多数是朱偰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耗费2、3年时间考察南京古迹期间拍摄,也有部分是采用航空队的航拍图和朱偰先生友人所拍摄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