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五卷:卷,峝里春秋,包括:老司城、不二门、夹山、武陵源、天门山、黄金洞、容美纪行、乌江摄影、清江尘梦等。第二卷,西水故事,包括:芷州、王村、小溪、驼背、拔茅、水扒洞、隆头、里耶、百福司、仙佛寺、打妖寨、洗车河、苗市、等内容。第三卷,苗疆青山,包括:武陵道上、乾州、平垅、古丈、花垣、雀儿寨、凤凰等内容。第四卷,里耶残笺包括:里耶残笺等内容。第五卷:黔中旧雨,包括:沅陵、麻阳、何乡屐痕、梵净山、默城、高椅、黄溪、五保田、黔行日记等内容。
《两宋开封临安皇城宫苑研究》以北宋开封和南宋临安的皇城宫苑为研究对象,上述皇城宫苑的结构布局和相?记载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书後附宋东京开封府皇城附近示意图、河南洛阳隋唐东都平面复原图、和北宋卤薄大钟等图。
1798年,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埃及考古学的序幕也正式拉开。考古学家近两个世纪的艰苦发掘,为研究古埃及的历史奠定了基础,本书作者巴里·克姆普就是其中一位考古学家。他在书中对古埃及新王国以前的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剖析,就意识形态、经济形式、政治生活、社会结构等方面阐述了独到的见解,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巴里·克姆普试图改变考古学著作枯燥乏味的特点,注意在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寻找平衡点。
《安徽考古》由周崇云主编。 《安徽考古》一书从考古发掘的角度,以考古成果为依据,较为全面地总结和反映了安徽省考古的成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考古发现,展示了安徽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能使读者直观地了解安徽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承,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很大的资料价值。
人称“司马小松”的黄易(1744—1802),不仅是书法、篆刻和绘画上成就卓越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清代重要的金石学家之一。黄易的访碑、拓碑活动,在嘉祥重新发现并就地复建武梁祠;其首屈一指的拓本征集并通过刊布、题跋等等,三十年间,积五千件拓本的收藏,使得他成为乾嘉金石学中活跃的关键人物,为后人留下了《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与《小蓬莱阁金石目》等著作。 本书从黄易发现武梁祠入手,展开对乾嘉金石活动的生动记述。在“金石亦时尚”的潮流中,翁方纲、王昶、钱大昕、孙星衍、洪亮吉、瞿中溶、阮元等众多学术精英,散布各处的地方官员与雅嗜金石的布衣学者,各以友朋的身份纷纷登场。 作者以清代金石学家黄易为中心,围绕金石收藏的信息渠道、征集网络、回报方式、藏品的经典化策略,以及金石学共同体的形成等等,重构了乾嘉金石学
本书主要是对吐鲁出土文书的研究方法进行开拓性研究。作者在前辈学者梁启超、陈坦的学术研究基础上,重新论证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史学和文化学价值。同时,对吐鲁番出土文书进行全面校勘和识读,总结其方法,运用吐鲁番出土文书与地面傅世文献进行相互对照校勘。作者还对唐长孺主编的四册《吐鲁番出土文书》在标点、识读、注释方面的错误,进行全面更正。作者还利用吐鲁番出土文书对当今字典辞书的错误,进行校补。
《良渚文明的圣地》汇集了良渚遗址群2012年之前几乎所有重要的考古事件,同时融入了良渚遗址群环境地貌、人文背景、发现过程、考古历程、遗址布局、研究成果、机构设置、保护申遗等诸多内容,目的是将良渚遗址群业已形成的研究与保护互动的新气象,尽量通俗化地传递给业内和业外的多层次人群,为推动良渚文化的社会认知和申遗努力添砖加瓦。
本书是我社打造的敦煌文化普及类丛书——“敦煌大家说”系列图书中的一本,主要介绍了莫高窟出土的敦煌遗书。作者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发现过程、封存原因等方面简述了敦煌遗书的概况;随后又从内容、学术价值、时限和形态,以及敦煌遗书在世界各地的收藏情况等方面分门别类,详细介绍了现存的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很后对一些特别有价值、有趣味的文献、文书、写本作了重点赏析和专业解读。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另配有100多幅的彩色插图,有助于普通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敦煌文化,为专业知识缺乏而又渴望走近敦煌、了解敦煌的普通读者开启了一扇窗、搭起了一座桥。
《陇东北朝佛教造像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为“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第二辑)之一。通过对陇东北朝佛教造像题记等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识读、梳理和分析,探讨了陇东北朝石窟和造像龛的窟型、龛型及各石窟寺的分布状况。同时结合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时代审美风尚,对陇东北朝佛教造像艺术特征作了的探究和总结。《陇东北朝佛教造像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所涉相关研究,对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史前玉器的符号象征系统与礼仪化进程研究历史考古和现代文化传播,无论从学科方法和思维模式来说都看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而本书试图从符号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方法和效用来审视古代器物,是对考古材料进行跨学科研究的一次尝试。在古代,器物、符号是文化传播最主要的载体,因此,从一个特殊的研究视角--中国史前玉器所具有的符号象征意义及其朝着礼制化发展的趋势入手,运用符号学、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从中提炼和归纳出史前玉器最终成为诸如在《周礼》这样的文献中所描写的“礼玉”的历史进程,就是还原当时社会文化构建与整合的有趣尝试了。
关于中国古代考古学的整体框架及特征,作为原始文明代表的夏、商、周“三代”如何首先迈进了文明的门槛,这些对其周围地区文明的起源及影响范围和作用基础,以及夏、商、周“三代”以外的最早文明的起源等中国远古文明起源问题在本书里都有细致而详尽地科学分析。 这本由印群先生翻译,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张光直先生完成的英文译著《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的版(第四版)的中文译本,是一部在中国考古研究领域内产生了世界范围持续而深远影响的书。张光直先生是近代享誉海内外的考古学家,在中国近代考古发展史上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夏、商、周“三代”的考古研究领域,在中国“三代”的文明起源发展与世界文明起源的学术问题上都有不俗的见解。这部著作原是张光直先生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完成的博士学
本书分为五卷:卷,峝里春秋,包括:老司城、不二门、夹山、武陵源、天门山、黄金洞、容美纪行、乌江摄影、清江尘梦等。第二卷,西水故事,包括:芷州、王村、小溪、驼背、拔茅、水扒洞、隆头、里耶、百福司、仙佛寺、打妖寨、洗车河、苗市、等内容。第三卷,苗疆青山,包括:武陵道上、乾州、平垅、古丈、花垣、雀儿寨、凤凰等内容。第四卷,里耶残笺包括:里耶残笺等内容。第五卷:黔中旧雨,包括:沅陵、麻阳、何乡屐痕、梵净山、默城、高椅、黄溪、五保田、黔行日记等内容。
《江苏特色博物馆揽胜》详细介绍了23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江苏地区博物馆,从形成原因、博物馆建馆理念、博物馆的历史、镇馆之宝等等诸多方面图文并茂的进行展示。这23个特色博物馆包括:南京云锦博物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无锡中国民族音乐博物馆、无锡中国泥人博物馆、宜兴阳羡茶文化博物馆、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南通风筝博物馆等。
雅安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地面地下文化积淀,是四川省的文物资源大市,尤以两汉文物闻名,其中石刻文物更是享誉中外。《汉艺精萃 雅安汉代石刻精品》收录了雅安地区汉代石刻的代表性作品,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对汉代的政治制度、社会关系、道德观念、精神信仰和艺术水平等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出版价值较高。
《希腊艺术与考古学》探索了横跨三千年的希腊艺术和文明的发展,从青铜时代那充满神秘色彩又无比美丽的基克拉泽斯人像和克里特陶罐,一直说到希腊化时期巴洛克风格的雕塑、马赛克镶嵌画和房屋,并将考古学上的发现纳入其中。书中颇具特色的论题式方框,也使读者得以看到希腊文化更生动的方方面面。通观全书,作者将他的叙述与极富洞察力的解说融为一体,配合大量精心选配的插图,以及清晰的平面图和图表,向初学者展现出希腊艺术中心最为辉煌的片段。
刘向(前79年~前8年)作为西汉后期的学问家,在经学、史学、文学、文献学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领校皇家藏书二十余年,整理出万余卷先秦至西汉的典籍,创立了较为合理的典籍校雠流程,世称“刘氏程式”,建立了古文献学的诸多分支学科的基础框架,开启了后世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对于刘向在学术上所做出的贡献,后世学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刘向校雠学理论、目录学、分类学实践的总结与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较为完善的校勘学、目录学、分类学理论体系。但是,对于刘向辨伪学、文献编纂学的研究极为单薄,不仅没有专门的理论著作,而且相关的论文成果也不多见。鉴于此,本课题选取西汉刘向文献编纂活动这一个案作为研究方向,试图在对先秦文献编纂历史考察的基础上,
《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展示了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所有伟大的艺术品:凡尼斯大力士、维纳斯,卡皮丽姬娅、亚历山大的马赛克、凡尼斯公牛、凡尼斯杯以及来自赫库兰尼姆莎草别墅的铜像。这些世界闻名、受人敬仰并可供观赏的艺术作品齐聚一堂却被陈列在至今仍分时“限制”进入的展览大厅和分区。
居延新简的文字书写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历时200多年,时代特征明显。在这一时期,汉字的笔画系统由萌芽期进入形成期,基本笔画开始形成,字形由表示物象的古文字进入表示词的音义的今文字阶段。由于构形功能发生改变,字形不再需要对物象进行客观的反映,在书写快捷的作用下产生了笔画。居延新简的文字继承了汉代初期古隶的书写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古隶纵向的结体之势、大小不等的字形进行规范,形成了有别于早期古隶又不同于标准八分隶的古隶字体。新简中的古隶字体的横画书写露锋,出现波磔笔意,竖弯笔画也出现折笔之势,书写时笔触加重,这些笔画和字体上的特征都是八分隶产生的重要前提。到西汉昭、宣之际,八分隶形成,八分隶不仅是居延新简文字的主要字体,也是汉字发展史上重要的字体之一。居延新简中的另一种主要字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