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手姿 敦煌高昌古格手姿白描600例》系作者二十余来收录的敦煌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各式手姿,以及高昌、龟兹、古格王朝壁画中的代表手姿,对敦煌壁画手姿的演变历史有的研究参考价值,可供读者学习参考之用。 n n本书收录敦煌各个时期,以及高昌、龟兹、古格等古代王国壁画具有特色的手姿600例。不仅能藉以欣赏艺术与宗教结合的很高的表现,更可从朝代更迭中,窥见美学演变的脉络。
文物保护队伍正在逐步壮大,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但相对我国众多的珍贵文物急需抢救、保护、研究、利用,仍形成强烈的反差,亟需提高整体文物保护研究水平和加速培养适用的专业文物保护人才,然而目前文物保护方面全面、系统的教材尚较缺乏。我们在总结近20年教学、科研、实践的基础上,本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保护实践相结合,从各类文物的材质、保存环境、影响文物安全的各种因素分析,研究文物的腐蚀机理,文物保护材料的筛选、合成、特性,文物保护方法及保护工艺技术的思路,编写了这本《文物保护学》,供考古、文物保护专业师生及文物保护工作者参考。
《国家宝藏》(青少年版)延续《国家宝藏》轻松、有趣的风格,用13个朝代对来自九大博物馆的27件文物划分,同时加入中国经典古诗文,并邀请知名插画师手绘文物,一起为青少年读者厘清一条延续5000年的中华精神脉络。《国家宝藏》(青少年版)打破了青少年和文物的距离感,用轻松的方式科普文物知识。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华先民在绘画、律法、礼乐、书法、手工艺、建筑和军事上的智慧,看到了人类如何制作青铜器、陶瓷和玉器,如何用文字和图腾传递想法,如何用砖画、壁画、石画、帛画表达态度,如何崇尚以琴、剑、笛为象征的君子文化,如何信奉自然和鬼神之力……文物之所以为文物,在于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和信仰。通过讲述文物的创造、挖掘和守护,《国家宝藏》(青少年版)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将助力培养青少年的鉴赏能力和历史
《敦煌壁画本生故事》为“读懂敦煌”系列图书之一,是一部艺术文化普及类读物。本生故事是指释迦牟尼前生累世修行的故事。选题精选了敦煌石窟壁画中本生故事画24幅,并以文学故事的形式对这些本生故事画进行了阐释,目的是为普通读者了解敦煌壁画艺术提供一本通俗易懂的普及性读本,同时也为从事佛教史、佛教艺术、美术史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临摹时作参考。
四集纪录片《中国石窟走廊》聚焦甘肃三千里石窟走廊上的石窟群——凉州石窟群、敦煌石窟群、天水石窟群、陇东石窟群,并向西上溯到新疆克孜尔石窟,向东延伸到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在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时空坐标上,探寻中国石窟的来龙去脉,展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全过程,彰显了甘肃作为中国石窟鼻祖的重要历史地位。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千年石窟复活,让观众走进历史,发现一个洞窟里的精彩中国,找到中华文化自信的依据与历史的荣光。
《抚仙湖水下考古》的出版,无疑是文明起源研究者的福音,是弥补高原水下考古学科空白的一本书籍,同时还是一本研究抚仙湖水下遗址重要的工具书。 通过《抚仙湖水下考古》可以了解多姿多彩的水下世界,认识水下遗址文字符号的本来面目,观察远古人类的生活,而且对于有志于从事抚仙湖水下遗址的研究者来说,《抚仙湖水下考古》是一把打开通向抚仙湖水下遗址之门的钥匙,希望有志于抚仙湖水下遗址的研究者都掌握好这把钥匙,使之引导我们走进时间的隧道,去探测抚仙湖水下遗址的秘密,从而学到更多的东西。
《重庆抗战遗址遗迹(图文集)》以抗战遗址遗迹为宏线,以行政区域为单元,辅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和简要文字说明,生动展示了重庆市现存的各类抗战遗址、遗迹。本书在内容上,不仅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而且在形式、装帧上,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定能成为一部读者喜闻乐见、鉴史知今、资政育人的生动教材。
《汉印精华》介绍了汉代的古印图集。
《文物背后的皖江历史文化》以宏观的历史纵深为主线,以微观的文物释读为血肉,既立体地勾勒出以安庆为中心的皖江区域千余年的历史风云,更以史家的态度于细微处重构不同时空下社会的真实图景,丰赡可感,跃然纸上。
一、“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入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 ?二、入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旧,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三、人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正其讹误。前人引书,时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则不以原书文字改动引文;如确需校改,则出脚注说明版本依据,以“编者注”或“校者注”形式说明。???四、作者自有其文字风格,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故不按现行用法、写法及表现手法改动原文;原书专名(人名、地名、术语)及译名与今不统一者,亦不作改动。如确系作者笔误、排印舛
《唐大明宫史料汇编(繁体版)》是一本非学术专著,其收录唐及以后历代文献中的关于唐大明宫及其门、殿、楼、阁、池、官衙等的相关史料,旨在为读者提供较为完整的历史文献数据,是本较全面反映唐大明宫历史概貌、方便读者检索使用相关史料的工具书。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书法艺术》,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隶书、草书、行书、正书和编后记。
故宫首先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大、保存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我们选取烫样、建筑构件、宫殿室内装修类文物来呈现建筑的设计、成型和细部装修等,展现古建之美。选取西洋楼铜版画来展现皇家园林的奇巧之美。器物方面,选取家具、瓷器、服饰、首饰等清官日用品,展现匠人为皇家生活带来的美感和精致。技艺方面,选取包装类文物来展现古人超出时代水平的技艺和审美;选取钟表及其修复来展现今人在传承古人技艺基础上的与时俱进和创新。 一叶落知天下秋,《故宫匠心手记(2019)多少匠心成一器》选取的文物虽不过故宫博物院藏品的万分之一,但均是各门类专家选取的代表性作品。愿雅俗共赏,各有所得。
《良渚文明的圣地》汇集了良渚遗址群2012年之前几乎所有重要的考古事件,同时融入了良渚遗址群环境地貌、人文背景、发现过程、考古历程、遗址布局、研究成果、机构设置、保护申遗等诸多内容,目的是将良渚遗址群业已形成的研究与保护互动的新气象,尽量通俗化地传递给业内和业外的多层次人群,为推动良渚文化的社会认知和申遗努力添砖加瓦。
《古迹遗址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收录了专家授课的提纲与学员交流的材料,以及培训大纲和培训班相关资料,并附录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和《北京文件》全文。2007年10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举办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培训班。培训采取了专家授课与实地考察、经验介绍与学员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书是一本博物馆行业的工具书,编写主旨在于积极推动博物馆各项具体工作的提升,特别是藏品的保护、收藏和展出,其中包括多年行业经验而总结归纳的保管工作职业指导、方法、经验等内容,具有的性和操作性。
商周文化异同是学术界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但从考古学角度的探讨还很欠缺。本书总结晚商和西周时期墓葬的发现及研究状况,按照墓道之有无及墓室规模将晚商、西周时期墓葬进行等级划分,进而从墓地制度、墓葬形制与结构、葬具、葬式与墓向、器用制度以及葬俗等诸方面对商周墓葬进行比较研究。很后,归纳总结商周墓葬制度之异同,对商周文化异同进行诠释。对商周墓葬进行较全面的比较研究,不助于我们认识商周社会、文化、礼制的异同,也为讨论王朝更替与文化变迁的关系及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进程提供新的认识。
本书所说的敦煌图像研究,含两层意思:一是敦煌石窟中绘塑些什么题材?二是为什么要绘塑这些题材? 本书、二章本可以合二为一,但考虑到北凉石窟的性,最终还是决定分开写。这两章的节都是写窟产生的历史背景,但在写法上不是从泛论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着手,而是通过摘录河西走廊大量禅僧习禅的文献记载,对照现存禅窟贵例,来证明“凿仙窟以居禅”,或“入定窟以澄神”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以大量的文字论述“入塔观像”。“塔”即窟内的中心塔柱,“像”指中心塔柱龛内的造像。第三章许千佛图像,研究对象由中心塔柱转向四壁。千佛图像系中国僧人的新,现存实物景最见于靖炳灵寺69窟,西秦绘,然后向东见于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石窟,向西见于武威天梯山、张掖金塔寺、酒泉文殊山、族煌莫高窟以及新疆地区诸石窟,
本书是我社打造的敦煌文化普及类丛书——“敦煌大家说”系列图书中的一本,主要介绍了莫高窟出土的敦煌遗书。作者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发现过程、封存原因等方面简述了敦煌遗书的概况;随后又从内容、学术价值、时限和形态,以及敦煌遗书在世界各地的收藏情况等方面分门别类,详细介绍了现存的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很后对一些特别有价值、有趣味的文献、文书、写本作了重点赏析和专业解读。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另配有100多幅的彩色插图,有助于普通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敦煌文化,为专业知识缺乏而又渴望走近敦煌、了解敦煌的普通读者开启了一扇窗、搭起了一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