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编纂这样一部系统科学的物质文化史不但势在必行,而且极具创新价值、学术价值和开拓意义。这样的工作,对于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诠释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种注重物质的客观性和系统关联性的学术视角,也必然会在学术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推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此外,我们也希望这部书能够进一步唤起我们珍视历史、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一个爱护文物、爱护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历史的民族,才是一个有未来的民族。我们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项目从策划到最终立项经过了数年时间的酝酿,从立项到陆续开始出版又经历了数年。我们计划全套书共出70卷,除索引卷外,分为通史和专题两个系列,以纵、横
中国古代石刻是历代金石学者和社会科学学者极为重视的古代文化实物资料,因其范围广、数量大,包含的历史资料极为丰富。但由于散布面广,数量浩大,内容庞杂,对于石刻的全貌以及整体目录始终没有比较完善的梳理。以往金石著录中收录的金石目录书真伪混杂、重出互见,学术界始终不能完整全面地了解古代石刻的情况。 60余年前,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者孙贯文先生,倾力编就《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草目》(以下简称《草目》),收录汉至唐代中晚期石刻拓本条目4000余条。他对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的石刻拓本进行全面鉴定、去伪存真、断代排序,按历史年代顺序列出详尽目录,并且对各种石刻进行有关情况的介绍,如石刻的年代、所在地、传流情况、别名、重要特征、真伪、书体、主要内容及有关历代金石著录等,都作了一定的考证与说明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
《秦始皇帝陵珍宝》的诞生,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众多文化主题丛书之中新的里程碑。它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驿站”为推广概念,采用图文并茂的编排形式,为广大观众精心制作、倾心打造。先期获赠《秦始皇帝陵珍宝》的国外友人无不赞叹:“一俑一世界,一书一传奇。”
《河姆渡文化精粹》展示了近30年河姆渡文化考古新发现,内容涵盖了玉石器,骨、角、牙器,木器,陶器,木构遗迹等。另附有英文及繁体对照。《河姆渡文化精粹》是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本书意图通过对这些小物件儿的寻根溯源,对组成元素的构造解析,勾画出古代饰品设计者的用心和技艺,与时代风格互动的轨迹,最终体现古代生活礼俗的真实面貌。古人打制、插戴和收藏的金银首饰不仅是财富与艺术的合一,也因为它所具有的展示性而成为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一个风向标。当日工艺品的流行题材差不多都出现于金银首饰,虽方寸之地,却几乎是时代品样之聚珍。
《中国文物大典(第1卷)》约400余万字,5000余幅图片,其中彩图约4000幅。共三册。内容包括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瓷器、骨牙角蚌器、竹木器、漆器、铁器、金银器、玻璃器、纺织品、钱币、绘画、书法、雕塑、古建筑17类,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物的各个方面。 全书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文物考古专家编撰。反映了旧、新石器时代至明清中华民族古代文物的发展与演变、文物考古的新发现及新成果;许多资料为首次发表,许多内容为它书所未见,所举文物均为精品,具有代表性。 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科学性、系统性强,体例新颖,深入浅出,通过断代、分期分门别类地将文物的概貌及其发展演变清晰地表现出来。全书为一部权威性的大型文物工具书。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某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年又有两处兵马俑坑出现在世人面前。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考古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发现记》真实地再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兵马俑发现、发掘的详细经过,并以兵马俑军阵所展现的线索,全景式地探寻了两千多年前大秦帝国皇帝秦始皇及臣僚妃嫔的不同命运,再现了秦始皇本人及他亲手创造的帝国盖世绝伦的风采。
《陕西省博物馆藏宝录》共分八个部分,每部分前面,各有一篇概括论述全章主旨和内容的文章,扼要介绍该类珍贵文物的有关知识,庋藏情况和研究成果等,供读者了解。《陕西省博物馆藏宝录》由陕西省博物馆编辑。主编为王仁波,副主编为陈全方、廖彩梁,编委为王仁波、陈全方、廖彩梁、何正璜、卢桂兰、王世平、张伯龄,李域铎,摄影为罗忠民、张斌元。 《陕西省博物馆藏宝录》在编辑过程中,承上海文艺出版社郑鳇、齐涤昔同志的指导、帮助和支持,谨致衷心的谢意。
强调陶瓷器物的功能效用与形式美感融合为一体,使一件陶瓷器物既是实用的,又是美观的,这种创造思想在日本古代陶瓷发展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具体表现。实用和美观是存在着矛盾的,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融合的,可以构成和谐的统一体。在我们大量接触和分析陶瓷制品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完全符合实用要求的造型,在形式结构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美的因素。可以这样讲,实用功能的合理是构成陶瓷器物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条件,再经过陶艺家在这一基础上的整合,突出风格特点,赋予不同个性。 日本陶瓷艺术保持自己的特点,在现代陶瓷创作设计中,仍然坚持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没有随着西方现代陶艺的发展亦步亦趋,而是继承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理念,并加以发展和丰富,对我们应该是有所启示的。我们在吸取和借鉴西方陶瓷艺术的同时,也不应忘掉日
《中国考古学年鉴(2011)》是由文物出版社编撰而成的。全书收录了在2011年内中国的考古学研究、考古文物新发现、“对外学术交流”、考古教学、考古教学这几个方面的一些发展,可供广大考古学学习者查阅。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旨在“给观众一个中华文明整体概念”的《中国记忆》,集中了中国各地的大量国宝,每件都是一段历史时期的见证,从中可以梳理清楚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脉络。和着北京奥运会临近的脚步,《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编辑出版发行。
一物(各种古器物或画物):罕见的紫砂壶器型、轻薄至难以置信的名古瓷器、硕大的宣德红天球瓶、南北朝的多足白瓷砚等等(皆作者所藏,不见于外);一品:内行朴素的品说,实物相比的精彩。图文皆耐读耐看。在时光流逝中沉淀的美物,拥有强大的魅力。
《秦岭碑刻经眼录》系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秦岭碑刻的田野调查与价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利用近两年时间,走访秦岭南北麓及其延伸段,对所存藏碑刻进行全方位的调研,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秦岭碑刻的分布情况、类型形制,大体了解了秦岭碑刻的内容与特点,最终形成此成果。《秦岭碑刻经眼录》著录的地理范围自西向东依次为西秦岭、太白山、终南山和华山四个区域内的秦岭及其延伸地区。在行政区划上,西秦岭区域包括甘肃天水市、成县、徽县和两当县;太白山区域包括陕西宝鸡市、凤县、太白县、岐山县、眉县和汉中市、略阳县、勉县、留坝县、城固县、洋县;终南山区域包括陕西周至县、户县、长安区、蓝田县、临潼区和西乡县、佛坪县、宁陕县、石泉县、汉阴县、柞水县、镇安县、旬阳县;华山区域包括陕西渭南市、华阴市、
本书共八章。章为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范围的界定。第二、三、四章为织造篇,涉及中国古代的文字锦的分类,将其划分为汉晋时期的铭文锦和唐代以后的文字锦两大类,然后分别对这两类文字锦出现的技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三章为缂丝作品中的文字,主要从缂丝工艺、缂丝文字的分类、缂丝中的印章、影响缂丝文字发展的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与研究。第四章为中国古代织款中的文字,涉及织款的概念,以及古代丝织物织款的机头织款和缂丝织款两大类别的界定与分析,着重介绍了两者的功用与形式和特征,阐明了织款的变化与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相关性。 第五章为刺绣篇,首先介绍了刺绣工具与材料、刺绣的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刺绣针法与刺绣文字
《希腊艺术与考古学》探索了横跨三千年的希腊艺术和文明的发展,从青铜时代那充满神秘色彩又无比美丽的基克拉泽斯人像和克里特陶罐,一直说到希腊化时期巴洛克风格的雕塑、马赛克镶嵌画和房屋,并将考古学上的发现纳入其中。书中颇具特色的论题式方框,也使读者得以看到希腊文化更生动的方方面面。通观全书,作者将他的叙述与极富洞察力的解说融为一体,配合大量精心选配的插图,以及清晰的平面图和图表,向初学者展现出希腊艺术中心最为辉煌的片段。
《十里红妆女儿梦》通过“女婴”、“缠足”、“闺房”、“女红”、“婚嫁”、“花轿”、“礼俗”、“婚房”、“妻妾”、“为人媳”、“屏画和生殖”、“贞节”、“美红妆”等章节,通过子孙桶、缠足架、绣花桌、麻丝桶、花轿、百宝箱等旧时代女人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大量器物,诠释了旧时代女人凄美的一生,勾画了旧中国浙东一带的女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 除文字之外,书中还配以大量精美绚丽的图片,令人观止。
《敦煌悬泉月令诏条》收录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为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五年)由秉政的王莽上呈、以临朝的太皇太后的名义颁布的诏条。《敦煌悬泉月令诏条》内容包括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的研究论文。《敦煌悬泉月令诏条》收录了两篇研究论文,对敦煌悬泉置遗址的概况及《使者和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的颁布背景、渊源与内容、发现意义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世界出土文物背后的故事》介绍了世界古代文明中最精彩辉煌、有代表性的文物,旁及独立性的地域文明,力求以最少的、最精彩的文物反映文明的进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漫长的,留下的文物不胜枚举、千姿百态、蕴含了大量的信息。
与卷一、卷二相同,本卷也是以文献、图像、实物互证的方式为金银器皿定名,以此揭示不同类型的器物在社会生活史中自身的演变史与蕴含其中的设计意匠,并在造型与纹饰的细致分析中呈现饮酒习俗之演变,外来因素之化用以及一锤一錾之下的笔情墨韵。附论《晚唐金银酒器的名称与样式》、《罚觥与劝盏》、《荷叶杯与碧筩劝》、《辽代金银器中的汉风》,则是以不同角度的细节论述而对本卷主旨的丰富。
《秦岭碑刻经眼录》系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秦岭碑刻的田野调查与价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利用近两年时间,走访秦岭南北麓及其延伸段,对所存藏碑刻进行全方位的调研,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秦岭碑刻的分布情况、类型形制,大体了解了秦岭碑刻的内容与特点,最终形成此成果。《秦岭碑刻经眼录》著录的地理范围自西向东依次为西秦岭、太白山、终南山和华山四个区域内的秦岭及其延伸地区。在行政区划上,西秦岭区域包括甘肃天水市、成县、徽县和两当县;太白山区域包括陕西宝鸡市、凤县、太白县、岐山县、眉县和汉中市、略阳县、勉县、留坝县、城固县、洋县;终南山区域包括陕西周至县、户县、长安区、蓝田县、临潼区和西乡县、佛坪县、宁陕县、石泉县、汉阴县、柞水县、镇安县、旬阳县;华山区域包括陕西渭南市、华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