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收录《仲尼曰》《曹沫之陈》两篇文献。本辑包括竹简原大图版、放大图版,释文注释,以及 附录 (包括 《仲尼曰》与相关文献对照 上博简《曹沫之陈》编联释文 上博简《曹沫之陈》摹本 )、字形表、竹简信息表等。 《仲尼曰》竹简保存完好,书法精美,由13支完简组成。简长约43厘米、宽约0.6厘米,两道编绳。原无篇题,不分章。简文顶格书写,首尾不留白。1-7号简背有编号, 7、8、12号简背有习字。简文所记孔子的言论共25条,见于今本《论语》者有8条,另有一些可与《礼记》《大戴礼记》《孔丛子》等传世文献对照,但文字不尽相同。安大简《仲尼曰》可能摘抄自《论语》在战国时的编定本。简本的发现,对研究《论语》的成书、流传、文本的发展变化以及孔子思想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曹沫之陈》原有46支简,实
从年代上来看,大窑地区黑胎青瓷的延续时间似乎比瓦窑垟等其他窑场更长,从南宋早期一直延续到南宋晚期,甚至元代。我们在大窑大湾窑址采集到了与黑胎青瓷粘连的白胎青瓷,其上发现有八思巴文字。这是以前从未发现过的,不仅增加了新的考古材料,更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比较来看,小梅镇瓦窑路窑址的黑胎青瓷似乎比大窑、溪口两地的黑胎青瓷年代要早一些。瓦窑路遗存中有一类产品面貌独特,开极碎的片纹,具有文献中哥窑 百圾碎 的特征,且许多产品在胎釉和器形特征、装烧工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早期性。这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很可能是解决龙泉黑胎青瓷和南宋官窑关系问题的关键,可以说是龙泉窑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也拓展了哥窑学术问题的研究视野。 尽管龙泉烧造黑胎青瓷的窑场不算少,但同一个时期内的窑场并不多
中国 博物馆作为 历史文化艺术殿堂,收藏有140万余件藏品,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从红山文化雕琢精美的“中华 龙”,殷商晚期形制雄伟的“后母戊”鼎,铸有武王征商铭文的“利”簋,到诙谐传神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体现盛唐气象的三彩釉陶载乐骆驼,再到宋元明清精彩纷呈的瓷器书画、古籍善本,中华 传统文化在这里绵延不断、薪火相传……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上下求索,《新青年》发出的时代呼唤,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事变,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拯救民族危亡的连天烽火,《开国大典》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万丈豪情,再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生动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 文化的历史见证在这里逐一呈现…… 《中国 博物馆馆藏精粹
中国古代石刻是历代金石学者和社会科学学者极为重视的古代文化实物资料,因其范围广、数量大,包含的历史资料极为丰富。但由于散布面广,数量浩大,内容庞杂,对于石刻的全貌以及整体目录始终没有比较完善的梳理。以往金石著录中收录的金石目录书真伪混杂、重出互见,学术界始终不能完整全面地了解古代石刻的情况。 60余年前,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者孙贯文先生,倾力编就《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草目》(以下简称《草目》),收录汉至唐代中晚期石刻拓本条目4000余条。他对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的石刻拓本进行全面鉴定、去伪存真、断代排序,按历史年代顺序列出详尽目录,并且对各种石刻进行有关情况的介绍,如石刻的年代、所在地、传流情况、别名、重要特征、真伪、书体、主要内容及有关历代金石著录等,都作了一定的考证与说明
1986年3月,天水放马滩秦简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秦墓(编号M1),同时出土的还有四方木牍及相关文物。这批秦简共461枚,内容包括日书、志怪故事以及地图,日书又分为甲种、乙种,其数量分别为甲种73枚、乙种381枚、志怪故事(《丹》)7枚、地图6幅。它是研究秦系文字以及秦代社会文化的珍贵历史资料和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与其他秦简牍材料进行对比、互证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天水放马滩秦简文字编》将天水放马滩秦简全部材料进行截图处理,按照《说文解字》的部首排列顺序把981个汉字字头进行合理编排,从而能够较为直观地观察天水放马滩秦简的字形结构及其特点,同时字编将学术界以往没有释出的文字及释读错误的文字一并进行编辑处理,方便了学术界对此批秦简文字材料的应用和研究。 学术界此前没有关于天水放马滩秦简字编出版,主要是因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大型礼乐重器,自出土之日起便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曾侯乙编钟拥有迄今所知为完整的周代乐音系列及其乐律称谓体系,同时,作为礼乐之器它还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是公元前5 世纪中国文明的一个璀璨的缩影,是中国先秦社会的文化符号,是中国青铜时代*的艺术精品,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本书以曾侯乙编钟的科学报告、背景资料、研究成果为基础,邀请各学科专家,从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古文字学、声学、冶金铸造学等多个领域对曾侯乙编钟进行诠释,全面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并尝试探索尚未涉及的空白领域,是部以全球化视野角度撰写的、全面反映曾侯乙编钟文化面貌及多学科研究成果的专著。
本书为 胡澱咸中国古史和古文字学研究 系列丛书中的第五卷,由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胡澱咸先生所著。 本书是胡澱咸先生对甲骨文的系统考释,包括释史、释尹、释王、释生、释微昬等十四篇,其中许多阐释都属于国内首次,论证严谨,具有较高的独创性和学术性。
200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进行抢救性发掘的河北南宫后底阁佛寺遗址,出土大量北朝至隋唐时期石、陶造像及鸱尾、瓦当等构件,是河北省继20世纪50年代曲阳修德寺之后佛教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已公布为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造像种类多、数量大、技艺精、历时长,且部分有明确纪年,铭文中多次出现 武城 ,说明遗址与北朝至隋唐时期数次变迁的武城县有重要关联。出土文物中以200余件不同尺寸和时代的汉白玉造像为引人注目,对研究佛教发展史、雕刻艺术、不同时代佛衣披著样式,以及佛教文化的区系差别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是对这批重要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中国 博物馆作为 历史文化艺术殿堂,收藏有140万余件藏品,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从红山文化雕琢精美的“中华 龙”,殷商晚期形制雄伟的“后母戊”鼎,铸有武王征商铭文的“利”簋,到诙谐传神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体现盛唐气象的三彩釉陶载乐骆驼,再到宋元明清精彩纷呈的瓷器书画、古籍善本,中华 传统文化在这里绵延不断、薪火相传……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上下求索,《新青年》发出的时代呼唤,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事变,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拯救民族危亡的连天烽火,《开国大典》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万丈豪情,再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生动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 文化的历史见证在这里逐一呈现…… 《中国 博物馆馆藏精粹
《淮阳平粮台》(上、下册)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系列考古报告之一,十多年来该系列已出版14本考古报告,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平粮台遗址时代跨度长,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遗存和战国楚墓、汉墓等,其中以一座龙山文化城址最为重要。在平粮台龙山城址发现了陶排污管道遗迹,这是目前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排污管道,是古人在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大发明。城内还发现有房址、陶窑、墓葬和灰坑。平粮台古城的始建年代当在距今4500年以前。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的发现对于研究我国古城的出现、文明的起源有重要价值。
图录精选了180套(组)、700余件文物,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的视角,分 响应号召 千里慰问 万里同心 亲密友谊 伟大胜利 五个单元,涵盖文件、信件、宣传品、生活用品、战利品、旗帜、衣物等多种类型文物。 本书是陕西人民积极投身抗美援朝运动,全力支援抗美援朝的一个缩影,生动地体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对北京故宫历史进行了简明扼要、系统完整的介绍,《故宫史话》共分为两大部分:部分涉及“紫禁城”名称由来及与天象、五行的关系,紫禁城的艺术成就和明清两代的良工哲匠,还重点介绍了太和殿及其在清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过程中的象征意义;第二部分将宫殿建筑与人物史迹相结合,将历史事件还原于历史环境之中,严肃认真而又生动活动,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