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
20世纪是中国文物与考古界开始科学探索的时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翻开这套书,重温那些重大发现不断、研究成果迭出的激动人心的岁月,也许就能看到奋斗的足迹,也许就能触动智慧的火花,也许就可以在学术前沿开始一轮新的接力……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泥版书:楔形文字史话》介绍泥版书的发展历史和代表文化。 楔形文字是古代西亚很多国家曾广泛使用过的一种文字类型,虽然所写的语言各有不同,但在外形上都是由一些小楔形笔画组成的符号,这是由于使用泥当纸、芦苇杆儿作笔在泥版上摁出符号的结果。这种文字在纪元以后已逐渐失传,直至近代考古学者在西亚及其邻近地区进行的发掘工作才从地下挖出无数珍贵文物,其中包括数十万件完整和残缺的泥版,正反两面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无人认识的楔形文字。经过一些学者们艰辛而又曲折的努力,一些楔形文字终于考释成功。此前,由于史料匮乏,我们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知之甚少,《泥版书:楔形文字史话》为我们讲述了在那里曾有过的失落了的远古的文明。
敦煌,有着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这一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特别的自然生态面貌及其演变,奠定了它在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艺术发展中别具一格的重要地位。 敦煌石窟艺术是敦煌艺术的一部分,是敦煌学研究的,由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三者紧密结合而成的综合体艺术。敦煌艺术主要是指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绢画、麻布画、纸画、写本以及敦煌地区的其他文物艺术品,如古墓壁画、画像砖、汉简书法等。 本书中的敦煌艺术内容仅以敦煌石窟艺术中的敦煌莫高窟建筑、雕塑、壁画艺术为主体出现,亦是敦煌文化艺术的主体。简要论述了敦煌艺术史。
铁佛寺二十四诸天像,“和光静影”系列是以明信片形式,将山西 塑像壁画中之精品选取出来,通过 角度的摄影作品,将其 特色的、 有价值的地方呈现出来,彰显古代塑像壁画遗存之高光。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铁佛寺的二十四诸天塑像造型奇特,色彩艳丽,表情夸张,体魄高大,细节生动,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不走 ,追求中庸和平,体现沉静安详的佛教造像之传统审美语境下,整组造像另类、突兀,非主流,可谓是神来之作。本书以高清图片,从表现塑像 好的角度选取,给读者呈现各具特色的铁佛寺二十四诸天像。
“古人通过这些文字,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目前谁都不敢说。”刘凤君表示,接下来文字破译的工作,是一项更为艰巨的工程。他希望通过书的出版,把100件昌乐骨刻文的照片公之于众,供全社会共同研究和探讨。刘凤君在昌乐县袁家庄遗址考古现场。
《重回河姆渡》包括了偶遇河姆渡、为河姆渡人计时、史前景观、匠心独具的建筑与村落、陶器讲述的故事、水稻驯化之路、大自然的赐食、纺织术的起源、工具与工匠。心灵深处的探索。
《黄河小浪底水库考古报告》是1996年对黄河小浪底水为淹没区的孟津县妯娌遗址和寨根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黄河小浪底水库考古报告》阐述了这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地理环境、文化内容、分期年代与性质,是研究豫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及古代聚落形态的重要资料。 《黄河小浪底水库考古报告》可供考古、历史等专业人员及从事古地理、人类学、农业史、建筑史、医学史等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汉印精华》介绍了汉代的古印图集。
墓志铭是一种碑刻的悼念性文字,通常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一般用散文体行文,借助墓志,介绍墓主的履历、生平事略,以及思想追求;铭,一般用韵文写成,以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达行文者的悼念和安慰之情。墓志铭往往也能反映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情态,具有的文献的价值。本书遴选历代铭文,逐篇解读,逐段注译,并辅以相应的插图,追求文字、插图双叉效果,引导读者对这种文体作概观的阅读和了解。
《丝路起点:北魏平城(大同)》内容简介:“丝绸之路”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具体的行进路线和东方的起点随着朝代更迭,地方割据势力的消长,以及不同时代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而有所变化。在中国境内,公元五世纪丝路的起点是位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两座都城—建康和平城。建康因濒临长江,得河海之便而以海上丝绸之路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南洋、西域交通,平城地处内陆,陆上丝绸之路自然是其最为恰当的选择。早在建都平城之前,鲜卑族已与丝绸之路结缘。汉代鲜卑西与匈奴接壤,而匈奴西接中亚,西南与乌孙接壤,占有北纬40—55度,东经80—120之间的广大地区,包括草原丝绸之路亚洲段,此时鲜卑与草原丝路的接触是间接的。
本书选择40余件在时代、地域、艺术风格上均具有代表性的亚洲文物,从权力与王朝、信仰与认同、交流与融合、艺术与创意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文物的视角重新阐述亚洲的历史。每件文物的解读,既充分展现文物本身所属区域文明的特色,又深层次探讨文物在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涵。在形式上,用适中的篇幅,辅以精美的图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整体上重点突出亚洲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及认同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