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以其精美的泥塑造像和壁画闻名于世。本书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同名展览配套图录,展出麦积山石窟精品138件/组,第44、62、123窟整窟复原,首次展示第121窟、 释迦会子 及127窟全部壁画,首次展出13窟大佛 装藏 ,首次展出舍利塔地宫考古发掘出土的2尊造像,全景 揭秘 麦积山30个窟。本书是对麦积山石窟的一次全面展示,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探索麦积山石窟的前世今生。书中详细介绍了石窟的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演变以及宗教文化背景,展现了北魏至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书中的图片精美,文字翔实,为读者提供了一次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 本书分为 发现 保护 和 麦积奇观 三部分,不仅记录了麦积山石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还展示了石窟保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保护成果。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收录《仲尼曰》《曹沫之陈》两篇文献。本辑包括竹简原大图版、放大图版,释文注释,以及 附录 (包括 《仲尼曰》与相关文献对照 上博简《曹沫之陈》编联释文 上博简《曹沫之陈》摹本 )、字形表、竹简信息表等。 《仲尼曰》竹简保存完好,书法精美,由13支完简组成。简长约43厘米、宽约0.6厘米,两道编绳。原无篇题,不分章。简文顶格书写,首尾不留白。1-7号简背有编号, 7、8、12号简背有习字。简文所记孔子的言论共25条,见于今本《论语》者有8条,另有一些可与《礼记》《大戴礼记》《孔丛子》等传世文献对照,但文字不尽相同。安大简《仲尼曰》可能摘抄自《论语》在战国时的编定本。简本的发现,对研究《论语》的成书、流传、文本的发展变化以及孔子思想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曹沫之陈》原有46支简,实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大型礼乐重器,自出土之日起便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曾侯乙编钟拥有迄今所知为完整的周代乐音系列及其乐律称谓体系,同时,作为礼乐之器它还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是公元前5 世纪中国文明的一个璀璨的缩影,是中国先秦社会的文化符号,是中国青铜时代*的艺术精品,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本书以曾侯乙编钟的科学报告、背景资料、研究成果为基础,邀请各学科专家,从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古文字学、声学、冶金铸造学等多个领域对曾侯乙编钟进行诠释,全面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并尝试探索尚未涉及的空白领域,是部以全球化视野角度撰写的、全面反映曾侯乙编钟文化面貌及多学科研究成果的专著。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历代玺印一千多方,其中仅战国古玺就有200多方,这批古玺文字精美,大多数保存完整,此次集中整理,除重新制作精良印面钤本外,特意拍摄印面、印体高清照片,并以封泥形式体现文字及字口特征,多位一体,全面展现这批战国古玺的形态特征。《玺印卷》编排合理,体例完善,图版之外,整理者作为古文字专家和考古文博专家,除重新隶写释文外,还对所有古玺做了分类、分域以及去伪存真,在当今层出不穷的古玺印类印谱中,堪称上乘之作。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有字甲骨近500片,部分为罗振玉旧藏,其中有一部分未曾著录过;也有一部分虽曾被著录,但或是仅著录其正面刻辞,而遗漏其背面;或是拓本经过割裁,以致文辞不全。 作者团队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这批内容丰富的甲骨进行全面的精细化整理,并结合研究成果,对这批甲骨刻辞进行准确的释文考订和缀合整理。此外,该书还标明了每片甲骨的称重,这在甲骨著录整理研究中属于首创之举,为研究者提供了甲骨的另一维度。 《吉林大学藏甲骨集》在甲骨文字考释、甲骨文分类与断代、甲骨缀合、殷商史研究,以及探索甲骨材料的著录方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蜀石经肇始于后蜀广政间,毋昭裔在成都主持将儒家经典刻石,共计十种:《孝经》《论语》《尔雅》《周易》《毛诗》《尚书》《仪礼》《礼记》《周礼》《左传》(前十七卷)。入宋后,续刻《左传》卷十八至三十,又补刻《公羊》《穀梁》及《孟子》三经。蜀石经碑石在宋代以后开始湮没,至明清时仅有拓本流传,已属罕见。现仅存《毛诗》、《春秋》三传、《周礼》残拓以及近代新出土残石拓本。本书即以上海图书馆藏黄丕烈旧藏《毛诗》卷一《召南?鹊巢》至卷二《邶風?二子乘舟》残拓,并附重庆三峡博物馆藏近代出土《周易》《尚书》《毛诗》《仪礼》残石拓片。附录录文和解题。
本书以古陶瓷残片和陶瓷器物为主,同时又兼顾了读者对玉器、铜器、字画、杂项等其他古玩器物收藏鉴赏的需要,着重介绍了它们的鉴定和赏析方面的知识。本书中所介绍的器物除载明器物收藏者或收藏单位外,均为作者本人多年收藏之藏品,通过对实物的各方面特征进行客观真实的分析,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本书配置了大量精美的照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翔实具体,叙述深入浅出,基本上囊括了常见的古玩种类,给广大读者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手资料。此外,本书还附有窑址访古记,较为详细地记录了2018 2019年作者窑址访古期间的所见所闻,使读者能基本上了解古陶瓷窑址情况和沿途博物馆藏品的信息。
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拾)》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五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玖)》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六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本书为“山西国宝精华”系列之高平铁佛寺二十四诸天像,“山西国宝精华”系列是以单页形式,一页呈现一座塑像或一个局部壁画,展示山西省 塑像壁画的艺术特征,进而彰显这些古代遗存的历史、艺术价值。本册为铁佛寺二十四诸天像,作为现存 有特点的二十四诸天像,其面目狰狞、动态夸张的独特塑造手法、表现技巧、强力的视觉冲击力,震惊海内外,被誉为海内孤品,明塑之冠。本书呈现二十四张诸天像,单页单塑像,背面附以诸天像之介绍之品鉴。
高古文物指夏商周三代青铜器,汉代以前之玉器和陶器以及北宋以前之瓷器。相通性包括古人制作文物时的相通性和高古文物在大自然熏陶下全面综合变化的相通性。高古文物中的青铜、玉、陶瓷饱含着华夏先祖们的辛勤劳作与精神文明,也饱含着大自然施之其上的鬼斧神工,饱含中都凝聚相通性。两种不同性质的相通性链接成高古文物,并贯穿于方方面面,兼收并蓄、相得益彰。《微观鉴定 青铜器和高古玉:暨初探高古文物的相通性》从人做与天做两个方面探秘高古文物的相通性,既有揭示高古文物发生变化有机原理之意图,又有用相通性证明高古文物鉴定原理之目的。
秦汉钱币是历代钱币收藏家的收藏对象,秦汉钱币的研究也是经济史、货币史研究上的重要课题。其中,最为人所关切,也最纠缠不清的问题,就是秦汉钱币的断代分期。这是秦汉钱币研究的基础,但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比如:秦统一中国前是否已经铸行半两钱?如果铸行了,那么它与秦统一中国后的半两钱又如何分辨?汉代铸行得最多的钱币是五铢钱,那么众多的五铢钱又如何分期断代?等等。这都是长期困扰着经济史、货币史研究和钱币收藏者的问题。 蒋若是先生是我国老一代的考古学家,早在50年代主持洛阳烧沟汉墓的发掘时,就提出了汉代五铢钱分期断代标准。如今这个标准已为考古界和钱币界所接受,甚至成为考古发掘中对墓葬断代的标尺。蒋先生自50年代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对秦汉钱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书就是这些研究成果的集结。蒋先
敦煌遗书是指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11世纪多种文字的写本、印本和拓本文献,总数约6万件。其中90%以上为佛教经典,其余为经、史、子、集四部书籍以及官私文书等文献,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敦煌遗书是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专藏之一。《鸣沙遗墨: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敦煌遗书图录》甄选54件馆藏敦煌遗书精品,从多角度展现了我国中古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
1.《曾国青铜器》著录曾侯乙墓和擂鼓墩M2之外的曾国青铜器。收录重点为容器,车马器及兵器只择要收录,其重复较多者,不一一述及。《曾国青铜器》收录资料时间截止为2007年6月。 2.由于时间的变迁,不少青铜器的收藏单位都有变化。《曾国青铜器》只记录目前的收藏单位,对其馆际变迁情况不作说明。 3.《曾国青铜器》中涉及的青铜器称重记录分别以克、千克为计量单位,以区别不同称量工具的精度。 4.统计铭文中称为“类次”的,表示铭文的一些因素在不同的作器者和器类中的出现频率。如曾仲旃父壶,两件壶的器、盖4次出现相同的铭文,为一个“类次”。 5.为便于描述,凡圆腹三足器,与双耳平行的两足(由前而视)中,左侧的一个称为1号足,右侧的为2号足,另外与双耳垂直的一足称为3号足。 6.铭文的释文一般采用现代通行文字。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