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异记鹂砭轩质言/稀见笔记丛刊》为 稀见笔记丛刊 系列丛书之一, 稀见笔记从刊 是文物出版社近年主推的古籍整理类丛书之一,从众多笔记中遴选稀见罕传的刊本,在注重其史料价值的同时,同时兼顾了丛书的趣味性、通俗性,部分片段诙谐幽默,读来令人玩味。《述异记鹂砭轩质言/稀见笔记丛刊》共收两种:《述异记》,清代东轩主人辑,与南朝祖冲之、任昉两人的《述异记》颇类,但述明清志怪,所收内容除新奇外,尚能反映明清时期的社会面貌,是此实际志怪笔记的杰出之作。《鹂砭轩质言》,作者为清乾隆时期状元戴连芬,《述异记鹂砭轩质言/稀见笔记丛刊》仿《聊斋志异》的体例及写作手法,但《述异记鹂砭轩质言/稀见笔记丛刊》记述鬼狐少而史实轶事居多,颇具特色,是仿书中的佼佼者。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把火药制成兵器用于军事,中国也走在世界各国前面。中国火药火器技术的西传,影响和推动了其他国家军事科技的发展。但明清以后,中国火药火器技术的研制和发展却陷入停滞,反而大大落后于欧美各国。 本书作者在广泛查证史料、吸取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国古代火药火器技术的发展为线索,探讨了各类火药、火器的产生时间、研制工艺、使用状况、理论著述,以及火药火器技术的西传东渐和兴盛衰落等重大问题,对有争论的学术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弥补了在我国相对薄弱的古代科学技术史、尤其是火药火器史研究上的不足。
20 世纪70 年代,河姆渡遗址的横空出世,大大冲击了传统的“黄河中心论”,人们形成了一个新的认知——我们的文明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共同基础。21 世纪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调查队扎营于浙江金华的浦阳江上游,在这里开展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调查,由此开启了上山遗址的发现之旅,也将以跨湖桥、河姆渡、良渚为代表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时间上限,拉长到了万年之前,奠定了浙江在中华文明起源版图中的突出地位。20 年多来,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持续努力,上山文化体现在稻作、定居、彩陶等方面的证据链已经日臻完整、完善,成为万年中国的重要符号。在中华文明奠基阶段,人们在这片热土上劳动、创造的清晰图景,已历历在目。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自2016年创办,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冯骥才任集刊名誉主编。主要收录法律法规、理论研究、调查与报告、非遗项目、传承人风采、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史料与掌故、轶闻口述等与非遗相关的学术论文。目前,《非遗传承研究》已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非遗保护传承理论探索与实践交流的前沿阵地,非遗保护理念在都市传播的重要载体。
《浚哲诗稿:附亲友诗选》收录严文明先生及亲友的诗稿。严先生字浚哲,遂名《浚哲诗稿》,诗稿内容有言志、见闻,还有他对考古学文化,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精髓提炼的诗词。另附有亲友诗稿,有严先生父亲、伯父和恩师。他们的诗词还留下不少,书中选录一些以作纪念。
本书以庐山历代石刻文化为研究对象,拟将石刻文化作为一整体概念,首先探讨庐山石刻文化形成的背景,进而按朝代的先后顺序以及石刻分布的地理位置对庐山石刻文化进行分类研究,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厘清众多石刻;从史志价值、辑轶价值和校勘价值来论述庐山石刻的史料价值;从庐山石刻的形制艺术、书体艺术、佛教人物碑刻画艺术性来研究庐山石刻的艺术价值;区分石刻内容的差异来阐述石刻的文化价值;在其美学价值方面,主要是从形制、书法和景观之美来具体阐释;在文学价值方面,则体现出文学体式丰富、创作手法多种多样,语言魅力独到等特征。
《都市文博区》是一本从多个维度介绍不同类型文化场馆聚集区的城市研究书籍。本书将城市中那些由多个文化场馆尤其是由多个博物馆聚集而成的城市文化功能区,称为“都市文博区”。本书力图通过对全球城市及重要城市中都市文博区的特色分析,为大城市及文化富集地区的文博区建设拓展观察视野,提供发展思路;同时,本书也针对中小城市如何打造特色化的文博区,给予了路径指导。都市文博区,不仅是城市文脉的展示载体和城市文化的符号,更是城市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磁极。因此,无论是希望城市能更加突显文化魅力,还是希望城市在城市竞争中获胜,《都市文博区》都值得那些有远见的城市管理者与运用者阅读。
《集王羲之行书诗词》 采用《兰亭序》中单字,进行集字创作。配有诗词平仄符号和简单注释。 其读者对象为广大的书法和诗词爱好者。作者共集齐诗词300首,拟分三册依次出版,此为第二册。
本书为常书鸿先生在敦煌石窟艺术研究方面的论著集,基本囊括了作者在该领域的代表性成果,集中体现了他对于敦煌艺术的“民族性”、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以及“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等问题的看法。如《敦煌艺术的源流与内容》一文,在从源流之辨的角度对敦煌艺术的“民族性”予以肯定的同时,又提示了中西文化交融的一种路径,即以本民族文化传统为主,再有选择地接受外来影响,并 终形成自己新的文化。又如《敦煌壁画中的历代人民生活画》一文,对壁画中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现实图像予以关注,为当时的敦煌艺术研究开辟了一个新方向。此外,本书所收《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三年来经过概述》系 全文公布。文章展现了该所之筹备经过,及保护与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等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为常书鸿先生在敦煌石窟艺术研究方面的论著集,基本囊括了作者在该领域的代表性成果,集中体现了他对于敦煌艺术的“民族性”、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以及“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等问题的看法。如《敦煌艺术的源流与内容》一文,在从源流之辨的角度对敦煌艺术的“民族性”予以肯定的同时,又提示了中西文化交融的一种路径,即以本民族文化传统为主,再有选择地接受外来影响,并 终形成自己新的文化。又如《敦煌壁画中的历代人民生活画》一文,对壁画中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现实图像予以关注,为当时的敦煌艺术研究开辟了一个新方向。此外,本书所收《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三年来经过概述》系 全文公布。文章展现了该所之筹备经过,及保护与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等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
这是“趣游京城”系列绘本中的其中一本。画家吴洋用绘画加文字的形式向读者介绍北京的 景点——圆明园。本书作者根据文献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画笔画出了美轮美奂的圆明园昔日景象,让书中的主角金虎带着读者作一次“画中游”。此外,作者通过金虎回忆了圆明园的历史、伤痕和屈辱,表达了对帝国列强的悲愤之情。书稿有一篇介绍圆明园历史的前言,有约80幅绘画,每幅绘画都配有文字介绍。
......
2010年至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取得了许多新发现,使这座淹没于地下数百年的港口重镇逐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青龙镇是上海城镇发展 重要的一环,青龙镇遗址考古确证了青龙镇是上海 早的贸易港口,也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港之一。 杨志刚主编的《考古古港(上海青龙镇的发掘与发现)》将从青龙镇的历史地位、青龙镇历年考古发掘记、隆平寺塔地宫重要发现、青龙镇出土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讲述这个上海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发源地。
20 世纪70 年代,河姆渡遗址的横空出世,大大冲击了传统的“黄河中心论”,人们形成了一个新的认知——我们的文明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共同基础。 21 世纪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调查队扎营于浙江金华的浦阳江上游,在这里开展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调查,由此开启了上山遗址的发现之旅,也将以跨湖桥、河姆渡、良渚为代表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时间上限,拉长到了万年之前,奠定了浙江在中华文明起源版图中的突出地位。 20 年多来,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持续努力,上山文化体现在稻作、定居、彩陶等方面的证据链已经日臻完整、完善,成为万年中国的重要符号。在中华文明奠基阶段,人们在这片热土上劳动、创造的清晰图景,已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