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是对马王堆一号汉墓东边厢、南边厢、北边厢出土纺织品的文物资料及西边厢的纺织品残片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东边厢出土了盛有竽律管的绣袋、香囊、麻履以及盛放其他物品的绢袋或麻布袋等;南边厢出土了戴冠男俑上的服饰残片、竹笥上的麻绳残片及草席上的丝织物包缘等;北边厢出土了夹袍、绣枕、几巾、枕巾、香囊、鞋履以及置于奁内的手套、镜衣、针衣、组带等,同时北边厢的四壁还挂有丝织的帷幔;西边厢新整理的纺织品残片资料主要是竹笥中出土的聂币残片。通过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四个边厢出土纺织品的进一步整理,弥补发掘报告中资料公布的不足,也为进一步研究西汉时期的纺织技术以及当时的服饰制度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本书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学术湖南 精品培育项目)。
本书主要内容为马王堆一号汉墓西边厢出土纺织品的文物资料整理与研究。马王堆一号汉墓西边厢的六个竹笥中,出土了大量保存完整的纺织品和衣物,包括绵袍、单衣、单裙、袜、单幅丝织品、丝织品碎片以及置于西边厢竹笥上的瑟衣、竽衣、麻绳残片等文物。其中出土的素纱单衣更是迄今所见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珍品,代表了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通过对马王堆一号汉墓西边厢出土纺织品的重新整理,将这批历经两千多年却依然保存完整、色泽鲜艳的国之瑰宝呈现在世人面前,再现了西汉时期纺织技术的巅峰水平,也为进一步研究西汉时期的纺织技术以及当时的服饰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本书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学术湖南 精品培育项目)。
《马王堆一号汉墓纺织品》(第二卷)主要内容为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内棺出土纺织品的文物资料整理研究。包括对其纹饰图案特点、制作工艺、保存形态等等的全面描述。本书主要内容为马王堆一号汉墓内棺出土纺织品文物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马王堆一号汉墓内棺出土了包裹女尸的衾袍,计二十二层,包括了绢、纱、罗、绮、锦和绣以及细白麻布,代表了汉初桑蚕织造和麻纺织品工艺的最高水平。本卷将内棺中第十六至二十二层(从外至里)的丝织品以及部分丝织品残片,以分区、分类的形式进行了详尽介绍,通过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内棺出土纺织品的全面整理,将包裹和覆盖遗体的数层纺织品面貌呈现出来,展现西汉时期高超的纺织技术、刺绣技艺及其所体现的美学,为进一步研究西汉纺织品及其纹饰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汉初贵族丧葬礼仪提供参考资料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收录《仲尼曰》《曹沫之陈》两篇文献。本辑包括竹简原大图版、放大图版,释文注释,以及 附录 (包括 《仲尼曰》与相关文献对照 上博简《曹沫之陈》编联释文 上博简《曹沫之陈》摹本 )、字形表、竹简信息表等。 《仲尼曰》竹简保存完好,书法精美,由13支完简组成。简长约43厘米、宽约0.6厘米,两道编绳。原无篇题,不分章。简文顶格书写,首尾不留白。1-7号简背有编号, 7、8、12号简背有习字。简文所记孔子的言论共25条,见于今本《论语》者有8条,另有一些可与《礼记》《大戴礼记》《孔丛子》等传世文献对照,但文字不尽相同。安大简《仲尼曰》可能摘抄自《论语》在战国时的编定本。简本的发现,对研究《论语》的成书、流传、文本的发展变化以及孔子思想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曹沫之陈》原有46支简,实
从年代上来看,大窑地区黑胎青瓷的延续时间似乎比瓦窑垟等其他窑场更长,从南宋早期一直延续到南宋晚期,甚至元代。我们在大窑大湾窑址采集到了与黑胎青瓷粘连的白胎青瓷,其上发现有八思巴文字。这是以前从未发现过的,不仅增加了新的考古材料,更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比较来看,小梅镇瓦窑路窑址的黑胎青瓷似乎比大窑、溪口两地的黑胎青瓷年代要早一些。瓦窑路遗存中有一类产品面貌独特,开极碎的片纹,具有文献中哥窑 百圾碎 的特征,且许多产品在胎釉和器形特征、装烧工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早期性。这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很可能是解决龙泉黑胎青瓷和南宋官窑关系问题的关键,可以说是龙泉窑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也拓展了哥窑学术问题的研究视野。 尽管龙泉烧造黑胎青瓷的窑场不算少,但同一个时期内的窑场并不多
中国古代石刻是历代金石学者和社会科学学者极为重视的古代文化实物资料,因其范围广、数量大,包含的历史资料极为丰富。但由于散布面广,数量浩大,内容庞杂,对于石刻的全貌以及整体目录始终没有比较完善的梳理。以往金石著录中收录的金石目录书真伪混杂、重出互见,学术界始终不能完整全面地了解古代石刻的情况。 60余年前,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者孙贯文先生,倾力编就《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草目》(以下简称《草目》),收录汉至唐代中晚期石刻拓本条目4000余条。他对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的石刻拓本进行全面鉴定、去伪存真、断代排序,按历史年代顺序列出详尽目录,并且对各种石刻进行有关情况的介绍,如石刻的年代、所在地、传流情况、别名、重要特征、真伪、书体、主要内容及有关历代金石著录等,都作了一定的考证与说明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大型礼乐重器,自出土之日起便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曾侯乙编钟拥有迄今所知为完整的周代乐音系列及其乐律称谓体系,同时,作为礼乐之器它还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是公元前5 世纪中国文明的一个璀璨的缩影,是中国先秦社会的文化符号,是中国青铜时代*的艺术精品,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本书以曾侯乙编钟的科学报告、背景资料、研究成果为基础,邀请各学科专家,从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古文字学、声学、冶金铸造学等多个领域对曾侯乙编钟进行诠释,全面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并尝试探索尚未涉及的空白领域,是部以全球化视野角度撰写的、全面反映曾侯乙编钟文化面貌及多学科研究成果的专著。
200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进行抢救性发掘的河北南宫后底阁佛寺遗址,出土大量北朝至隋唐时期石、陶造像及鸱尾、瓦当等构件,是河北省继20世纪50年代曲阳修德寺之后佛教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已公布为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造像种类多、数量大、技艺精、历时长,且部分有明确纪年,铭文中多次出现 武城 ,说明遗址与北朝至隋唐时期数次变迁的武城县有重要关联。出土文物中以200余件不同尺寸和时代的汉白玉造像为引人注目,对研究佛教发展史、雕刻艺术、不同时代佛衣披著样式,以及佛教文化的区系差别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是对这批重要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本书收录了丽水地区的纪年墓与纪年瓷图片千余幅, 是系统研究浙江地区纪年墓与纪年瓷的重要资料。
浙江是我国瓷器的发源地和青瓷的主要产地,迄今已发现古窑址近二千多处,从而构成了上起商周、下至清代的庞大瓷窑体系。自东汉成熟瓷器创烧后,制瓷业发展迅速,在长达一千五百余年的瓷业史中,出现了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著名窑口,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制瓷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浙江纪年墓与纪年瓷 绍兴卷(套装上下册)》收录了绍兴地区的纪年墓与纪年瓷图片千余幅,是系统研究浙江地区纪年墓与纪年瓷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合集》收集自清末甲骨出土以来, 除小屯南地以外的所有甲骨文拓本, 集甲骨文资料的大成, 是研究商代史及上古汉语的重要书。 郭沫若主编、胡厚查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十三册巨著,共收入甲骨41956版。可以说,自1899年甲骨文发现直至1978年的80多年册,殷墟出土的15万片甲骨精华尽荟于是,为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较为齐备的殷墟甲骨文资料,极大地改变了甲骨学商代史研究资料分散匾乏的局面,有力促进了甲骨学、殷商史和考骨学等多种学科研究的发展。《合集》这部 建国以来骨籍整理大成就 的集大成式著作,不仅为80多年来甲骨文的发现和著录做了总结,还为1978年以后我国甲骨学研究的 全面深入发展 奠定了基础。 《合集》的出版,深为海内外学者所瞩目和赞颂。他们在利用《合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研究商
音乐文物历经岁月沧桑,却如碎金,残而不改其珍!是谓 碎金风华 。《碎金风华:音乐文物的复制、复原研究》以笔者多年复制、复原音乐文物的实验研究及相关成果,构建起一个 中国实验音乐考古学 研究的专题系列。 《碎金风华:音乐文物的复制、复原研究》具体讲述应用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及3D打印技术、精密铸造工艺等现代科技方法复制、复原曾侯乙编钟、贾湖骨笛及西汉江都王刘非墓仿玉玻璃编磬等中华音乐考古史上奇迹的过程。这些音乐文物的复现,以其典型的 中国元素 ,当有利于中国古代灿烂的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增强。
费县刘家疃汉墓画像,是我国汉代画像石发展时期的重要作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考古学、历史学、美术史的研究对象,更吸引多种艺术史门类以及民俗、宗教、科技等诸多学科涉足这一领域中来。《费县刘家疃汉画像石墓》的的出版,为大家对其进一步的研究与资料引用提供方便,会受到学术界、艺术界以及有关方面的欢迎与瞩目。
本报告收录的12座墓葬 和2座车马坑,位于临淄周 代齐国故城遗址以南,辛店 城区的东部,淄河西岸。分 属六处墓地,分别是东孙墓 地墓葬和车马坑各1座、范 家村南墓地墓葬2座、永流 墓地墓葬2座、南马坊村南 墓地墓葬3座、赵家徐姚北 墓地墓葬4座、徐姚墓地车 马坑1座。 这12座战国时期的大、 中型墓葬,平面均为 甲 字 形,都有一条南向墓道,墓 室底部留有宽大的生土二层 台,墓主椁室位于二层台近 中部,这是齐国贵族墓葬共 有的形制特征,墓主分属卿 、大夫、士几个不同的贵族 阶层。其中,有6座墓葬设 置殉人陪葬墓,墓内殉38人 ,通过对人骨鉴定可知,殉 人基本为女性,男性较少, 年龄多约为20岁, 小者 14岁, 大者35岁,多为 侍奉墓主的宠妾、爱婢之属 ,个别男性属于一般的奴隶 或家奴以及幸臣、亲信。 通过对这12座战国时期 甲 字
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兴盛于南宋至元初。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各地制瓷业的兴起,龙泉窑逐渐衰落。清代中叶以后停烧,历时七、八百年。属南方青瓷系统,是宋元时期有名窑场之一。金村地处龙泉市小梅镇东南边陲,是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好地方。在北宋时期金村窑烧制的刻划花工艺瓷器是龙泉窑这阶段精美的器物,刻划工艺精深,纹饰引人醒目,釉色以淡青釉为主,精美绝伦,是龙泉窑北宋时期有代表性的精品瓷器。南宋前期金村窑仍有在烧制,而且器物更加精美。至南宋中期,龙泉金村窑基本断烧,而此时的龙泉窑,也已经进入光辉灿烂的时代。对于金村龙泉窑址的调查发掘,为了解龙泉窑窑址分布、地层关系、发展脉络、工艺特点、器物类型等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资料。
《河姆渡文化精粹》展示了近30年河姆渡文化考古新发现,内容涵盖了玉石器,骨、角、牙器,木器,陶器,木构遗迹等。另附有英文及繁体对照。《河姆渡文化精粹》是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中国文物大典(第1卷)》约400余万字,5000余幅图片,其中彩图约4000幅。共三册。内容包括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瓷器、骨牙角蚌器、竹木器、漆器、铁器、金银器、玻璃器、纺织品、钱币、绘画、书法、雕塑、古建筑17类,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物的各个方面。 全书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文物考古专家编撰。反映了旧、新石器时代至明清中华民族古代文物的发展与演变、文物考古的新发现及新成果;许多资料为首次发表,许多内容为它书所未见,所举文物均为精品,具有代表性。 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科学性、系统性强,体例新颖,深入浅出,通过断代、分期分门别类地将文物的概貌及其发展演变清晰地表现出来。全书为一部权威性的大型文物工具书。
掬水邀月千金为鉴先秦时期、见日之光长勿相忘两汉时期、清辉湛素碧水澄鲜隋唐时期和福寿团圆龙凤呈祥宋元明清时期四个部分,以我国铜镜产生、发展、繁荣到消失的时间为主线,荟萃了宝鸡地区各个时期铜镜的艺术特色。为了更好的展现古代铜镜的魅力,还辅以世界主要文明古国与我国同期铜镜的比较及我国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的服饰装饰等内容,全面的展现了古代人的时尚生活
借湖北省委、省政府在首都北京举办“湖北文化周”之机,我们精选了工50余件(套)*代表性的湖北出土文物,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湖北出土文物精粹展”,旨在使公众从一个侧面认识湖北丰厚的文化底蕴。本书是这次展览所选文物精品的全记录,便于同行更深入地了解该展览,并保留湖北出土文物精品的记忆。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古称荊楚。荊楚大地土壤肥沃,物产丰饶,自古即是人类栖息的理想之地,故而其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众多。截止到目前,湖北省已普查出不可移动文物点1.5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7处,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无论是文物点的总量,还是文物单位的保护级别,都位居全国前列。其中一些重要考古发现,更是填补了历史空白。
阿尔寨石窟是中国内蒙古境内现存规模大的草原石窟建筑遗址,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其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壁画精美而被誉为 草原敦煌 。2006年起先后实施了三期危岩体抢险加固工程和顶窟基础托换、抗风蚀工程,壁画修复以及廊道台阶甬道,环境整治等一些工程。《阿尔寨石窟遗址保护资料汇编(套装上下册)》全面梳理和总结此前的保护研究工作,对工程资料进行汇总,科学阐述阿尔寨文化的内涵和精华,能够为今后的学术研究、科研考古、保护发掘提供参考。
强调陶瓷器物的功能效用与形式美感融合为一体,使一件陶瓷器物既是实用的,又是美观的,这种创造思想在日本古代陶瓷发展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具体表现。实用和美观是存在着矛盾的,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融合的,可以构成和谐的统一体。在我们大量接触和分析陶瓷制品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完全符合实用要求的造型,在形式结构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美的因素。可以这样讲,实用功能的合理是构成陶瓷器物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条件,再经过陶艺家在这一基础上的整合,突出风格特点,赋予不同个性。 日本陶瓷艺术保持自己的特点,在现代陶瓷创作设计中,仍然坚持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没有随着西方现代陶艺的发展亦步亦趋,而是继承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理念,并加以发展和丰富,对我们应该是有所启示的。我们在吸取和借鉴西方陶瓷艺术的同时,也不应忘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