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收录《仲尼曰》《曹沫之陈》两篇文献。本辑包括竹简原大图版、放大图版,释文注释,以及 附录 (包括 《仲尼曰》与相关文献对照 上博简《曹沫之陈》编联释文 上博简《曹沫之陈》摹本 )、字形表、竹简信息表等。 《仲尼曰》竹简保存完好,书法精美,由13支完简组成。简长约43厘米、宽约0.6厘米,两道编绳。原无篇题,不分章。简文顶格书写,首尾不留白。1-7号简背有编号, 7、8、12号简背有习字。简文所记孔子的言论共25条,见于今本《论语》者有8条,另有一些可与《礼记》《大戴礼记》《孔丛子》等传世文献对照,但文字不尽相同。安大简《仲尼曰》可能摘抄自《论语》在战国时的编定本。简本的发现,对研究《论语》的成书、流传、文本的发展变化以及孔子思想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曹沫之陈》原有46支简,实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大型礼乐重器,自出土之日起便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曾侯乙编钟拥有迄今所知为完整的周代乐音系列及其乐律称谓体系,同时,作为礼乐之器它还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是公元前5 世纪中国文明的一个璀璨的缩影,是中国先秦社会的文化符号,是中国青铜时代*的艺术精品,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本书以曾侯乙编钟的科学报告、背景资料、研究成果为基础,邀请各学科专家,从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古文字学、声学、冶金铸造学等多个领域对曾侯乙编钟进行诠释,全面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并尝试探索尚未涉及的空白领域,是部以全球化视野角度撰写的、全面反映曾侯乙编钟文化面貌及多学科研究成果的专著。
中国古代石刻是历代金石学者和社会科学学者极为重视的古代文化实物资料,因其范围广、数量大,包含的历史资料极为丰富。但由于散布面广,数量浩大,内容庞杂,对于石刻的全貌以及整体目录始终没有比较完善的梳理。以往金石著录中收录的金石目录书真伪混杂、重出互见,学术界始终不能完整全面地了解古代石刻的情况。 60余年前,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者孙贯文先生,倾力编就《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草目》(以下简称《草目》),收录汉至唐代中晚期石刻拓本条目4000余条。他对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的石刻拓本进行全面鉴定、去伪存真、断代排序,按历史年代顺序列出详尽目录,并且对各种石刻进行有关情况的介绍,如石刻的年代、所在地、传流情况、别名、重要特征、真伪、书体、主要内容及有关历代金石著录等,都作了一定的考证与说明
《中国文物大典(第1卷)》约400余万字,5000余幅图片,其中彩图约4000幅。共三册。内容包括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瓷器、骨牙角蚌器、竹木器、漆器、铁器、金银器、玻璃器、纺织品、钱币、绘画、书法、雕塑、古建筑17类,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物的各个方面。 全书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文物考古专家编撰。反映了旧、新石器时代至明清中华民族古代文物的发展与演变、文物考古的新发现及新成果;许多资料为首次发表,许多内容为它书所未见,所举文物均为精品,具有代表性。 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科学性、系统性强,体例新颖,深入浅出,通过断代、分期分门别类地将文物的概貌及其发展演变清晰地表现出来。全书为一部权威性的大型文物工具书。
《埃及和努比亚的遗迹 商博良埃及考古图册》(上下卷) 根据 埃及学之父 商博良的手稿 编辑而成 ,共分为上、下两卷,其中图画部分为法国考古团队在商博良指导下,对埃及和努比亚的 遗迹 实地复制的绘图,文字部分为图画注释。与法文版一致, 本书严格遵从作者手稿,原样呈现,一一说明了图画的时代背景、内容主题、原图像地理位置及圣书体铭文等信息。全书按照从努比亚到埃及的顺序,将各个遗迹的图文材料以地点信息加以编排,图画精美细致,皆出自艺术家之手,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丧葬、祭祀、战争、天文等题材, 也不乏手工制作及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描绘。 全书五百余幅遗迹绘图及作者对每幅图画精炼的注释,汇成了一部古埃及的基础知识合集。其内容比严肃的学术文章更易阅读,比通俗的旅行游记更为可信,非常适合初学者了解
《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这本书在一九七九年初稿完成之后,经过多次修正、补充,才在最近定稿。长期以来,我国陶瓷工作者和陶瓷爱好者都迫切希望有一本我们自己编写的《中国陶瓷史》,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的一件大事,它将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切和注视。 但是,在我们国内关于中国陶瓷历史的著作极少,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建国以来,在新中国文物考古工作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发现的材料越来越多;在全国陶瓷工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广大从事陶瓷科研、生产、设计、教育以及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和工艺美术等工作者都迫
《吉金:明清铜炉特展》收录大量明清铜炉精品,汇集成册,并举办相关的展览。收录铜炉以造型、款识、用途等多个角度展现出明清两代铜炉发展的整体脉络,将明清铜炉文化体系做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梳理。《吉金:明清铜炉特展》收录了此次参展的所有明清铜炉佳作,并将其特点、演变、用途等特征进行具体介绍,也涵盖了对特殊皮色、工艺、款识等知识点的普及,具有很強的实用价值。
强调陶瓷器物的功能效用与形式美感融合为一体,使一件陶瓷器物既是实用的,又是美观的,这种创造思想在日本古代陶瓷发展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具体表现。实用和美观是存在着矛盾的,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融合的,可以构成和谐的统一体。在我们大量接触和分析陶瓷制品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完全符合实用要求的造型,在形式结构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美的因素。可以这样讲,实用功能的合理是构成陶瓷器物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条件,再经过陶艺家在这一基础上的整合,突出风格特点,赋予不同个性。 日本陶瓷艺术保持自己的特点,在现代陶瓷创作设计中,仍然坚持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没有随着西方现代陶艺的发展亦步亦趋,而是继承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理念,并加以发展和丰富,对我们应该是有所启示的。我们在吸取和借鉴西方陶瓷艺术的同时,也不应忘掉日
《河姆渡文化精粹》展示了近30年河姆渡文化考古新发现,内容涵盖了玉石器,骨、角、牙器,木器,陶器,木构遗迹等。另附有英文及繁体对照。《河姆渡文化精粹》是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江西宋代纪年墓与纪年青白瓷》为江西省近年来宋代纪年墓报告合集,有些内容已经发表,但是《江西宋代纪年墓与纪年青白瓷》仍然有它的学术意义,以专题报告集的形式出版,有利于集中而全面地展示近若干时间以来江西省在宋代纪年墓考古所做的工作,同时,它的推出也必将对学术界重新从整体上考察江西省宋代考古在全国宋代考古中的学术地位提供有益借鉴。
《考史游记》是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桑原骘藏1907年前后于中国访古考察时的成果,主要由《长安之旅》、《山东河南游记》和《东蒙古纪行》三个部分组成。此书详细记述了,作者所探访的一些重要史迹,包括古建筑、陵墓、碑碣等,记录了所经之地的山川景物、风土物产及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社会状况,并配有三百余幅珍贵照片或插图,是一部学术价值、文献价值极高的访古考史游记,一直被日本学界视为游记中的典范之作。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收录中国古代精美盒具200件。上册为瓷盒,集古代烧瓷名窑之大成,以瓷盒为媒介,展现了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陶瓷史。下册为石质、漆质、木质等材质盒具,以争奇斗妍的态势,聚各类工艺之珍品。 本书旨在通过盒具这些小小的容器,使读者体会古人历经千辛万苦的发明,品味盒具表面的华丽与内在的深意。每一次的开启,犹如推开旧日轩窗,望不尽的是满眼的风情与古老的文明。我们也由此得以触摸到那段逝去的历史,感受到文明的魅力。
《云间雪鸿--上海松江区博物馆藏近代尺牍诗札》包括上海松江区博物馆所藏近现代尺牍诗札数百件,内容丰富,是研究松江地区乃至江南地区近代尺牍、诗札的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资料性。不仅是研究地方诗书文化、记录乡贤往来的重要材料,也是了解晚清民国江南社会文化状况的一个重要资源。
这本《鉴印山房藏古封泥菁华》由许雄志编。自晚清以来,古封泥的收藏与著录,大抵以私家为主。此类小件古物,相对於繁富的传世文献和名碑巨碣而言,从来都是被归在“竹头木屑”之列的。然而,此类资料对於请求“二重证据法”的中国古史研究和古文字研究来说,却有着不平凡的效用和价值。即以过去发现数量尚不能以百计的战国封泥为例,江苏盐城所出楚“□□亭鉨”封泥(《考古》1964年l期27页、2005年9期68页),对於学者破解先秦古文字中的“亭”字并进而考察战国时期有关“亭”的制度,具有突出的作用。又譬如有明确出土记录的河北平山灵寿城遗址所出中山国“谢(信)鲞(完)”封泥(《文物春秋》1989年创刊号65页、《古封泥集成》5·19),不仅可以印证传抄古文中的“完”字,在研究古代封印制度方面,亦具特殊价值。因此,古封泥资料除因其朴素端
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拾)》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五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绍兴翰越堂民间流散宫廷文物藏珍》主要内容包括:瓷器、宋越窑牡丹纹粉盒、南宋梅子青双鱼纹洗、南宋龙泉琮式瓶一对、南宋龙泉鬲炉、元青花螭龙花卉纹长颈瓶、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明弘治甜白瓷盘、明万历青花五彩龙纹印盒一对、明万历青花五彩八仙龙纹碗、清雍正青花梅竹双清纹小碗一对、清雍正霁蓝釉双耳衔环尊、清雍正仿哥窑八卦纹琮瓶、清雍正豆青釉葵口斗笠碗、清雍正甜白瓷碗一对、清雍正天蓝釉盘等。
《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字汇》据《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一至七册,汇编原简字形,所收字形,据原书彩色图版复制,避免摹写失真,只要《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书中不残的形体全部收录。所收字之部首顺序、归字按《汉语大字典》部首顺序编排。每一字头,从上往下分两栏,依次为隶定、原简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