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3000年的中国》核心是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 何谓中国 。 施展在这本书中以问题为导向,超越具体学科的限制,调用地理、历史、哲学、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中国几千年的复杂历史,以及百年来的成败兴衰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在古代史的阐述当中,施展突破了常见的中原本位视角,也突破了草原本位视角,在中原、草原、西域、高原、海洋等多个亚区域彼此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过程中,发现了超越于各个亚区域之上的一个统一的历史进程,从而将中国史还原为一部体系的演化史。施展克制了任何方向的价值偏好,用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一线索,连贯地解释了中国能够维持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原因、中国在近代陷入落后的原因,20世纪伟大的中国革命史也因此获得了全新的意义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是享誉国际的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的代表作,兼具现代地理科学的专业视角和宏阔的历史视野。作者学识广博,研究角度独特,重视从正史、方志、游记等各类传统典籍中汲取素材,纵论中国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名城古迹,展现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时代变迁及相互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塑造。作者见识深邃,论证细密,并且非常重视数据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制作了大量精致图表,化繁为简,堪称妙品。
徙封是指诸侯国在始封之后受天子之命移徙。本书收集、整理与西周封国相关的文献、考古、古文字资料与研究成果,在对130多个封国进行通盘梳理的基础上,展开西周徙封问题研究。全书从地理变迁和封国秩序两个角度入手,考察西周封国分布的阶段性变化,分析分封制时代血缘与地缘的复杂关系;通过分区、分期的方法,把握王朝政治疆域内各地理板块发展的节奏,尝试为理解西周历史进程提供一个基础的时空坐标系统。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第三版)》主要收录全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古今地名的对照,县级以下地名不属本表收录范围。主要内容包括今地名和古旧地名(包括改置地名和废置地名)。分设所在地区、今地名、改置地名、设置年代、沿革变迁、废置地名六栏,其中今地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收词,沿革变迁包括改置地名和设置年代两个部分。本表地名资料截止2019年底(重要政区变动截至2020年6月底)。
《透过地理看历史》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 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透过地理看历史:春秋篇》不读春秋,不懂中国。可春秋的历史向来不好读,因为诸侯林立、人物繁多、时间跨度大、故事碎片化。本书颠覆传统叙事方式,以不变的地理为舞台,以国家为主角,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
西汉时期,先后封置八百余个侯国。数量如此众多的侯国在地域分布上是否存在特征,一直不甚明了。马孟龙的《西汉侯国地理》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对西汉近八百个侯国的地理方位进行考证。同时采用 水平横剖面 方法,复原七个具有明确年代断限的西汉侯国地理分布剖面,并对每一个剖面所呈现出的侯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西汉侯国地域分布特征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后,本书还对有关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侯国迁徙等一系列专题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一些以往未被注意的西汉政治制度、政治政策的变革。本书脱胎于全国百篇优博,是*部以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为研究方向的专著,全面展示西汉八百侯国的历史变迁及地理分布,考辨精详,新见迭出,辛德勇誉之为 读书得间 ,可为日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本书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以历史文献、考古材料及实地考察相结合,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调查报告和地图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分不同的层次,对周代南阳盆地、淮河上中游地区各诸侯国的族属来源、历史发展、地理变化和文化特色进行系统分析,弄清他们各自汇入楚民族的不同时期和为后来楚文化的形成、发展所提供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进而探讨这两个地区在楚国历史发展和文化演进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楚国在这两个地区的长期开发、经营中所作出的贡献,对正确认识秦统一前我国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意义,认识楚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及其光辉文化的形成过程和规律,奠立一块科学的基石。
《大运河传奇 京杭大运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本书非常系统地梳理了以运河为载体的南北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展示了运河文化不一般的文化魅力。
本书《书写 景观 图像》是汪涛教授的考古学、古代史、艺术史研究论文集,收有相关论文20篇,分为四个部分。部分集中讨论商代甲骨文,包括甲骨文中反映的商人颜色观、求雨祭祀、西方汉学界的甲骨文研究等。第二部分以出土文献为中心,研究古代 书写 的意义,涉及甲骨刻辞、出土帛书、唐宋墓志碑刻、国外出土的印章等实物。第三部分讨论古代艺术中的 形 与 象 ,青铜器的制造技术和纹饰、中国早期艺术中的怪异图案、考古发掘出土的面具等。第四部分探讨古代景观的构成,涉及古代 明堂 的考证、城市布局及建筑、园林造景等。
本书收集整理了钱业大家秦君安家族的主要史料和史事,包括宗谱祠堂、人物传略、工商金融、慈善公益事业、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等史料文献,还按照时间顺整理了从明代至今秦家的重要史事,全面记述了作为一代旅沪甬商的秦氏家族在工商金融领域的风起云涌,也展现了秦氏后人在收藏、传统文化领域的成就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和贡献。全书史料翔实,行文严谨,每处史料均有出处可以查证,是不可多得的研究甬商以及上海金融工商业历史的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书主要从明清时期的环境文献、天文历法与气候、土壤与地貌(对地理大环境的认识、农业生态环境、土壤分类、从地质和农业角度认识土壤和地貌等)、水环境(人们对水环境的认识、各地的水系、水利建设、黄河的水患危害治理、运河治理、对海洋海潮海岛的认识、对滨海的开垦与保护等)、植被环境(对植物的认识、种植的风气种类、引进的植物、植被破坏、植被保护、各地的植被概况等)、动物环境(有关动物的文献、动物的种类、动物的饲养、对动物的保护)、矿产分布与利用、环境观念与环境保护(环境情节、环境哲理、环境观念、环境管理等)、区域环境、城乡建筑环境、自然灾害与影响(旱灾、水灾、蝗灾、地震、疫病等,应对灾害的举措,环境灾害与明清的衰亡)等角度研究明清时期的环境变迁。史料丰赡,论证有力,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
本书为浙江地方文化特例研究著作,研究对象为五桂楼。五桂楼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学堂弄。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是诸生黄澄量的藏书楼,聚书五万余卷,有 浙东第二藏书楼 之称。黄氏上代有兄弟五人,同科中举,故称 五桂楼 。本书充分利用文献检索、田野调查等方式,对五桂楼的历史沿革、文化意义进行了深入发掘和阐释,揭示了五桂楼作为重要的浙江文化地标的历史样貌和对浙江文化的深刻影响。由于五桂楼在古代文化界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对五桂楼的研究不仅对当地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浙江乃至全国的地方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地图史研究:理论与实践》收入国内20多位地图史和历史地理学者的论文,深入研究、探讨中外地图史以及历史地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我国地图史研究领域理论探索与学科建设的最新学术成果。
历史文化建筑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名片,它们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幻。做好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留住人民群众的共同记忆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本案例集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的对广州市本地的老建筑的修缮、维护、活化等实践为载体,对广州市名城保护利用工作进行回顾,并梳理、总结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在内的多项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优秀案例。通过案例集总结实践经验,同时为未来保护路径的探索提供启发和借鉴,推进名城保护宣传全民普及,提高全民保护利用意识,将政府主导、专家领衔、企业参与、民众互动的形式引入到名城保护工作中去。
本书稿分为政治、文化、经济三个部分,以重庆抗战史为学术基础,整合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其他文博、研究机构保存的历史图片,以及海外搜集到的珍贵图片,是一部反映重庆抗战历史的图像历史著作。 本书稿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回顾重庆抗战时期的历史,了解今天的重庆;有助于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铭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彰显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