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就是历史学中与现实结合最为密切的一门分支学科。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与现实环境问题相关的新的边缘、交叉学科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已开始有了长足的进步。 本书在深入思考当今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同时,试图通过对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与生态文化的研究来探寻环境变迁的状况及其特点与规律,不仅拓宽探索中国历史变化原因的范围,而且还能够帮助我们“复原”出真实的历史和人类走过的真实的足迹,进而服务于现代社会与经济建设的现实,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环境和进行环境教育方面提供有益的历史启示,为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清代(1644-1911)直隶省包括今天京、津、冀三地及内蒙古西南边缘,作为京师的行政腹地、生态腹地,受“天子脚下”这一政治地理位置的影响,无论是清代的近代化进程,还是目前的城镇化路径,与其他省份相较,使皆存在区域独特性。 本书重在探究直隶省内城市从封建高峰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地域性特征,尝试解决了以下四个问题:(1)直隶省城镇近代化进程的大致脉络、内部主要分区特征;(2)“天子脚下”的地缘位置与直隶省城市近代化;(3)“殖民阴影”的社会背景与直隶城市近代发展;(4)以海河流域为核心的生态腹地与京、津等中心城市的发展。鉴于城市系统“人文-自然-生态”的综合性特征,本书主要采用了城市史、城市历史地理、城市环境史等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以期所得结论尽量全面、系统。
本书是我国近代教育家侯鸿鉴一九三三年漫游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诸省,考察教育、寻访名胜的游记,详细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感,读者从中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当时各地的教育状况、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指南。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史地图集》的阶段性成果。所收二十五篇论文,主要围绕沿革领域的政区地理展开,共分为四组。 组除说明《新修清史·地理志》的理论与实践外,着重探讨了清代疆域观念的嬗变; 第二组梳理了清代省制的变迁,而分省问题也因此得以解答; 第三组以类别和要素为着眼点,展开研究,呈现了清代政区地理的诸多层次和维度; 第四组落脚于历史文献,详尽分析了《大清一统志》、《皇朝地理志》、《清史稿地理志》的优劣得失,旨在为今人的研究提供借鉴。
帆船时代,海南渔民驾驶帆船在南海航海捕捞,在南海岛礁生产作业,用海南话给南海岛礁命名,用中国传统的航海术语对自己的航路口传笔载,从而创造了在南海航海作业与贸易的航海指南《更路簿》。夏代云所著的《卢业发吴淑茂黄家礼更路簿研究/更路簿研究》选取3种具有代表性的《更路簿》一一卢业发《更路簿》、黄家礼《驶船更流簿》和吴淑茂《更路簿》进行全文解读,并对航海工具如罗盘、捕鱼生产工具如渔网、海上生活用品如斧头、木屐等实物资料,进行描述,较为丰满地显示了“更路簿文化”。 《更路簿研究:卢业发、吴淑茂、黄家礼 研究》可为研究人员研究《更路簿》提供参考,也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更路簿》的大门。
1970年10月发现的何家村遗宝,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淡忘,反而以独有的魅力,谜一样地吸引学界不断地探索、破解。唐代宫廷贵族生活、金银制作工艺、租庸调制、道教和医药、胡人和胡风等,都能在它们身上看见。何家村遗宝的主人是谁?精美的器物来自哪里?何时被埋入地下?为什么要埋入地下?国家宝藏守护人齐东方教授,为您解读何家村遗宝背后隐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