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青海道历史功能与变迁的专史。丝绸之路青海道初创于史前,约形成于东周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曾先后被称为 羌中道 、 河南道 ( 吐谷浑道 )、 青唐道 等。南北朝至唐朝时期,青海道因 吐谷浑道 唐蕃古道 的兴起而进入鼎盛期,特别是因丝路主干道河西走廊通道阻塞时,一度发挥了中西陆路交通主干道的作用。南宋以后,作为中西陆路交通有机组成部分的青海道虽然总体上处在衰落期,但此道作为 茶马互市 的局部区域通道并没有衰落不振。作者以扎实的文字史料梳理和考辨,佐以重要历史遗迹和遗物为证,充分说明了丝绸之路青海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中华民族内部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伟大贡献,乃是一部了解青海道、复兴青海道和丰富对丝绸之路文化认识的重要参考著作。
本书紧扣 城市化 主题,借助城市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社会经济史理论,对清代至民国年间上海城西法华地区(涉及今长宁、徐汇、静安等区)的城市化进程作了长时段的研究,试图打通 传统 和 近代 的学术障壁,打破学界在江南市镇研究与上海城市史研究之间的隔异。作为清代康乾年间上海城西首屈一指的棉布业巨镇与开埠后得租界扩张之先机的华洋交界区,法华地区的城市化无疑具有典型的文明演进与社会转型的双重意义。通过研究这一地区在不同时空背景与地域格局下城市化的发育机理、动力机制、内涵特征、演化路径、时代局限等问题,本书力图揭示出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以市镇型为主导的 原生型城市化 模式如何从萌发、独立、鼎盛,及至被外力推引的 近代城市化 模式所阻断、异化,并最终使城市化进程趋向于传统与近代交织、城乡二元交错的状态。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 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108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春秋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还原历史场景面貌,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阅读体验。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 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108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春秋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还原历史场景面貌,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阅读体验。
本书指出有些历史事件、遗址、地名等存在被歪曲、篡改、编造的现象,通过较为充分的文献考据,对一些被曲解的历史事件、遗址、地名等进行了辨析,分析了古史地被曲解的原因。为纠正被人们误传、曲解、附会的古代史迹、地名,本书在广泛批判借鉴《地理志》《括地志》《水经注》等史志地理书籍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家之言。
《地缘政治视野中的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地缘战略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解读和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并初步归纳和总结地缘战略行为模式的历史基础。本书主要内容是考察民主革命各个时期的地缘战略行为问题,站在地缘政治的宏观视野中来重新认识中国革命和在这场革命中的地缘战略行为。
《地缘政治视野中的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地缘战略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解读和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并初步归纳和总结地缘战略行为模式的历史基础。本书主要内容是考察民主革命各个时期的地缘战略行为问题,站在地缘政治的宏观视野中来重新认识中国革命和在这场革命中的地缘战略行为。
清代(1644-1911)直隶省包括今天京、津、冀三地及内蒙古西南边缘,作为京师的行政腹地、生态腹地,受“天子脚下”这一政治地理位置的影响,无论是清代的近代化进程,还是目前的城镇化路径,与其他省份相较,使皆存在区域独特性。 本书重在探究直隶省内城市从封建高峰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地域性特征,尝试解决了以下四个问题:(1)直隶省城镇近代化进程的大致脉络、内部主要分区特征;(2)“天子脚下”的地缘位置与直隶省城市近代化;(3)“殖民阴影”的社会背景与直隶城市近代发展;(4)以海河流域为核心的生态腹地与京、津等中心城市的发展。鉴于城市系统“人文-自然-生态”的综合性特征,本书主要采用了城市史、城市历史地理、城市环境史等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以期所得结论尽量全面、系统。
怀特兄弟著的这本《西洋镜(靠前3辑燕京胜迹)》由《燕京胜迹》《美哉中国》与附录三部分组成。 《燕京胜迹》初版于1927年,由胡适作序、慈禧太后御前女官德龄公主参与撰文。共收录北京建筑风景照片70张,其中手工上色照片12张,抢先发售展出中国宫殿庙宇华丽的色彩。在2009年的华辰影像拍卖中,本书以10万元的高价成交,堪称20世纪20年代很精美的摄影集之一。 《美哉中国》初版于1930年,共收录中国各地拥有艺术性的照片42张。其中一张天空映衬下的竹叶照片,显示出摄影师的功力接近不亚于欧洲任何一位大师。 附录部分包含《天坛》和《常见之华人容貌》两本相册。《天坛》共收录27张天坛主题照片,其中袁世凯祭天的数张照片十分珍贵。作者约翰?詹布鲁恩为袁世凯祭天大典的官方摄影师。《常见之华人容貌》初版于20世纪20年代,收录了摄影师卡特的24
本书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中的一册,收入了向达先生所著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全册,书中反映了他在学术上多方面的成就。书中除收录原文外,还附有详尽的译文。 本书内容全面,融科学性、理论性、史料性及可读性为一体,读者将会在阅读中看到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非常值得一读。
清代(1644-1911)直隶省包括今天京、津、冀三地及内蒙古西南边缘,作为京师的行政腹地、生态腹地,受“天子脚下”这一政治地理位置的影响,无论是清代的近代化进程,还是目前的城镇化路径,与其他省份相较,使皆存在区域独特性。 本书重在探究直隶省内城市从封建高峰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地域性特征,尝试解决了以下四个问题:(1)直隶省城镇近代化进程的大致脉络、内部主要分区特征;(2)“天子脚下”的地缘位置与直隶省城市近代化;(3)“殖民阴影”的社会背景与直隶城市近代发展;(4)以海河流域为核心的生态腹地与京、津等中心城市的发展。鉴于城市系统“人文-自然-生态”的综合性特征,本书主要采用了城市史、城市历史地理、城市环境史等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以期所得结论尽量全面、系统。
《地缘政治视野中的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地缘战略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解读和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并初步归纳和总结地缘战略行为模式的历史基础。本书主要内容是考察民主革命各个时期的地缘战略行为问题,站在地缘政治的宏观视野中来重新认识中国革命和在这场革命中的地缘战略行为。
清代(1644-1911)直隶省包括今天京、津、冀三地及内蒙古西南边缘,作为京师的行政腹地、生态腹地,受“天子脚下”这一政治地理位置的影响,无论是清代的近代化进程,还是目前的城镇化路径,与其他省份相较,使皆存在区域独特性。 本书重在探究直隶省内城市从封建高峰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地域性特征,尝试解决了以下四个问题:(1)直隶省城镇近代化进程的大致脉络、内部主要分区特征;(2)“天子脚下”的地缘位置与直隶省城市近代化;(3)“殖民阴影”的社会背景与直隶城市近代发展;(4)以海河流域为核心的生态腹地与京、津等中心城市的发展。鉴于城市系统“人文-自然-生态”的综合性特征,本书主要采用了城市史、城市历史地理、城市环境史等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以期所得结论尽量全面、系统。
本书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中的一册,收入了向达先生所著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全册,书中反映了他在学术上多方面的成就。书中除收录原文外,还附有详尽的译文。 本书内容全面,融科学性、理论性、史料性及可读性为一体,读者将会在阅读中看到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非常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