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将军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人士。一九二四年六月,他考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是第一期学员。参加过东征和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长城抗战、昆仑关战役到远征赴缅抗日,他都屡立战功,为国家民族作出了贡献。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杜聿明将军也曾一度与人民为敌。在淮海战役以后,他经过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帮助,走上了新生的道路。他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与实践,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转变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者。 为了使人民更全面地认识杜聿明,全国政协常委郑洞国、侯镜如、覃异之,委员文强、郑庭笈、杨伯涛将他们自己几十年与杜聿明共同生活、学习和战斗中对他的了解,由杨伯涛同志执笔,写成了这本《杜聿明将军》,这也是对杜聿明同志的最好纪念。
突然有一种感觉非常奇怪,不知何时井边喝水的士兵越来越多。父亲定睛细看,一眼认出身边一起喝水的竟是一群头戴钢盔的小鬼子。可等小鬼子抬头发现是八路军时,为时已晚,父亲的枪先响了。井边的鬼子全倒在了地上。父亲没有上过一天学校,却在33岁时学会飞行,并任空军第十一航校校长。由此父亲成为为数不多的老红军中能飞超音速战斗机的中国空军飞行员。一起来翻阅《轻声细诉》吧!
本书概述了化若同志的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他是我国的军事理论家,他的《孙子译注》、《孔明兵法研究》、《军事辩证法》等著作,闻名海内外。他也是久经沙场的军事实践家,他1925年进入黄埔军校并参加中国共产党以后,长期在军事战线上担任领导工作,在对敌作战和军队建设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还在工作之余,潜心研究书法、诗词,出版有《郭化若书法集》和《郭化若诗词选》。
《李宗仁回忆录(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李宗仁(1891—1969),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数的政治领袖和风云人物,曾为桂系军事首领,国民党中央领导阶层的重要成员。1948年4月任国民政府副总统,1949年1月在蒋介石下野后任代总统,同年12月赴美。1965年叶落归根,并于北京发表声明,决心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李宗仁一生戎马,历经护国、护法、北伐、蒋桂、抗日、国共内战等战争无数,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政治与历史的走势。读历史的人,纵使以成败论英雄,对这样一位不平凡的历史制造者,也不能等闲视之。 李宗仁寓居美国期间,应哥伦比亚大学之邀,在“东亚研究所?中国口述历史学部”襄赞下,于1958年开始亲自口述了他三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及所参与的军国大事,由历史学者唐德刚整理撰写,遂成《李宗仁回忆录》。 本书也是唐德刚个人已出版的著作
本书对黄埔军校第四期生作了综合的记述与小结。第四期生共有2686名,比前三期学员的总和还要多,撰稿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但篇幅有限,只能就此结稿。近遇有识之士询问:前三期生研究之书为何没展开更多评述?此话问得好!笔者认为,黄埔军校毕竟系过去政党产物,并非纯粹之军事院校,凭借国共合作历史机遇,早期中共军事骨干才有了开端与成长。吾非史家正宗,论及政党政治的话题,自有后来人解题。
张宗逊(1908年-1998年), 陕西渭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2-1973)。他曾参加北伐战争、秋收起义、反“围剿”和长征等着名战役。被誉为“中共十大抗日名将”之一。《张宗逊回忆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系列之一,通过作者的回忆,了解抗战的光荣岁月。 开国上将张宗逊,在几十年戎马生涯中,跟随南征北战,经历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和建国后长期的军队建设实践,他的成长和沉浮一直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本书为将军亲自编著的回忆录,记录了将军的戎马一生。
杨靖宇(1905—1940) 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河南省确山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在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被中
《武官生涯三十年:易非将军回忆录》共分为八个部分:部分是作者国庆60周年的感赋以及出版序言和再版序言。第二部分介绍了作者进入外交战线的经过。第三部分介绍了漂浮在海上的珍珠,介绍了作者在印尼做武官的经过。第四部分是丛林王国的暴风雨。介绍了作者在老挝做武官的经历。第五部分是生活在友谊的海洋里,介绍了作者在周总理逝世后对周总理的思念和在巴基斯坦做武官的经历。第六部分是肩挑两样的北美大国,介绍了作者在加拿大做武官的经历。第七部分是再版说明,讲述了一些作者对外交工作的感悟和对一些外交事件的看法。第八部分是后记和再版后记,讲述了作者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的一些幕后花絮和出版后的一些小插曲。 总而言之,《武官生涯三十年:易非将军回忆录》语言生动平实,易于理解,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和意识形态色彩,
王震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早在1980年,叶剑英就曾让人转告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主任的邓力群:“王胡子是我党我军的有功之臣。要找几个人,把他的一生写出来,以教育、激励后人。” 本书是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的一册,全书以大量的珍贵史料及照片,记述了我国著名的军事家,王震上将的戎马一生,详细地记述了他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战功卓著的将军的过程,全书真实感人,向读者展示了一代名将的光辉一生。 本书为王震的传记,全书分为两部分。上卷包括第一至十六章,按时间是1908—1955年。其时王震47岁。这一卷记述了自他出生后包括他在我军中工作的全部战斗经历,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立下的不朽功勋。下卷包括第十七至二十七章以及生平大事年表,
《叶飞回忆录》初版于1988年。此次再版,叶飞的亲属及当年帮助叶飞整理文稿的王昊同志审校了全书,并依据当年叶飞看后提出的意见作了少量的修改和调整。对书中尚存的个别记述有遗漏、细节有出入或与其他出版物有差异的地方,叶飞亲属表示,回忆录反映的是作者当时的认识和记忆,应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作者的唯物主义态度,保持原书的面貌,不必为作者做修改和完善。以此为共识,此次再版所作的修订主要是: 1.全面校阅了全书,纠正了上一版中明显的笔误和编校印制中的差错; 2.对书中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进一步核查和规范; 3.重新绘制了作战示意图,使之更为清晰准确; 4.增加了若干重要的照片,重新撰写了照片说明; 5.在书末增加了叶飞生平大事年表,方便读者查阅。
胡琏是国民党军中最会打仗的将军,毛泽东说他“狡如狐,勇如虎”。开国大将杨勇说:“我们宁愿俘虏一个胡琏,不愿俘虏十个黄维。” 他有张灵甫的“悍”,但无张灵甫的“骄”;其“忠”不比黄百韬少,其“谋”绝比黄百韬多。环球时报说:胡琏指挥的石牌保卫战,粉碎了日军进军我大西南的企图,歼灭日军7000多人,是抗战的重大军事转折点,西方军事家誉之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解放战争中,在中原同二野刘伯承交手,由于十一师全是美械装备,略占便宜;在山东南麻,粟裕用5个纵队围住了他,由于天降7天7夜暴雨,武器潮湿,粟裕损失了数千人,加上敌援军已到,只好撤围,事后粟裕要求辞职。在金门战役中,利用解放军28军的轻敌,守住了金门,成为“金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