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丛书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的中出类拔萃者。 本书为其中一册《任弼时的故事》。书中以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生动细腻地叙述了任弼时同志为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实现中国的统一、独立、富强,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本书是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于1993年写成的。作者(含提供素材由编辑人员帮助整理或以访谈形式的口述者),都是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多年的同志。他们中间有专门担负毛主席警卫安全的一中队队员,有机关的领导,有毛主席身边的卫士、生活管理员、司机、厨师和新闻摄影师等等。他们以实事求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许多趣闻轶事,其中不少是鲜为人知的。从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毛泽东是如何一心为全国人民和国家的繁荣富强日以继夜地勤奋工作,他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苦朴素,以及他又是如何严格要求和对待自己、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这些故事是朴素的,但又是至为感人的,每读都会催人泪下,深得教益。 为了写好这本书,作者们一丝不苟,哪怕是一件事的时间、地点或某
1912年6月1日,胡乔木出生于盐城西乡张本庄。父亲为其取名“鼎新”,盖因高山仰止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革故鼎新”。 1924年,胡乔木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这一年,他是鞍湖小学惟一考入江苏八中的学生。在省立八中,胡乔木开始接触到《中国青年》、《向导》、《共产党宣言》单行本及其他众多进步书刊。胡乔木逐渐认识到共产党提出反帝反封建口号要在中国消灭剥削、消灭贫困,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含义和实际内容;同时也了解并知道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其论述的社会革命问题。胡乔木的政治倾向,日渐明朗。
这部30余万字的著作是朱洪教授撰写的第六本有关陈独秀的专著。本书既整合前几本书的成果,又采用一些的共产国际的解密资料,对陈独秀的考察更加全面。和以往的陈独秀研究相比,关于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的活动介绍,陈独秀大革命后期的错误与共产国际的因果关系的分析,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后走上托派道路的原因分析等,在这本书里,材料挖掘得更具体,背景揭示得更深刻。 该书写作手法上充满浓烈的文学色彩,大大增强了可读性。该书还附有15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及陈独秀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 本书主要是写陈独秀生平,而一些历史细节对更完整地认识陈独秀,特别是更全面、深入、细致地认识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所犯错误的具体过程。
本书旨在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了丰功伟绩的陈云等已故的老一辈革命家。陈云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同毛泽东、邓小平一起,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河中,艰苦创业,拥有崇高威信、丰富经验和卓越才能,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编写周恩来同志的传记,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邓小平同志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本书的主要资料依据是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同志数万件文稿、电报、书信、讲话记录和大量会义记录,还有原由邓颖超同志保存的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日记、作文和书信等。同时,广泛参考了当时各种报刊和许多同周恩来同志有过直接接触的人员的访问记录、回忆录等。力求根据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写出比较翔实的信史。 本书(共四册)介绍革命家、政治家周恩来曲折坎坷、光辉的一生。并配有大量图片,内容详实、全面,是一部了解伟人的好教材,值得一读。
胡耀邦,1915年11月20日出生,1989年4月15日去世,籍贯湖南省浏阳市,曾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中共中央总书记,被誉为“中共民主第一人”。本书主要记述胡耀邦同志从1975年到1982年的政治生涯,着重描写了他主持中央工作的经历。
《梁启超--在政治与学术之间/东方文库》选取梁启超学术生活和政治生活点滴,展示了梁启超不为人知的细节,他作为新旧交替时代知识分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政议政,在政治活动之余不忘学术研究,在学术领域独辟一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或变革或笔伐,或温和改良或力挽狂澜,用政治行动和学术研究融入时代,此书展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时代、国家的深爱和忧虑。
本书是对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的深刻披露,具有珍贵的史料和文学价值。书中几乎包含了从北伐到内战这段重要时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尤其是这段时期的蒋介石的私密。冯玉祥与蒋介石私交之深,交往之久,非一般人能及,故本书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全书以第一人称口述,用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揭露了蒋介石以及国民政府的背后真相,可谓入骨三分,振聋发聩。结合蒋介石的日记家书,读后能让你认识到一个更加立体的蒋介石。
本书是对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的深刻披露,具有珍贵的史料和文学价值。书中几乎包含了从北伐到内战这段重要时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尤其是这段时期的蒋介石的私密。冯玉祥与蒋介石私交之深,交往之久,非一般人能及,故本书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全书以第一人称口述,用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揭露了蒋介石以及国民政府的背后真相,可谓入骨三分,振聋发聩。结合蒋介石的日记家书,读后能让你认识到一个更加立体的蒋介石。
《向忠发的浮沉人生》一书通过十三章五十一节,运用纪实文学的写作方法,采取时间顺序,详述了向忠发充满矛盾的一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不断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与艰辛。全书语言生动,内容充实,发人深省,既可以作为党史读物,又可以作为普及知识的大众读物。
编写周恩来同志的传记,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七年多的工作,建国前部分(一八九八年至一九四九年)已完稿。考虑到建国后部分的编写还需要一段时间,现在先将建国前部分单独出版。邓小平阿志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本书的主要资料依据是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同志建国前数千件文稿、电报、书信、讲话记录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长江局、南方局等大量会议记录,还有原由邓颖超同志保存的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日记、作文等。同时,广泛参考了当时各种报刊和许多同周恩来同志有过直接接触的同志的访问记录、回忆录等。力求根据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写出比较翔实的信史。
本书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首次披露了张学良的结发夫人于凤至在美国五十年的传奇经历:癌症的折磨、痛失爱子的打击、经济的拮据、与张学良的婚变……在身患绝症、远离亲人、语言不通、异域飘零的窘况下,这位关东才女与命运进行着顽强的抗争,并最终成为令美国阔佬刮目相看的炒股主手和房 产界精英。透过于凤至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之旅,也为历史解开了诸多谜团;张学良与蒋介石结拜内情,张学良被长期幽禁的真实起因,于凤至与宋氏三姐妹的神秘交往,宋子文、孔祥熙、孙科等与蒋介石的争斗始末,于风至与张学良的生死情结等等,书中均有出入意料的答案。同时,许多当年鲜为人知的美国政外交内幕,也能让人洞番真正的美国社会和历史。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力求使全书真实、生动,融学术性、可读性和明快系统为一体。为此,在保持资料原貌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技术处理,如对选用的大量浩繁的资料做了文摘和删节,对一些同一内容的材料进行了衔接合编,对单篇文章大部分作了删节。为了统一体例和便于阅读,本书按照现行的出版规范标准进行了编辑处理,并根据内容重新拟定了标题。
本书并未停留在主人公生平业绩的展现,而是着重提示邓小平的个性魅力和情感世界——他怎样面对自己三落三起的坎坷人生;他为什么总有乐观通达的心境;毛泽东是怎样称赞他的才干和品 格的;他的务实本色意味着什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怎样敢昌风险,果断决策;他看大局、抓大事的战略胆识从何而来;为什么他晚年总保有面向未来的年轻胸怀;他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感世界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还有他的家庭生活和业余情趣…… 一个又一个的侧面展示和细节描述,再现了一个个性化的邓小平,进而让人们了解,在毛泽东之后,历史为什么选择了邓小平,他为什么能够以73岁的高龄副食中国走出困境,开辟一个新的时代。
自1921年7月至1927年7月,在这6年期间,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首倡者、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主党的时期。但大革命的风风雨雨,国共合作的惊涛骇浪,终使陈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一批从山沟中、从枪林弹雨中打将出来的领袖,再次走上历史的前台,中共这艘巨轮被导入毛泽东时代。本书所言中共早期领袖,是指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成员,含早期中央局、中央书记处成员,涉及人物近40位。
在周恩来总理逝世30周年之际,为缅怀这位世纪伟人,作者撰写了《重拳出击:周恩来在 九一三 事件之后》。《重拳出击:周恩来在 九一三 事件之后》在写作视角上,选取林彪事件后周恩来在各个方面大力纠 左 、批判极左思潮的不懈努力和艰难历程作为主线。围绕这一主线,较全面地反映出文化大革命后期周恩来的主要活动、思想轨迹和历史贡献。
亲历者。真故事。这是一部值得阅读和收藏的书。本书的作品源自《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和《文史资料选辑》,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作品的作者多是蒋介石的部,他们以亲历者的特殊身份所做的特殊讲述让我们看到了1949年众叛亲离的蒋介石和他的大势已去的政权;还有讲述者从一个阵营到另一个阵营的特殊的心路历程与据一番时事论另一番时事的特殊的捧神境况,其史实与讲述均不免有令人震撼和耐人寻味之处。 本书所收作品皆由编者精心挑选,所付心力自不待言。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与部分作者和家属取得联系,去之不忍割爱,唯先行用之。请作者或家属见书后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奉寄稿酬和样书。
跟周恩来学为人处事 作为一位时代的风流人物,周恩来是中国杰出的人际交往艺术大师。 在中国20世纪的风云激荡的历史舞台上,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周恩来可以说都是党的核心领导集体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尽管也有低谷,也有曲折,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平稳,甚至有人称其为“政治常青树”。这,固然与他坚定的政治信念、忠贞的革命思想分不开,也与他正确的为人方式、巧妙的处事方法有莫大的关系。 在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周恩来的为人处事很讲究原则性,也不排除灵活性。但是,他更多的是讲究刚和柔相济,巧妙地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他和蔼可亲,待人宽厚,善解人意,处事分寸适度,方式恰当,对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但是,他又不失原则,灵活机智,巧妙斡旋,把方方面面的关系理
自1921年7月至1927年7月,在这6年期间,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首倡者、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主党的时期。但大革命的风风雨雨,国共合作的惊涛骇浪,终使陈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一批从山沟中、从枪林弹雨中打将出来的领袖,再次走上历史的前台,中共这艘巨轮被导入毛泽东时代。本书所言中共早期领袖,是指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成员,含早期中央局、中央书记处成员,涉及人物近40位。
乔冠华,江苏盐城人。1913年生于盐城东乔庄一个富裕家庭,童年时期家教颇好,早显天才禀赋。192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就读国文系,后转哲学系,先后师从朱自清、钱锺书、金岳霖等人。1933年赴日留学,被日本警察以莫须有的罪名驱逐出境。1935年赴德留学,入图宾根大学专攻哲学。1938年归国,先后在香港《时事晚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文章,撰写国际评论,反响强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1964.3—1974.11)、外交部长(1974.11—1976.12)等职。先后参加许多重大外交活动及国际会议: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随同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被毛泽东钦点为团长,率团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并发表讲话;负责与基辛格谈判、草拟《中美联合公报》;陪同邓小平访问法国。……
在中国现代史上,众所周知,蒋氏家族曾对中国现代社会产生过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甚至一度左右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进程。 本书全面、客观、公正地描述蒋氏父子及其家族的最初发迹直至最后衰亡;在遵循历史的前提下,大量采用了鲜为人知的详实史料。通过对蒋氏家族各个时期不同人物的个性、情感、家庭以及命运遭遇,全景式地再现了百年蒋家的兴衰沉浮。 是迄今为止部最详尽、最生动、最完整、图文并茂,揭密百年蒋家的秘史著作。
本书是一部记述刘少奇全部生平的普及性传记。 革命家刘少奇同志,为共产主义事业战斗了一生。他是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爱戴的、久经考验的、卓越的革命党员。他一生投身于火热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努力寻求实际生活中种种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