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 尼采的作品摧毁了西方思想的基石。上帝之死、超人和奴隶道德或多或少地渗透进我们的文化当中,而他也是历史上被误解深的哲学家之一。 尼采本人认为,所有的哲学都是自传性的,而在这本祛除神话的书中,苏 普里多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才华横溢、怪异非凡且厄运缠身的人的世界,并照见了那些塑造其生命及作品的人物与事件。 从他早年平静虔诚而又笼罩在其父亲的神秘死亡之下的基督教成长经历,到他在高山之上孤独的哲学沉思,再到他终陷入疯狂的恐怖与悲怆,普里多以其洞察力和敏感性探索了尼采的心智、情感和精神生活。 本书深深勾勒出尼采生命中那些重要人物的肖像,令人难忘:理查德 瓦格纳和科西玛 瓦格纳,露 莎乐美 让他心碎神伤的蛇蝎美人,以及伊丽莎白,他那位狂信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妹妹,她背叛他,篡改他的文
《历史哲学》一书汇辑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多次演讲记录,由其高足爱德华德·干斯教授整理而成。自问世以来,学术界公认为进入和研究黑格尔哲学系统的入门书籍。 黑格尔将世界历史分为希腊、罗马、基督教、现代四个时期,分别对应精神发展的四个时期。 他认为不存在一个构成了历史的简单的连续的传统,而是我们在历史中看到一系列的文明,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根基,然而每一个文明都能把它之前的文明据为己有,比如波斯帝国、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等等。它能够容纳的人类意识发展的层面,是之前的文明无法容纳的,这就是文明的发展。 是黑格尔第一个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但黑格尔并不是要写历史,而是要写历史的哲学。尽管他甚至被人指责为“历史实证主义”,但他决不是要实证
汉娜·阿伦特,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政治思想家。她批判极权主义,反观现代社会,思考反犹主义。她关于“平庸的恶”的概念引发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时至 ,人们对阿伦特的误解要多于真知。 本书汇集了阿伦特本人认为尤其重要的数次电视访谈、她写给雅斯贝尔斯夫妇的书信节选等。这些文本真实呈现了阿伦特的人生与思想图景。我们在此听到一位女性的真诚谈话与有力自辩,关于爱、 与惶惑,关于疾病、车祸与衰老,关于政治与自由,关于20世纪历史中的暴行与恐怖。在这里,阿伦特是可以直面恶意与抨击、坦然谈论死亡的智者。今时 ,她的声音穿越时空,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共鸣。
目录 致谢 序 第一部分 1889-1919 第一章 自我毁灭的试验场 第二章 曼彻斯特 第三章 罗素的爱徒 第四章 罗素的导师 第五章 挪威 第六章 火线之后 第七章 在前线 第二部分 1919-1928 第八章 印不出的真理 第九章 “一个纯农村的岗位” 第十章 走出荒野 第三部分 1929-1941 第十一章 第二次到来 第十二章 “证实主义阶段” 第十三章 迷雾散去 第十四章 一个新的开始 第十五章 弗朗西斯 第十六章 语言游戏:《蓝皮书和棕皮书》 第十七章 “投身行伍” 第十八章 忏悔 第十九章 奥地利终结 第二十章 不情愿的教授 第四部分 1941-1951 第二十一章 战时工作 第二十二章 斯旺西 第二十三章 这个时代的黑暗 第二十四章 一种面相的转变 第二十五章 爱尔兰 第二十六章 无所归属之民 第二十七章 故事终
“诺斯替”、“诺斯替主义”是我国翻译西方哲学、宗教和思想史文献时经常遇到的术语,反映出“诺斯替主义”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现有的西方文献表明,“诺斯替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类型迄今仍然活跃。 西方学界翻译了几乎所有已经发现的诺斯替经书,但尚未按照诺斯替主义的类型学、谱系和文体,系统地整理成一部比较完整的、包含了所有重要经文的诺斯替经书。这本诺斯替经书中译本拟采纳和综合西方学界已有的经书收集、翻译、诠释成果,按照诺斯替主义教派的历史谱系、思想类型、和文体这三个层面进行整理和翻译,力争成为一部把全部狭义的诺斯替经书全部收录在内的系统全面的诺斯替经书注释校订版。 本书采纳和综合国际学界已有的经书收集、翻译、诠释成果,每个文本都依据原文和多种语言译本对照翻译,对其
让-弗朗索瓦 利奥塔是法国二十世纪下半叶*复杂、*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以《后现代状态》闻名于世。基夫 班福德以利奥塔生活的时代为广阔背景,以动人而公允的笔触,追溯了利奥塔一生的不同阶段和重大事件: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接受了精英教育;前往阿尔及利亚展开教学活动,同时思考着政治、战争和哲学问题;追随马克思的步伐又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延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路径写作《力比多经济学》;《后现代状态》所带来的国际声望,以及由此引起的误解与争议;始终对艺术保持着极大的兴趣,策划 非物质 展览,拍摄实验电影;《签名,马尔罗》显示出其后期对文学的关注;等等。班福德抓住利奥塔思想中*重要的几个特质 歧异、漂移、迂回、断裂,通过讲述利奥塔的生平和学术纪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可以接近,进而尝试去理解的利奥塔画
《宗教哲学讲演录》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宗教哲学的对象就是在宗教表象背后运动发展的精神和概念。这种精神和概念经历了一个从纯粹的思想状态或概念向实存的转化,并扬弃有限的实存形式而达到绝对精神的过程。黑格尔把宗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特定的宗教,一类是绝对的宗教。在特定的宗教中又包括自然宗教(直接宗教、意识在自身中的分裂、向自由的宗教过渡中的自然宗教)和精神个体性的宗教(犹太教、希腊宗教、罗马宗教)。绝对的宗教(基督教)是完善的宗教,是精神自为存在的宗教,是自身在其中已变得客观的宗教,即基督教。在此宗教中,普遍的与个别的精神、无限的与有限的精神不可分割;它们的绝对同一即是该宗教及其内容。黑格尔宗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来论证理性和宗教、知识与信仰的同一
本书是布伦塔诺的教职资格论文,也是其一生所著四部有关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专论之一。该书上篇提纲挈领地对由来已久的有关亚氏《论灵魂》中“主动理智”学说的研究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下篇则以对《论灵魂》及亚氏其它相关思想独到而充分的解读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有关“主动理智”学说的精微、自洽而不失传承的创发性诠释。该书至少有三个目标:对亚氏《论灵魂》文本的一种解注:针对某些神秘化的误释而对亚氏思想的捍卫;以亚氏作为一位可信赖的顾问而对人类思想活动本身所进行的探究。该书也可被视为布伦塔诺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的秘密发源地。
内容简介 遇上挑战时该如何自处?碰到难缠的人要如何应对?在哪里可以找到快乐、获得力量?怎样处理反复出现的令人沮丧的想法?如何看待变故、正视生死?……面对人生中这些不可避免烦扰与难题,如何活得更幸福?两千多年前的斯多葛哲学早已给出了答案。 乔纳斯·萨尔茨格伯结合多年来亲身实践斯多葛哲学的经历和体悟,创作了这本非常适合现代人的幸福指南。作者从各种有趣的生活细节出发,介绍了斯多葛哲学的历史沿革、代表人物以及重要观点。同时,本书用55条斯多葛哲学的日常练习,手把手教我们如 何驾驭情绪、如何保持敏锐、如何处世为人、如何像斯多葛派哲学家一样游刃有余地掌控人生。 在斯多葛哲学的永恒智慧指引下,每个人都能找到幸福之路。
内容简介 《视差之见》是齐泽克最重要的理论作品,斯拉沃热?齐泽克把它视为自己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他把自己原本分散的哲学见解整合起来,使之鼬为一体,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存有论。 何谓视差?视差本是天文学概念,指从保持一定距离的两个点观察同一个目标时所产生的方向差异。在齐泽克看来,审视同一个客体时,视差是由两个互不兼容的视角构成的,这两个视角之间存在着不可化约的非对称性。以视差为起点,齐泽克透过黑格尔和拉康解读哲学、科学和政治理论,借助辩证思维和精神分析范畴分析当代文化,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
纵观其一生,为顺应现代文化、政治与社会发展轨迹的变化,马尔库塞将黑格尔、马克思及其他哲学思潮与力图重建马克思理论的现代哲学整合了起来。马尔库塞始终坚持一种批判的、非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视马克思的历史与社会理论为发展一种关切当代运动的批判理论的不可或缺的方法。他将马克思的范畴解释为社会性的、历史性的,他认为,为满足新的历史和理论发展,马克思的理论必须不断修订和更新。第六卷收集了大量赫伯特?马尔库塞最为关键的著述,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革命和乌托邦理论的回应,及其自身的理论与政治视角。 本卷,马尔库塞文集的最后一卷,揭示了马尔库塞对20世纪主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拒绝——他认为,一种对西方和苏联官僚主义的彻底批判是不够的——及其对自身革命思想的讨论
《宗教哲学讲演录》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宗教哲学的对象就是在宗教表象背后运动发展的精神和概念。这种精神和概念经历了一个从纯粹的思想状态或概念向实存的转化,并扬弃有限的实存形式而达到绝对精神的过程。黑格尔把宗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特定的宗教,一类是绝对的宗教。在特定的宗教中又包括自然宗教(直接宗教、意识在自身中的分裂、向自由的宗教过渡中的自然宗教)和精神个体性的宗教(犹太教、希腊宗教、罗马宗教)。绝对的宗教(基督教)是完善的宗教,是精神自为存在的宗教,是自身在其中已变得客观的宗教,即基督教。在此宗教中,普遍的与个别的精神、无限的与有限的精神不可分割;它们的绝对同一即是该宗教及其内容。黑格尔宗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来论证理性和宗教、知识与信仰的同一
瑞·蒙克所著的《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插图本)(精)》完整的讲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事迹、思想和学术成就。《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插图本)(精)》真实展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性格变化、形成的过程,及其深刻的灵魂生活,不仅使读者了解其人,还有助于读者理解他深邃的哲学思想。
人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探讨的核心,是20世纪最负盛名、最具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其思想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卢卡奇以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原则统摄其卷帙浩繁的论著,审视西方传统民主思想,批判资本主义民主,建构其社会主义民主化思想。基于此,本书以卢卡奇的人民性思想为对象,从卢卡奇的人民性转向、卢卡奇人民性的思想资源、卢卡奇的人民性与现实主义作家的渊源、卢卡奇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以及卢卡奇人民性思想在中国的接受情况等,集中探讨人民性在其理论思想中的地位,详述并解析卢卡奇文艺思想中人民性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通过将纵向的宏观历史考察与横向的具体理论文本剥析相结合,以人民性思想为核心,希冀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洞悉其理论话语,从学术脉络中触摸历史真实,进而审视人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