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政治思想家。她批判极权主义,反观现代社会,思考反犹主义。她关于“平庸的恶”的概念引发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时至 ,人们对阿伦特的误解要多于真知。 本书汇集了阿伦特本人认为尤其重要的数次电视访谈、她写给雅斯贝尔斯夫妇的书信节选等。这些文本真实呈现了阿伦特的人生与思想图景。我们在此听到一位女性的真诚谈话与有力自辩,关于爱、 与惶惑,关于疾病、车祸与衰老,关于政治与自由,关于20世纪历史中的暴行与恐怖。在这里,阿伦特是可以直面恶意与抨击、坦然谈论死亡的智者。今时 ,她的声音穿越时空,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共鸣。
《宗教哲学讲演录》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宗教哲学的对象就是在宗教表象背后运动发展的精神和概念。这种精神和概念经历了一个从纯粹的思想状态或概念向实存的转化,并扬弃有限的实存形式而达到绝对精神的过程。黑格尔把宗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特定的宗教,一类是绝对的宗教。在特定的宗教中又包括自然宗教(直接宗教、意识在自身中的分裂、向自由的宗教过渡中的自然宗教)和精神个体性的宗教(犹太教、希腊宗教、罗马宗教)。绝对的宗教(基督教)是完善的宗教,是精神自为存在的宗教,是自身在其中已变得客观的宗教,即基督教。在此宗教中,普遍的与个别的精神、无限的与有限的精神不可分割;它们的绝对同一即是该宗教及其内容。黑格尔宗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来论证理性和宗教、知识与信仰的同一
本书是布伦塔诺的教职资格论文,也是其一生所著四部有关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专论之一。该书上篇提纲挈领地对由来已久的有关亚氏《论灵魂》中“主动理智”学说的研究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下篇则以对《论灵魂》及亚氏其它相关思想独到而充分的解读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有关“主动理智”学说的精微、自洽而不失传承的创发性诠释。该书至少有三个目标:对亚氏《论灵魂》文本的一种解注:针对某些神秘化的误释而对亚氏思想的捍卫;以亚氏作为一位可信赖的顾问而对人类思想活动本身所进行的探究。该书也可被视为布伦塔诺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的秘密发源地。
内容简介 《视差之见》是齐泽克最重要的理论作品,斯拉沃热?齐泽克把它视为自己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他把自己原本分散的哲学见解整合起来,使之鼬为一体,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存有论。 何谓视差?视差本是天文学概念,指从保持一定距离的两个点观察同一个目标时所产生的方向差异。在齐泽克看来,审视同一个客体时,视差是由两个互不兼容的视角构成的,这两个视角之间存在着不可化约的非对称性。以视差为起点,齐泽克透过黑格尔和拉康解读哲学、科学和政治理论,借助辩证思维和精神分析范畴分析当代文化,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
《宗教哲学讲演录》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宗教哲学的对象就是在宗教表象背后运动发展的精神和概念。这种精神和概念经历了一个从纯粹的思想状态或概念向实存的转化,并扬弃有限的实存形式而达到绝对精神的过程。黑格尔把宗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特定的宗教,一类是绝对的宗教。在特定的宗教中又包括自然宗教(直接宗教、意识在自身中的分裂、向自由的宗教过渡中的自然宗教)和精神个体性的宗教(犹太教、希腊宗教、罗马宗教)。绝对的宗教(基督教)是完善的宗教,是精神自为存在的宗教,是自身在其中已变得客观的宗教,即基督教。在此宗教中,普遍的与个别的精神、无限的与有限的精神不可分割;它们的绝对同一即是该宗教及其内容。黑格尔宗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来论证理性和宗教、知识与信仰的同一
《心灵自我与社会(精)》作者乔治·H.米德是美国实用主义和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米德的理论和思想奠定了社会心理学及相关哲学流派的研究主题。本书展现了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是他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记录。虽然米德教授发表了许多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论文,但却从未用 长的篇幅把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系统地表述出来。本书旨在通过整理材料以及在适当地方参考已发表的文章来做这个系统化的工作。它将是给人们提供一条进入乔治?H.米德的理智世界的自然通道。
《帕帕吉传》通过帕帕吉这一传奇式的人物的生平故事,描写印度文化、思想和修为等,借由他与众多的欧美人士的接触、多次访问欧美各国的经历,在丰富的细节上使读者身临其境,切实体会印度智慧的独到之处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和启发。《一切从未发生 帕帕吉传》(上)主要讲述帕帕吉从出生到五十六岁退休的经历,记载了印度文化、思想及生活的珍贵细节,具体内容包括早年生活、拉玛那·马哈希、担任矿场经理,以及退休后的经历等。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意识。考察个人意识发展的历程,相当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意识”是个人意识发展的最初阶段,它又分为感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三个小阶段。二是自我意识。《精神现象学》中意识向绝对知识的全部发展都建立在自我意识“异化”为对象和“扬弃”对象,即扬弃“异化”的辩证运动上。从“自我意识”直到“理性”,个人意识的发展明显地重演人类意识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意识形态。三是理性、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考察对无限本身的认识,相当于绝对精神。在这个阶段,意识回顾已经走过的阶段。扬弃它们,使之成为自己的构成环节,经过艺术、宗教而在哲学中达到绝对知识。
本书对21世纪哲学的建制以及哲学所面临的严峻的社会政治环境进行了深刻反思,对21世纪哲学的合法性与未来命运进行了系统思考,对在“苏格拉底也不能得到终身教职”的当今时代“如何做哲学”这一问题进行了元哲学层面的回答,对哲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哲学的建制如何影响哲学的内容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书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田野哲学”(Field Philosophy)理念,主张哲学家应该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并参与现实问题的解决,以增强哲学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本书以生命为主线,对20世纪法国哲学史的两位重要人物的思想,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梳理和考察。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下半叶法国哲学中的精神论传统和实证主义传统,持续不断地通过与当时的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展开对话,有力地批判了笛卡尔以来西方生命哲学的机械论倾向。柏格森通过绵延、记忆、生命冲力、变易等概念,重新建立起一种关于生命、精神的形而上学,从而构成20世纪上半叶最具原创力和影响力的哲学思潮之一。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康吉莱姆的思想,作为20世纪战后法国哲学的一位隐蔽的大师,其思想对福柯、西蒙东等人影响甚大。康吉莱姆和柏格森一样,持续不断地与诸种生命科学进行对话,并且在尼采、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深化。康吉莱姆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内容简介 书号:9787208184534 书名:保罗·利科六访马赛尔 定价:65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暂无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时间与叙事》是《活的隐喻》的姊妹篇,它们被学界看作一个整体。两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来源于同一种语义革新的核心现象。就隐喻而言,语义革新在于一种新的恰当语义通过一种不恰当的意义赋予产生:“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就叙事而言,语义更新在于创造另外一种综合工作,即创造一种情节:目的、原因、机遇以情节的方式被融合进一个完整行动的时间统一体中。正是这种异质综合类似于隐喻。亚里士多德说“好的隐喻便是理解相似性”。因此无论是隐喻的问题,还是情节的问题,解释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行动的模仿。在《时间与叙事》第一卷第一部分,作者提出了模仿概念的三重含义:对我们所熟悉的行动秩序前理解的回溯指称;进入到虚构领域;最
本书汇集了阿多尔诺在各个时期发表的演讲和文章,内容涉及哲学理论、文学批评、社会学、音乐和戏剧批评等诸多方面,文章的写作时间从早期法兰克福大学的就职演讲,到晚期的《否定辩证法》,全面展现了阿多诺40多年的学术生涯。本书选取的文章篇幅适中,分类清晰,且具有代表性,是一本质量很高的介绍阿多尔诺学术成就的基础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