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如摸象,而探索历史的成果也就是摸象的印记,基本上也就是读书的心得,好像摸象的各位盲人说象那样,只要大家讲的是真话,就是有价值的,就是不可替代的。 如1948年陈叔通致马叙伦手札解读、黄炎培晚年三题、从《磨剑室文录》看柳亚子晚年议政、从毛泽东文稿看建国初期的叶剑英、读叶剑英《过五台山》和晋北土改史料、战时香港文坛矛盾和周恩来的态度、乔冠华在战时香港的纸上谈兵、于光远留在岭南的青春脚印、关于萧乾北上的原因、1938年广州守将是否通敌、李纯青《笔耕五十年》和日本问题研究等等,探索中国现代人物,本书梳理历史风云,力争实事求是。
本书实际上是根据所收集资料。对爷爷的一生的方方面面进行考研,用自己的心灵和爷爷进行沟通,把各方面的资料系统化,进行归纳整理。 全书包括了曾祖父因祸得福改换门庭、幼年从师叶浩吾、官商联姻娃娃亲、南洋公学中途辍学、吴昌硕题书凡将斋等部分。
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寒浞、易牙、巫臣、吴起等历史上最有争议的30个人的生平事迹,并写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这个集子里的资料均为《忏悔录》中所未见面多次提及的,译者又从别处收集了一些,附于书后。这些文献具有鲜明的自传性质,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卢梭命运我舛的一生,其中的一些具有隐性质,另一些涉及作者的创作,记载作者对自己主要作品的评论,亦提到作品的酝酿过程、写作构思,以及日后的修改。
钱玄同(1887-1939),原名师黄,字德潜。后改名夏,字中季。复更名玄同,别号疑古,字掇献。浙江吴兴人。现代著名语言文字音韵学家、经学家,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 本书将钱玄同置于近现代这样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广阔时代,追溯了钱玄同从一个崇拜皇权、笃信经学的儒学转变为一个激进的启蒙思想家的历程,系统评价了钱氏在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国语运动、古史辨运动、音韵学、经学、国民启蒙教育等诸多方面的贡献,勾画出一位“术业专业而识解宏通,议论激昂而持躬谨介”(黎锦熙先生评语)、学术与道德完满结合、既对学术界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国学大师的形象。
熊十力,(1884-1968),字子真,湖北黄冈人。哲学家,杰出学者。 熊先生是一位富有精神,不喜好傍门户的哲学家、思想家,并非株守任何一部古典著作的专门家或某一学派的“经师”,更不是那种只会咬文嚼字的所谓“学究”。他很有抱负,很有气魄,非常自信,但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骄傲”,作学问的态度又非常严肃认真。 本书以流畅、凝炼的笔调叙写评述了“新儒学”的主将——熊十力先生的人生道路、思想体系,学术传承。其资料详实,持论公允,使读者能充分领略熊氏精神风貌及其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精要,堪称传神之作。
这是本对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评说文集。这些文章有的是徐志摩的自述,有的是友人对他的悼念文,有的是对与他发生的往事的回忆,还有的是对其成就、作品的评价,等等。阅读本书,多少能改变一点你对徐志摩的固有印象。
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周氏兄弟和胡适都是同开风气的人物,各自作出了为对方无法取代的历史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了解周氏兄弟与胡适,就不了解一部色彩纷呈的中国现代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全面客观评估他们的是非功过,应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他们是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中国现代文学史因他们揭橥,而开启了崭新的篇章。最初,为着探寻文学革命的路径,他们意气相投、志同道合。后来,虽因思想歧异,而道不同不相与谋,然而,他们并不怀揣成见,挟怨贬损对方,而总是客观公允地评说对方的功过得失,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本书全面客观评估他们的是非功过,应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大师趣闻》介绍了唐长孺、陈寅恪、游国恩、胡适、瞿秋自、启功、俞平伯等多位已故大学者的事迹,撰写者主要是其门人弟子,少部分是同事或家人,他们和所写的人都有直接的师承或亲身的接触,也只有他们才是最适合的作者。例如张泽咸写唐长孺、万先荣写游国恩、蒙默写陈寅恪、林东海写俞平伯和启功、孙玉蓉写瞿欷自等等,颇有价值,堪堪可称学术佳话也。 他们是活跃于20世纪中国学术领域里的重要学者,书中记述了发生在他们身上和周边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庶几可为研治和总结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的人们提供一份比较新鲜、可信的研究资料。 编者约请当代名家所记录的前辈们的往事,在今天来看,不仅是一种历史记录,更是点燃我们思考的引线……穿越对间空间的迷雾,带我们看那个时代的沧桑与知识分子的气节。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甘远志》真实、完整地记录了甘远志不平凡的一生,以颂扬他的感人事迹,弘扬他的崇高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继续努力。
老于愤慨述说家世、家世与童年、祖父与祖母、二祖父、二祖母与二姑母、母亲的家世、继母江氏的琐事、记忆中的家庭经济状况、求学道路坎坷崎岖、私塾的启蒙教育、考院小学的新生活、礼贤中学的“世外桃源、山东临中探索人生、从北京师大走向革命、年近“而立”,奔赴新途……
这是本对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评说文集。这些文章有的是徐志摩的自述,有的是友人对他的悼念文,有的是对与他发生的往事的回忆,还有的是对其成就、作品的评价,等等。阅读本书,多少能改变一点你对徐志摩的固有印象。
这个未不来英雄,并没有按照我年轻时的想像,成为体制内认同的当代大师、思想家、文豪或者史学家,接下来只有断断续续的印象:与《文星》纠缠不断的官司,退出江湖卖牛肉面去,成为思想犯坐牢,出狱后复出江湖与名女人胡茵梦结婚、离婚,继续放言高论,与当权者斗争,办《求是报》,以一人之力办报,其文字的产量,最令身为记者的我由衷佩服。
本书用丰富的资料,平易通俗的文字,叙述了陈澧一生的主要经历。此外,对陈澧的交游和师友之谊、东塾学派的发展概况、在汉宋调和方面的独特贡献,以及在晚清学界的地位和影响,都有详细描述。陈澧,广东番禺人,学者称东塾先生,学者、教育家、校勘家。陈澧学问广博,多才多艺,在诗词、古文、骈体文、书法、篆刻诸方面独树一帜;深邃于经学、小学、音韵、地理、乐律,造诣精深,著作等身,跻身清代学者之列;长期担任学海堂和菊坡精舍学长,培养了大批学生,创立闻名遐迩的东塾学派;曾主持广东书局和学海堂刻书,校勘书籍达万卷之多。
傅雷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屈的代表,也是多灾多难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叶永烈人物纪实特辑·铁骨傅雷》浓缩了傅雷这样一代中国知识分子遭受的“左”的苦难以及坚强的抗争,歌颂了他们的正直、勤奋以及浓浓的亲情。
本书撰写了一个人的生平事迹——池田大作,因为他是一个公众人物,不可能写下每个细节,这里只是根据公开的资料,进行勾勒速写,所以,只能是一个概略的轮廓。全书原则上按年代的顺序展开,但是,鉴于有些事情前后有关,为了便于叙述和阅读,做了适当的调整。 本书主要是面对一般读者的“教养”性读物。传主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物,他的很多活动,都是思想文化层面的“对谈”,涉及的问题带有深刻性。所以引用了一些资料,包括池田自己的叙述和已经发表的资料,以便读者正确了解传主的思想。
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最先进的社会力量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一批先进的知以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空前团结并组织起来,突破重重难关,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本书《中华民族脊梁故事(现代卷)》围绕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生动讲述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朱德、瞿秋白、任弼时、杨靖宇、赵一曼、徐特立、张思德、叶挺、江姐等中国现代民族脊梁的感人故事。 《中华民族脊梁故事(现代卷)》由党波涛编写。
聂豹(1487~1563),字文蔚,号双江,江西吉安永丰双溪里(今江西吉安县)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曾拜访过思想家王守仁,后数度致书问学。聂豹继承了王守仁之学,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指出,以聂豹为代表的江右(江西)王学获得了王守仁思想之真传。聂豹不固守师说,提出了以“归寂主静”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创造性地发展了王守仁之学。
这是一部关于著名理论家龚育之同志的纪念文集,收入了于光远等一百人所写九十五篇回忆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充满殷殷的怀念,还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宝贵资料,带领人们走进这位大家博大深邃的内心世界。 龚育之同志曾任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党校副校长等职,参与过党的“十一大”至“十六大”报告以及中央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且在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论和党的历史与理论诸领域多有建树,出版著作三十余部。病逝后,各界追思文章至今时见报端,其为“官”之德、为学之道,似一座丰碑、一面旗帜,永昭后世。 所辑文章尽述亲历亲见。既有校友同窗“百年知己”的沧桑文墨,也有旧雨新知“君子之交”的缅怀篇章;既有各时期、各界同事的真诚追记,也有挚爱亲朋、“龚门弟子”的无尽思念……这些绝大多数从未发表过敝字,提供了大量史实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