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坎坷。他在青年时代因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而受到沙皇政府的迫害,经受了假死刑的折磨,在西伯利亚度过了四年监狱和四年兵营生活;回到圣彼得堡以后,和他哥哥一起先后出版《时报》和《时代》杂志,最后因难以支撑而停办;他哥哥去世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承担了他的大量债务,经常受到债权人的催逼,因而不得不避居国外。他的个人生活也充满不幸和痛苦;父母早亡,本人患有癫痫症;他的第一个妻子伊萨耶娃和他对苏斯洛娃的爱情没有给他带来欢乐,只是与斯尼特金娜结婚以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才有幸福的家庭生活。《人不单靠面包活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中的书信提供了有关这些方面的生动材料。此外,这本《人不单靠面包活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还收入了一些反映作家对轮盘赌的迷恋,对预感
本书是一项以费孝通为个案的人类学史研究,同时也是一项关于费孝通学术思想的中国人类学史研究。 费孝通为20世纪中国人类学奠定了基础,他的思考和研究影响了中国人类学的历史进程;只有理解了他,才可能理解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和未来。理解费孝通意味着理解他的思考方式——“心史”,这一思考方式并非他个人主观的心理活动使然,其本身即具有客观的、集体的性质,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和走向。在这个意义上,理解费孝通的“心史”,也是在理解这一代知识人所奠定的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逻辑和特征。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费孝通身上看到中国学人内在的、延续的思想观念是如何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历史中表达自身的。
《专科化时代的通才——1920-1940年代的张荫麟》由朱潇潇所著。 《专科化时代的通才——1920-1940年代的张荫麟》以张荫麟在20世纪20—40年代主要的学术活动为线索,从张氏求学和任教的主要场所清华大学、他所参与的各类刊物及其著述进行考察,研究中国现代历史学科的建立及其规范的过程。
在《现代化的先驱——20世纪思潮里的群英谱》中,威廉·R.埃弗德尔构造了一段通俗而又生动的现代思想发展史——它描述了天才思想家们的生平活动与智识突破,充分再现了19世纪末巴黎、维也纳、圣路易斯和圣彼得堡等地的创新氛围。《现代化的先驱——20世纪思潮里的群英谱》曾入选《纽约时报书评》年度读物。 威廉·R.埃弗德尔自1972年起一直在纽约圣安学校教授历史,并且担任该校人文学科的教导主任。他是出版过诗作的诗人,也是《君王统治的终结》一书的作者,还曾发表过有关现代欧洲史的大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