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是一位信奉佛教而又蜚声海内外的儒学大师,性格耿直,敢说敢为。他是毛泽东的挚友、诤友,也是一位身份特殊的老朋友,在三十多年的交往中,有过彻夜友好的长谈,有过面红耳赤的争论,也有在大庭广众之下针锋相对的吵骂,这其中的恩恩怨怨,让人惊叹,也让人称道……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梁漱溟远在四川未能参加,据说,当天周恩来在天安门城楼上曾感慨地说过:可惜今天的盛会有两个人不在场,一个是梁漱溟,一个是邵明叔。
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绕不开的人物。他是著名爱国教育家、体育和社会活动家,创办了包括大学、中学、女子中学和小学在内的南开系列学府,培养了周恩来、梅贻琦、陈省身、曹禺为代表的一批人才,成为中国现代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他又是西南联大的领导人之一,终生为中国教育“本土化”作出了捉有成就的探索。他对中国教育充满无限愿景:希望世界史中有一章日“新中国之觉悟无崛起”。追溯张伯苓颠簸踯躅、富有传奇的风雨人生,纵览他那永不颓悲、执著无悔的教育历程,缅怀他那丰富的教育实践,深邃的教育思考,重新解读他在教育上恪守不二的道德追求,不由让人由衷地敬佩张伯苓的奉献情怀和开拓精神。 本书作者梁吉生为南开大学教授,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即从事张伯苓研究,出版著作十余部。
梁漱溟(1893-1988)的一生像迷一样传奇。他年少便名满京华,却断然辞去北大教职,投身乡村建设运动。为救国他九死一生出入抗日前线,虽以文化创造为务,却又多次周旋于党争政协;身陷噩运时,仍惊世骇俗之论,以文章名世,奠新儒学之基,却拒不接受学者、哲学家之衔。梁漱溟一生多不可思议之处,却自认只为解决人生问题而活,简单明确,并无任何玄虚。他就这样纯粹地活着,成全了自己,也在程度上成全了世界。
本书首先介绍了故乡情、天外梦,接着介绍了投身新闻事业、目睹蒋政权的没落、酸甜苦辣的半世纪、掀起回归认同浪潮、为祖国做点什么等内容。
《名人传》创作于20世纪初,在这部传记中,罗曼·罗兰强调自由精神,让世人“呼吸到英雄的气息”。贝多芬: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这个表面如此狂傲的人,在世时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音乐家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了,他不敢表露出来,不敢让人知道他的弱点,只好选择离群索居。然而耳聋时的一次演出几乎毁了他。他没有知音,甚至连朋友也没有。但是,贝多芬接受了现实,承受了上天给予他的痛苦的命运,因此也成为作者心目中的英雄。米开朗琪罗:忧郁症患者,恨不得把整座山都雕出生命的工作狂,一个享受痛苦、舍弃欢乐的英雄。作者让我们了解到了米开朗琪罗十分矛盾复杂的心理,他有着对自己行为的厌弃,因为就连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弱者、一个十足的懦夫。心灵的折磨,奴隶般无休止的劳
王阳明——融诸学于一体,集各家之大成,创心学,平乱党,辞章、兵学、仙佛,无不涉猎。继孔圣、孟圣之后的又一儒家圣人。 外以史实文字记载以追求实叙,内以体现阳明心性功法以彰显心学,清谈漫话,平铺直叙,用最简朴的语言,从人性的角度贴近神圣化了的王阳明,感受活生生的明代大儒王阳明之成败得失,体会融儒释道精华的心学之力量及其韵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哲学家兼哲学史家。本书以冯友兰一生的学术活动为基本线索,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对冯友兰早期活动、留学生涯、教书生涯、著述生涯,进行了客观详实的介绍和评价,从而揭示出冯友兰作为一位学贯中西、融通新旧的学者,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作出的不朽贡献。 本书文字晓畅,持论公允。作者怀着对历史的温情敬意和广阔的胸怀,拨云见日自然而然的接近了读者与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本书具有独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这本《名人传》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分组成。他们一个是19世纪德国的音乐家,一个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雕塑家,一个是俄国的文坛巨匠。这三个人物在罗曼 罗兰的心中是人生不败的斗士,是人类精神领域里的英雄。他没有像大多数传记作家们一样满足于追溯名人们荣耀的生平,进行简单的事实堆砌,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用感人肺腑的笔墨刻画了他们为追求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家庭书架:人类未解之谜》(世界卷)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喜欢和爱好追问未解之谜的朋友挑选最精彩的奇谜,荟萃令人匪夷所思、极具探索价值的谜团,启迪心智,引发深思。
《家庭书架:人类未解之谜》(世界卷)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喜欢和爱好追问未解之谜的朋友挑选最精彩的奇谜,荟萃令人匪夷所思、极具探索价值的谜团,启迪心智,引发深思。
本书介绍了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教育家——朱德熙的生平事迹。全书从儿时少年、昆明七载、上海省亲、清华六年、保加利亚、北大风雨、待人接物、琐事拾遗、亲属师友、访美客居、西欧之行、美国晚年、亲友追思等方面写来,深刻表达了作者的缅怀之情。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其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已成为整个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探索自然、认知社会的触角不断深入,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发掘传统文化宝藏,汲取更多的智慧和精神力量,来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从而获取成功。 传统文化经典很多,就存在一个轻重缓急和选择的问题,不赞成搞什么“百种”或“50种”,武断地制造一个封闭系统。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宝库应当是开放的,其中异彩纷呈,玉蕴珠藏。本套丛书第一批20种,只能说是向广大读者奉献的最基本的、应当最先了解的经典作品。 《庄子》一书,精华与糟粕相参,有辩证思想,也有不少诡辩,有优美的文字技巧,也有晦涩难懂的词意,既讲了人生处世的哲理,也有不少虚无主义的东西。阅读这本书,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