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1884-1968),字子真,湖北黄冈人。哲学家,杰出学者。 熊先生是一位富有精神,不喜好傍门户的哲学家、思想家,并非株守任何一部古典著作的专门家或某一学派的“经师”,更不是那种只会咬文嚼字的所谓“学究”。他很有抱负,很有气魄,非常自信,但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骄傲”,作学问的态度又非常严肃认真。 本书以流畅、凝炼的笔调叙写评述了“新儒学”的主将——熊十力先生的人生道路、思想体系,学术传承。其资料详实,持论公允,使读者能充分领略熊氏精神风貌及其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精要,堪称传神之作。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湖北黄梅人,教育家、学者。本书以汤用彤思想发展的路向为线索,追溯其文化观念形成的轨迹,旁征博引,纵论汤氏从“昌明国故,理学救国”而至“中西互补,因革损益”的文化系统工程建设,以及对其学术思想的催化与导引而开创的学术黄金时代。从而再现了一代学术大师汤用彤以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宏阔的学术襟怀及其开代学术风气的学术业绩而鼎立于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
廖平(1852-1932),四川井研人,原名登廷,后改名平,字季平,先后自号四译、五译、六译先生,清末与近代的经学大师。 本书透过廖平一生学经六变的内在逻辑,详尽的论述了廖平经不学六变是如何由史到论,其论又如何以现实向空幻堕落的变化过程,揭示了廖平经学所体现的中国经学在近代终结的历史必然性,阐明廖平经学多变与怪诞的原因所在,得出了廖平经学的价值在史不在论的基本结论。此书代表目前国内外廖平研究的学术水平。
柳诒征(1880-1956),字翼谋,晚号劬堂,江苏镇江人,史学家、图书馆学家、杰出学者。 本书以流畅的文笔,较为全面的叙述了柳诒征的生平事迹,展示了柳诒征通过刻苦自学、勤奋努力成长为国学大师的人生道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公正的评价了他的主要学术成就,揭示了柳诒征的学术思想、学术特色和治学精神。 本书立论充分,分析中肯,观点新颖。作为一本颇具学术价值的人物评传,填补了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百家讲坛》的工作人员真可以说是这本书的始作俑者,节目虽然还没有播出,但是,他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劳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杨瑞雪社长、刘海涛、刘明清等先生则是这本书的“接生者”,正是他们,使这本书如此漂亮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我还要感谢上面提到的恩师的几位传记作者,我频繁地参考他们的著作,离开了他们,我的工作难度将增加不知道多少倍。 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还在经历学生时代的年轻朋友而写的,当然也努力地兼顾了关心着恩师的朋友们的需求。我最要感谢的也正是他们,感谢他们对恩师的关心,对我的关爱。
孔子的思想包容天地,孔子的人生与时俱进。仁是体已惜人;礼是待人接物的灵慧;忠则无欺;忍则平安。则临难不失其志,则生活永远充满希望;文武之道,则能屈能进退之大丈夫…… 孔子,哲人,他的学说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与灵魂之中枢。
贺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哲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对现代中国的学术思想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不可低估的重要贡献。因此,对贺麟加以评传,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不惟能使人们较全面、较完整地了解其人其学,而且可以进一步认识现代中国学术思想演进的脉络和趋势,总结蕴含在其中的历史的经验教训,以继往开来地推进和拓展当代中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的学术思想研究。本书追踪考察了贺麟一生的学术生涯和心路历程,对其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着力进行深发掘和准确评析,旨在如实展现其纵横现代中国六十余年的重大学术建树,并揭示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立论新颖,持论公允,材料丰富,理明辞达,为近年来贺麟研究的鲜有佳著。
本书中的这些人物,大都不在人世了,但是他们在人类历史的广场上留下过庞然背影,留下过空谷足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存在,提升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类的光荣。因此,这些人物完全有理由成为一种典范,激励成长,激励心灵。
《杨澜访谈录》为大型电视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实体书,分Ⅰ,Ⅱ两辑出版。Ⅰ辑主要选择政经类人物;Ⅱ辑则侧重择文化艺术界明星入册。 辑政经人物篇精选代表性的嘉宾对谈编辑成书。受访嘉宾有英国的安妮公主,好献身儿童基金会及慈善事业且大有作为;IT业人物李彦宏,看他经历过多少不寻常事;YAHOO!创始人杨致远,脚踏实地的作风让人心折;更多IT高手也尽囊括其中,马云、江南春,陈天桥 还有被无数女孩子喜欢的ANNA SUI等等。每一访谈均十分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涵盖嘉宾其人及其眩目作为的方方面面,揭示出每一嘉宾的财富人生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读之有如与众嘉宾面对面聊天,有身临其境的无声感动。 访谈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华彩片断,为使声音、图像与文字相得益彰,特为《杨澜访谈录》量身剪辑了诊藏版光盘,图文并茂相信能够更
徐立平,中共党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三车间药面整形组组长。参加工作近30年来,徐立平一直从事着极其危险的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微整形工作,被称为“在炸药堆里工作”。他多次出色完成危难险重任务,为航天事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热情和力量。本书收录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及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报道文章、视频节目,通过图文并茂、链接网络媒体的方式,多侧面地呈现了“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形象。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献给北京大学的书。书中记录了18位北大校友的成长故事。他们都曾与一所校园媒体——北大电视台,结下不解之缘。可以说,北大电视台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无论离开这个校园多久,北京大学和北大电视台都是他们值得想念的地方。无论曾经在这个校园里待过多久,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都成为融化在他们骨子里的北大精神。这就是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等学府,对于青年人灵魂的塑造。北大,是他们共同的起点,他们从这个起点出发,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展现着各自的精彩。在母校110岁生日的时候,这本书,是北大的校友为她献上的一捧用青春的故事编织的花篮。
本书记述了近现代史上一批重要的中国文化人在英国伦敦的行为与心理活动,其立意在于进行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学与文化学的观察与分析。近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构成了本书历史大背景,互不相干的人与事,通过独特的视角.在这里连缀威一个共同的主题。
这篇传记的主人公冯其庸从童年起就饱受苦难,历尽艰辛,由于家境贫寒和时世动荡,小学和中学曾经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可以说,他主要是凭着不懈的个人奋斗完成学业,并最终成为令人敬仰的一代学术、艺苑大家的。本书为其传记,记录了其生平事迹。
有人说,“金赛的核心意义是冲破束缚,获得解放,现在是重温金赛思想的时候了。” 金赛(1894-1956)是性学领域里的巨人。他的《人类男性性行为》和《人类女性性行为》是性学中的两块基石,不仅奠定了性学的方向,也影响了人的观念和社会的价值。他搜集整理的1.8万份性例就其丰富性和可信度而言,迄今无人超越。当初传媒把他的研究成果比为原子弹爆炸,把他誉为另一个达尔文,并非夸张。金赛是一位性学家,更是一位科学家,同时还是一位音乐家和园艺大师。他来自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家庭,却以自由奔放的精神突破了陈腐价值的禁区,筚路蓝缕,坚韧不拔,做出了惊世骇俗的发现。本书酣畅淋漓地再现了金赛充满酸甜苦辣的学术生涯,在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生背后,我们也看到了美国主流社会对“性”的陌生与恐惧。
墨子,中国科学之父与兼爱天下的圣哲。人世间的景象万千,社会上人事盘根错节,历史也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大戏,墨子一眼看穿,无论是循规蹈矩的儒生,还是落脱超然的道者,或求兼济天下,或求独善其身,唯有墨子不受名利纠缠引诱,以本来样子看世界,以应该的态度对人生,墨子,是真正的仁爱之父,光明之子。
他们是功成名就的大家,成长于不同的年代和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曲折经历和精彩人生。平日里他们做学问、写文章、挥毫泼墨畅快淋漓。但在这里,他们做的是同一件事——那就是执笔写出他们自己的故事。 家事、国事、天下事,亲历亲闻,乡情、友情、爱情,五味杂陈。 流年似水从他们笔端缓缓淌出,亲切、平实,难得是“吾执吾笔写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