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6月14日,在彼时革命风起云涌的慕尼黑,一场薄暮时分的雷雨降下,最后一波 西班牙流感 收割了马克斯 韦伯的生命。在临终谵妄之际,他用一副高深莫测的语气说道: 真实就是真理。 这部传记,是韦伯研究专家克斯勒对传主求真之路的回溯,从19世纪中叶韦伯家族父辈活跃时期开始,直至他本人生命历程告终的战间期,入微的叙述,盘桓于普鲁士崛起复又衰颓的历史当中。马克斯 韦伯,这位社会学巨擘、普鲁士公民和恋母之子,他所经验的世界,他所遭遇的少年得志、丧父悲痛、精神崩溃、战争亢奋等人生跌宕,还有他所周旋的德国文化科学界,一一在书中得以呈现。 克斯勒借用大量往复书信、回忆录、影像等史料,再现了韦伯强烈的生命意志,同时选取了他所作的诸多重要的学术文本,探讨其诞生背景、运思过程以及后世影响,映照出韦伯
本书是英国传奇人物塞缪尔 皮普斯传。皮普斯是英国近代海军的奠基者,而他留下的日记则成为英语文学史上的经典,从中可以挖掘到许多关于17世纪英国社会、文化、风俗的信息,为研究当时的英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这本传记中,克莱尔 托马林以敏锐的同理心和洞察力捕捉到了这位迷人的人物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把17世纪英国的重要信息传递给了读者。书中涉及英国当时诸多历史事件,涵盖了牛顿、克伦威尔等重要人物的事迹,犹如一幅细节饱满的17世纪英国社会史画卷。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传记,作者是另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威廉 麦克尼尔。本书讲述了汤因比从童年到老年各阶段的人生经历,揭露了家庭环境对汤因比思想的影响,汤因比如何孜孜不倦地写出《历史研究》这部巨著,汤因比在专业学者和普通大众中的声望如何形成,同时还剖析了汤因比学术上的得与失,并对如何看待汤因比的史学成就作出了评判。麦克尼尔受汤因比家人邀请撰写本书,使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客观、准确地还原了汤因比的一生。尽管麦克尼尔与汤因比家族关系密切,但他并没有故意拔高或贬低汤因比形象,而是尽可能不偏不倚地进行评价,对汤因比的事业和家庭生活都进行了详细的探析,对一些令人难堪的事件也并不避讳。 本书是难得一见的汤因比传记作品,还是一部史学佳作,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认识汤因比及其史学思想,检讨西方
本书是现代城市思想家简 雅各布斯(1916 2006)的个人全面传记。1961年,雅各布斯写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从此改变了世人对城市及城市生活的看法,时至今日,在任何有关城市规划的讨论中,她的思想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本书以细腻的讲述,揭开了这位女性非凡的一生。她养育了三个孩子,写了七本书,拯救所居住的社区,被捕两次,参与了数千场辩论而从未落于下风。回溯过往,她还是一个挑战老师的学生,高中时代的 诗人 ,初抵纽约后在《时尚》《钢铁纪元》《建筑论坛》等杂志媒体上磨练写作技巧的撰稿人。她在纽约这座多元化的大都市中观察街道生活,吸收知识,直至写出了著名的代表作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她积极参与有关城市规划的讨论与运动,对不合理之处提出批评并亲身抗议。她反对美国城市规划巨擘罗伯特 摩西的纽约
本书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汇报社共同编写,收录了68位上海社科大师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与卓越贡献,展现了灿若星辰的学术名家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碰撞与交汇。全书还融入 建筑可阅读 和CityWalk理念,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精美的建筑图片,以及通往每个大师纪念地的地铁路线和手绘地图,让读者能够 带着书本去旅行 ,跟随陈望道、谭其骧、徐森玉等社科大师的足迹,访问复旦大学、上海博物馆等纪念地,深入了解社科大师的爱国情怀与治学精神,探寻上海绚丽丰富的城市文脉,传承上海的文化精神,彰显上海的城市品格。
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的能力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当身处一段深度关系中时,我们会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支持。然而,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很难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或者无法应对与他人更亲密时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挑战。 事实上,所有的关系各不相同,但多数都会按照相似的模式发展。建立和维持深度关系的过程是可以描述、学习和应用的。 本书内容源自斯坦福商学院50余年经典课程“人际互动”,两位作者将人际心理学的重要核心知识点应用在5种典型的人物关系——父女、夫妻、闺蜜、兄弟、同事中,探讨了关系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指明了深度关系的6个特征,让抽象的关系变化看得见,帮助读者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建立充分信任、彼此成就的深度关系。
拉尔夫 瓦尔多 爱默生(1803 1882)是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超验主义哲学家,是确立美国精神文化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 美国的孔子 美国文明之父 。作为美国文学史、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不仅影响了梭罗、惠特曼、狄金森和弗罗斯特,还启发了尼采、波德莱尔、普鲁斯特、伍尔夫和博尔赫斯,他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他去世140年之后仍然影响着我们。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散文和诗歌上。本书可以让读者与朋友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爱默生的外在与内在形象,书中对爱默生的生活背景,大学生涯,怎样成为作家、哲学家和牧师,婚姻状况,他在欧洲旅行的见闻以及晚年光景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加深读者对爱默生及其作品的了解。
蔡鸿生教授(1933年4月 2021年2月)在中山大学从教六十余载,桃李满天下,师承中山大学历史系老一辈学者陈寅恪、岑仲勉等,是我国著名史学家。蔡鸿生教授长期从事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俄罗斯与中俄关系、唐代蕃胡的历史文化、市舶时代的南海文明、清代广州与西洋文明等,在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清代中俄经济文化关系史、岭南海事的历史进程诸多学术领域成果丰硕,为学界所推崇。蔡鸿生教授学问渊博精深,为人敦厚谦和,作育英才无数。为纪念蔡鸿生教授九十诞辰,受业或亲炙先生教诲者纷纷撰文,或发为纪念文字,感念先生的教泽;或撰写专题论文,发扬先生的学术。先生虽逝,遗教犹在,其开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深邃的学术思想值得后学继承。?
【书名】 大卫·休谟传 【作者】 [ 美 ] 欧内斯特 ·C. 莫斯纳 【译者】周保巍 【丛书】启真·思想家 【出版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出版时间】 2017 年 9 月 【 ISBN 】 9787308171106 【定价】 138.00 【上架建议】人物传记 【装帧】精装 【内容简介】 大卫 · 休谟, 18 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休谟建立了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 本书 1954 年出版了英文首版, 1980 年出版了第二版, 2001 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再次以平装本形式修订重印。半个世纪以来,莫斯纳的《大卫 · 休谟传》一直是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的(现代) 最权威的传记。本书不仅对大卫 · 休谟的生平有详细的著述,披露了关于休谟的罕见史实,同时也还原了一
现代社会技术化是一场涉及领域和层次广泛、途径和环节众多的复杂的技术社会运动。本书在广泛吸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社会技术化现象与进程为研究对象,以现代社会技术化过程为中心线索,以社会技术形态及其建构与运行、社会技术化模式与机理以及衍生效应等相关问题为探究重点,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着力探索现代社会技术化的特征、规律、机理、衍生效应、矫正策略等问题,致力于打开现代社会技术化“黑箱”,初步建构社会技术化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