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是我国南宋伟人思想家、教育家,朱明理学“心学”的开山鼻祖,江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江西金溪县人。《陆九渊故事》是一部陆九渊传奇人生、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的通俗读本,由专门研究陆九渊的研究机构——金溪县文化研究会编撰,故事的可靠性和可读性自不待言故事以“心”为主题,分为“童年之慧心”“少年之悟心”“青年砺心”“中年之洞心”“老年之归心”等五辑,137个小故事,每个故事既单独成篇,又共同勾勒了陆九渊的人生全貌,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了解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辉煌人生。
《别有中华:张伯苓七十寿诞纪念文集/南开大学校史丛书》中汇集了十三位作者的十二篇文章。这十三位作者,除胡适外,均为当时美国的研究东亚和中国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哲学、外交、历史、法律、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学者,如曾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北京协和医学院代理校长顾临、曾于清华大学任教的霍尔康柏以及中国湖南湘雅医学院的创始人胡美等人。 文集通过论述张伯苓这一杰出中国人物及其所处时代各领域的变化,以新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书中介绍了教育家张伯苓及其所创办的南开系列学校的成绩,颂扬了张伯苓的人格及南开教育事业的国际声誉与深远意义,同时,综述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演进、经济转变、哲学更替、医学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山海铭足迹:严钦尚教授纪念文集》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貌学家,我国比较沉积学的开拓者。他一生著作等身,涉及冰川、沙漠、河流地貌、综合考察、海洋地质、比较沉积、水库工程、铁路工程、石油地质等众多领域。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应用研究方面多有建树,为我国地理学、地貌学、比较沉积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关于中国东部成油规律研究被列入中国20世纪重大科学成果。他治学严谨,注重实践,为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建设,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为沙漠的治理,铁路滑坡整治、自然资源考察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为了培养新一代地理、地貌、沉积和工程方面人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直到最后一息。他的一生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一生。他在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中率先垂范,一丝不苟,严格严密的治学态度和风格影响
孙佩苍,曾任东北大学教授、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国收藏家。旅欧期间凭一己之力搜购了包括库尔贝、德拉克洛瓦、苏里科夫作品在内的大师原典,徐悲鸿是其至交好友,吕斯百王临乙以师相称,于1942年在成都举办画展期间离奇猝死,从此在历史中消失,大量藏品也不知下落。六十余年后,孙佩苍的孙子孙元开始寻找祖父的踪迹,写成此书,这是湮灭的家族史,也是美术史上一段终见天日的传奇。
本书系统、、完整地介绍了20世位的教育家、清华大学已故校长梅贻琦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人格精神。梅先生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北京和新竹的两个清华大学。梅先生的“大师论”、“通才教育”、“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忠诚无私”、“寡言沉稳”、“刚毅仁爱”的人格精神,不正是照亮中国教育走出迷途的时代灯光吗?
(1)学校文化特别是办学理念是确定学校特色的条件和基础;学校文化的重构是学校特色建设成功的标志。真正的学校文化是有特色的,真正的学校特色应该是文化性和整体性的。 n(2)学校进行特色建设,首先要对学校文化进行意义建构,并把学校文化物化、行为化与课程化,使学校文化特色既有根基,又有个性与系统性,才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特色。 n(3)因为生涯规划教育更多地针对学生个体的未来选择与发展,学校特色建设则主要是针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的整体发展是以学生个体的发展为条件的,因此生涯规划教育为学校特色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 n(4)从高中特色到高中多样化,再到高中教育现代化是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本书包含了五篇演讲稿,编排上比较完整,篇是《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第2篇是《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第3篇是数理读经,第4篇讲英文读经,第5篇讲成人读经。书名用第二篇演讲稿的名字“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作者从胎教讲起,那意思就是,早期接受(婴儿与小童)是储存灌输涵养型的,要避免理解型的,不要要求他懂,避免以大人的接受过程进行儿童教育。这就是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在幼儿、少儿期,反复阅读一个东西,就打下深深的烙印,那么反复阅读什么呢?作者认为应该读经典,即“经”,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精华。在此原理指导下,还讨论了数理读经、英文读经、成人读经,可谓作了全盘规划。
《人民教育家车向忱》以时间为序,向读者呈现出车向忱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从少年时的忧国忧民、立志改造社会,到办平民教育、反对日本侵略,再到办抗大式学校、建设民主昌盛新东北,作者徐徐道来,真实再现车向忱先生的教育生涯。
孙佩苍,曾任东北大学教授、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国收藏家。旅欧期间凭一己之力搜购了包括库尔贝、德拉克洛瓦、苏里科夫作品在内的大师原典,徐悲鸿是其至交好友,吕斯百王临乙以师相称,于1942年在成都举办画展期间离奇猝死,从此在历史中消失,大量藏品也不知下落。六十余年后,孙佩苍的孙子孙元开始寻找祖父的踪迹,写成此书,这是湮灭的家族史,也是美术史上一段终见天日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