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生逢乱世,年少时过着辗转流徙的生活。十五岁偷渡香港,在纱厂做学徒工,每天从晚六点工作到次日凌晨六点。在旁人看来是没有前途的日子里,他却活出了希望。半工半读到十九岁,终于在未受过正式教育的情况下考取台湾中兴大学,展开人生新历程。1962年,赴加拿大Guelph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1年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研究员,后受聘于马里兰大学生物系,曾任代理系主任,副院长、代理副校长等职务。1991年,参与香港科技大学创校,工作十年,先后任理学院院长,学术副校长。荣退后,积极推动大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任名誉/客座教授。在他的推动下,家乡的临沂大学已破土动工。他认为:一分努力就会有一分收获,如果我能比别人更努力,就会有比别人更美好的未来。
《蔡元培传》作为“国学大师丛书”之一,出版已有十四年。今夏,作者张晓唯对这部写于1992年的书稿进行修改和增订。此次增、改的主要内容涉及:蔡元培主持北大的六年一章增加“辞离北大以后”一节:元老参政和学界领袖一章,增加蔡氏晚年政治活动及在中央研究院的若干细节:增写交游一章,详述传主不同时期与各类人物的交往,借以展现不同侧面和场景。此外,最后的岁月及其他一章增加适量内容;附后的生平学术年表,略微增加北大时期和晚年从政时段的若干活动。
《严复:中国近代探寻富国强兵的启蒙思想家》作者永田圭介通过对严复著作、书信、日记的研读,对严复故乡的考察和对其后人的访问,以及对以往中外严复研究成果的调查吸收,用自己生动明快的语言,把严复曲折复杂的生涯娓娓道来,描绘出严复学习、生活、工作、思想的人生轨迹。而且对于作为伟大启蒙思想家严复的重要诗文、著作、译作也一一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和评析,读者读起来并不觉得其深奥、难懂和枯燥。同时作者对严复的曲折人生和复杂思想又做了比较实事求是、客观细致的考订和分析。如严复在福州船政学堂和英国留学时代的生活,严复与李鸿章的关系,严复对甲午战争的反思,严复与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关系,严复任民初北大校长的作为,以及严复如何署名筹安会及其与袁世凯的关系,等等。既充分肯定严复的历史功绩
《别有中华:张伯苓七十寿诞纪念文集/南开大学校史丛书》中汇集了十三位作者的十二篇文章。这十三位作者,除胡适外,均为当时美国的研究东亚和中国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哲学、外交、历史、法律、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学者,如曾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北京协和医学院代理校长顾临、曾于清华大学任教的霍尔康柏以及中国湖南湘雅医学院的创始人胡美等人。 文集通过论述张伯苓这一杰出中国人物及其所处时代各领域的变化,以新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书中介绍了教育家张伯苓及其所创办的南开系列学校的成绩,颂扬了张伯苓的人格及南开教育事业的国际声誉与深远意义,同时,综述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演进、经济转变、哲学更替、医学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作者生逢乱世,年少时过着辗转流徙的生活。十五岁偷渡香港,在纱厂做学徒工,每天从晚六点工作到次日凌晨六点。在旁人看来是没有前途的日子里,他却活出了希望。半工半读到十九岁,终于在未受过正式教育的情况下考取台湾中兴大学,展开人生新历程。 1962年,赴加拿大Guelph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1年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研究员,后受聘于马里兰大学生物系,曾任代理系主任,副院长、代理副校长等职务。1991年,参与香港科技大学创校,工作十年,先后任理学院院长,学术副校长。 荣退后,积极推动大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任名誉/客座教授。在他的推动下,家乡的临沂大学已破土动工。他认为:一分努力就会有一分收获,如果我能比别人更努力,就会有比别人更美好的
本书系统、、完整地介绍了20世位的教育家、清华大学已故校长梅贻琦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人格精神。梅先生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北京和新竹的两个清华大学。梅先生的“大师论”、“通才教育”、“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忠诚无私”、“寡言沉稳”、“刚毅仁爱”的人格精神,不正是照亮中国教育走出迷途的时代灯光吗?
新闻业不必然创造民主,民主也不必然制造出新闻业,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正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媒体研究学者迈克尔·舒德森在本书中所要论述的核心问题。以美国媒体为研究对象。但辅之以比较研究的文本背景,作者把新闻理解为既是故事讲述又是事实指向的操作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新闻报道规范与框架下,作者围绕今天的公共知识是什么和应当是什么这二者之间所产生的诸多争辩进行了阐释。本书为舒德森近年来最有代表性的论述文集。
英国当代小说家艾丽丝·默多克(1919-1999)生前以其26部小说饱享盛誉,被视为20世纪英语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多次荣获英国重要文学奖项,并获女王亲授爵位,其画像悬挂于国家肖像馆,是英国国宝级人物。 自20世纪50年代初登文坛到八九十年代闻名于世,默多克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在被她斥为“神经质”的现代小说语境中,坚持着以莎士比亚、狄更斯、托尔斯泰等大师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能娴熟驾驭诸如哥特式、隐喻、象征、精神分析等多种现代表现技巧,开拓并了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在默多克看来,文学创作是一项自由的精神活动,不应当被哲学或其他功利性目的所束缚,但她承认自己在文学创作中会流露出哲学上的思考,毕竟哲学和文学的目的都是探索、揭示世界与人生的真相或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