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聚焦于少年陈景润的人生轨迹,真实反映了少年陈景润在福州、三明等地成长的故事。该书从真实史料出发,讲述了少年陈景润是如何凭借良好的家教、恩师的提点、自身的好学,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克服种种苦难,*终踏入厦门大学的校门,实现了其研究数学的愿望。
这是一部亲情回忆录。所记述的罗家伦,是“五四”爱国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曾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是为我国现代教育做出很大贡献并产生极大影响的教育家。罗家伦的女儿以她历史学家的丰富积累和真挚的感情写出的这本父母亲的回忆录,以作者回顾为主线,附带各个时期父亲罗家伦和母亲张维桢以及他们同时代人的回忆文字,生动详实地全面地展示了罗家伦与夫人张维桢不平凡的一生。书中收进珍贵历史照片和墨迹70余幅,不少是首次与读者见面。
《钱穆传》以丰赡翔实的史料,层层剥去历史的尘垢、文本的遮蔽,以历史学家、教育家钱穆先生的人生阅历为主线,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创作《国史大纲》等诸多著作的历程及学术成就等融入其中,鲜明地勾勒出其思想演化的轨迹,不仅总结了先生在中国历史和儒学上的不凡成就,分析其重要著述的特点和写作背景、史学研究的特色,还努力展现出传主*本真、*人情化与生活化的历史面目。 本书作者史学功底深厚,文笔生动,立足于知人论世的人物传记体创作,客观描述了大学问家卓荦不凡的一生,全面再现了钱穆作为历史人物的真实性、立体化的影像;通过描述与钱穆相关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也让读者得以一窥清末民初直至八九十年代的时代变迁的历史风云。本书既叙事严谨又文采盎然,史学视野与文学表现相互融合,史料性和可
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 教育救国 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以生命为支点改造教育 陶行知传》分为只有教育才能救中国、到乡村去为了大众的教育、抗日救亡教育在行动、提倡全面教育创办育才学校、人生为一大事来五大章节,用文学的语言记录了陶行知先生以生命为支点改造教育的一生。
《孔子的故事》是李长之先生专门写给大众读者的一部通俗读物。他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述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孔子的坎坷一生。全书截取了他一生中*精彩的片断,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书中的孔子有十五岁便 志于学 的少年意气,有夹谷会齐时牛刀小试的喜悦,有见君王 好德不如好色 的悲叹,有率领众弟子奔波辗转的艰辛,有命悬一线却不改从容的气魄,有至死不渝追寻理想的执著。《孔子的故事》是一部通俗读物,李长之并没有因此减弱他斟酌史料的严肃性,相反,他对史料的取舍拣择都有根有据,一丝不苟。《孔子的故事》不到十万字,而脚注多达239条,引书几十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其中凝铸着作者的史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本书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通俗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力从平地起,心向实处行:范源廉传》为近代教育家、教育慈善家范源廉传记。范源廉师从梁启超,两度留学东瀛,成绩卓越,名重士林。曾先后出任教育BU次长、总长,中华书局编辑部主任,中华教育改进会首任董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参与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创办工作,乃近代中国当之无愧的重要教育家和慈善家。全书包括 概述 从湖湘寒门到教育改革家 为民国教育奠基的一等人物 从救助到慈善公益的推动者 范源廉年谱 等几部分,重点阐述了其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奠基、教育慈善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褒扬了其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
陈垣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他与吕思勉、陈寅恪、钱穆并称为杰出的四大史学家。 陈智超所著的这本《陈垣—生平学术教育与交往》主要对陈垣的生平、学术、教育等方面作了有关探讨。
《崔其升传:一个中国校长的奇迹》介绍了崔其升其教育生涯。崔其升,中学高级教师,1962年11月生,1981年中师毕业参加教育工作,1997年4月任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校长至今。十多年来崔其升依靠党支部和校委团结学校一班人,从稳定教学秩序入手,凝聚人心,奋发图强,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验。
叶圣陶(1894 1988)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先驱和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者。本书以叶圣陶一生的经历为主线,侧重展现传主的成长历程和重要功绩。在传主丰富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也曾和今天的孩子们一样,面临过升学(科考)和择校的问题;也曾和今天的青年们一样,有过找工作的焦虑、职场的角力和创业的艰辛。可以说,一百年前发生在传主身上的故事,今天仍在我们周围发生着。
陈安良先生年少离乡求知,留学德美,一心归国效劳;立下“学医为民”的誓言之后,医者仁心,一生践诺;抗战时期肩负华南地区防疫重担,建设一条 “国民健康防线”,居功至伟;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积极投身南中国卫生防疫、法医、公共医学、劳动医学等领域建设,建树良多。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广州市** 人民医院副院长、卫生防疫站站长、卫生局副局长、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理事。后担任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和市公安局法医顾问。 他长期致力于医学研究、公共卫生事业和法医学的研究,懿德高风,敬业亲群,被誉为“南天之光”。廖文编著的《陈安良传/客家研究文丛》详细介绍了陈安良的出生、少年求学以及赴德留学,再到回国抗日以及积极投身南中国卫生防疫、法医、公共医学、劳动医学等领域的经历。
张庚(1911―2003)是我国当代著名戏剧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担任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常委,并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评论文章。解放战争时期任延安鲁艺戏剧系主任和东北鲁艺的负责人,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昆剧研究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他为戏剧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不断地总结戏剧创作和戏剧运动的实践经验,写下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提出了“剧诗说”等著名的学术观点,对戏剧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更加蓬勃发展,张庚同志虽然年事已高,但仍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工作。他的文章和著作结
今年是我们的老师张岂之教授八十寿辰。先生毕生从事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与教学,为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七月中旬,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余位学者,在西安就先生关心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事业进行回顾总结。大家聚集一堂,畅所欲言,回首学科发展的历程和自己投身于中国思想史研究事业的具体细节,不约而同地发现,很多方面与先生有密切的联系。无论是我们对中国思想史的学习与研究途径的摸索,还是参与的一系列中国思想史重大研究课题,甚至关于学科现代价值的理解,我们都或多或少受惠于先生的指引。像中国思想史这样的学科的发展,看来它不仅仅要依靠研究所或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也不仅仅要有以学位点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更关键的是要靠学术带头人的凝聚力和实际行动,要靠学术研究群体之间的协作与沟通。 本书里所写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盐官镇人。国学大师,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学者,他不仅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近现代教育领域也贡献突出。他在吸收西方教育理念的同时,逐渐形成与发展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发表了诸多教育方面的论著,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学贯中西,见识广博;不汲汲于名利,而孜孜于学术。他先后在通州师范学堂、江苏师范学堂、仓圣明智、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留下了丰富的教育学术遗产;他参与创办并主编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教育世界》,20世纪初即开始向介绍西方教育学和心理学,所译日本立花铣三郎著《教育学》,是近代中国学者翻译的部外国教育学著作。《王国维画传》以时间为序,采用图文并茂
《蔡元培评传》作者刘然通过对蔡元培先生一生事迹的描写,将一位“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形象展现在了读者眼前,对蔡元培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发起“护国救党运动”等事件进行了详细记述,《蔡元培评传》脉络清晰,文笔流畅自然,方便读者学习和阅读。
《孔子全传》由曲春礼所著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他设教授徒,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例,一生收徒三千,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即所谓“六艺”者七十二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总结出了一整套治国平天下之道和教学经验。有许多观点至今尚有借鉴价值。他删《诗》、订《礼》、述《乐》、正《易》、论《书》、作《春秋》,为继承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但是,他任中都宰和鲁国大司寇时,曾将鲁国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表现出了的政治才能。遗憾的是,他虽然历尽艰辛,周游列国,最终不为各国国君所重用。《孔子全传》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孔子的描写多以事实为主、虚构为辅,既不美化,也不丑化,尽量还其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