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是著名的教育家,也是很有影响的民主革命家。他提出的种种主张,犹如黄钟大吕,百年来在中国人耳边奏鸣。本书通过他的自述和朋友、僚佐、弟子的追忆,从多个侧面展现他饱经沧桑、功高德劭的一生。蔡元培的自述和小传,记叙他的家世,在旧时代接受的教育,在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以及被迫离职的经过,在海外游学考察的感悟等。旁人的追忆,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事实,再现蔡元培新旧兼修、渊博通达的学术,兼容并包、以德化人的胸襟,言行如一、不作空言的作风,总结蔡元培为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留下的丰厚遗产,以及他各方面的思想。
罗家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本书辑录了他自述生平以及友朋、学生的回忆文章。罗氏自撰的文章,讲述在北京大学的经历(重点是创办《新潮》杂志和参加五四运动的经过)、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改革、抗战时期主持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往四川之始末、担任驻印度大使时的活动等。友朋、学生的回忆文章,则记叙他们与罗氏交往中的见闻,表彰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在教育及文学等方面的成绩。书中还选录了罗家伦的数篇文章,内容包括他对五四精神的总结、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就职演讲、对个人修养的见解等。
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 教育救国 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以生命为支点改造教育 陶行知传》分为只有教育才能救中国、到乡村去为了大众的教育、抗日救亡教育在行动、提倡全面教育创办育才学校、人生为一大事来五大章节,用文学的语言记录了陶行知先生以生命为支点改造教育的一生。
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聚焦于少年陈景润的人生轨迹,真实反映了少年陈景润在福州、三明等地成长的故事。该书从真实史料出发,讲述了少年陈景润是如何凭借良好的家教、恩师的提点、自身的好学,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克服种种苦难,*终踏入厦门大学的校门,实现了其研究数学的愿望。
为阿尔伯特 哈伯德赢得文学史巨大声誉的并非脍炙人口、享誉世界的《致加西亚的信》,而是历时十数载、倾尽作者心力的传世巨著《大人物》丛书。该丛书选取人类文明史上百余位各领域中的杰出人物,以出色的洞察力和凝练的笔力勾勒出他们的人生图像。 这些在人类历史中留下深刻印迹的人物,他们的人生轨迹与精神历程既与众不同又纷繁复杂。为此作者遍寻世界各地,到他们的生活之处流连考察,在亲历思考与史籍探寻间构建起确凿的形象,挖掘其内在的灵魂,进而也完整描绘出人类文明史的真实脉络。 《大人物:12位伟大的教育家》描绘的先贤们是一些推动了不同起源的几大文明而为世人铭记的伟大人物。他们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对人类的文明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也许并不以教书为职业,但他们却甘为人梯,将终身奉献给了这项事业。歌
叶圣陶(1894 1988)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先驱和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者。本书以叶圣陶一生的经历为主线,侧重展现传主的成长历程和重要功绩。在传主丰富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也曾和今天的孩子们一样,面临过升学(科考)和择校的问题;也曾和今天的青年们一样,有过找工作的焦虑、职场的角力和创业的艰辛。可以说,一百年前发生在传主身上的故事,今天仍在我们周围发生着。
胡大白,开创了中国民办教育的先河;黄河科技学院,浓缩了中国民办教育的历史。本书讲述的是胡大白和她所创办的黄河科技学院的故事。 胡大白的人生原本是平凡的,按照她自己的说法, 咱就是一老百姓 ,但上苍给了她磨难,给了她思考,给了她机遇和力量,让她越来越不平凡,直至站上中国民营教育界的高山之巅,并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大潮中勇立潮头。 黄河科技学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一个到处租房的自学考试辅导班,发展为拥有3个校区、20多个院系、2000多亩校园的示范民营院校,成功的秘籍是什么?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精神;黄河科技学院的成功,凝结的是黄河精神 开拓、拼搏、实干、奉献 。
《崔其升传:一个中国校长的奇迹》介绍了崔其升其教育生涯。崔其升,中学高级教师,1962年11月生,1981年中师毕业参加教育工作,1997年4月任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校长至今。十多年来崔其升依靠党支部和校委团结学校一班人,从稳定教学秩序入手,凝聚人心,奋发图强,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验。
史修辉所著的《师道(当代儒学教育践行者孟繁信)(精)》记叙了主人公只上了四年半学,却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这得益于他不断地阅读。学习、思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书,关乎一个民族前途。他说,读书使人增长知识,知识使人发现良知,明辨是非,指导行动。此时,知识便形成了一种文化,当文化落地生根,变成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这就是文明。文明当从读书始,读书从学校培养起。 他倾心于教育事业,不论在教学一线,还是在管理岗位,推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他创造性提出教育“ ”方针:“挖掘,唤醒,发现,点燃”!挖“本善之心”,唤醒良知,发现优点,点燃激情, 终实现“育人铸魂”目的,使每一位学生在各自的人生路上都健康成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