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青春:鲁迅的留日七年(1902 1909)》呈现了鲁迅在奔赴东洋、修习日语、绍介科学、弃医从文、编辑书刊、从事翻译等各学习阶段或历经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生动形象。本书从文学传记、学术论文、策展笔记三个不同的文体来考量鲁迅的留日七年,分别注重文学性、学术性、视觉性。不同文体共同编织历史的好处是可以互鉴,避开写作规则的局限,状写一次生命经验,探讨一个学术问题,呈现一种视觉效果,多维表达或可使作为留日生的鲁迅形象有浮雕的立体效果。
《劳伦斯传》作者理查德?奥尔丁顿是劳伦斯的好友,他以优美的文字记录了劳伦斯起伏跌宕的一生,生动地描述了他从一个敏感多情的少年,到辗转欧洲的流放者,再成长为一个妙笔生花的诗人、散文家。书中记录了劳伦斯在短短45年中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作品50余部,历数作品的创作缘由、人物原型、写作地点、社会反响等。这部传记再现了劳伦斯生活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期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的兴起、一战的爆发、社会矛盾的升级等社会状况,还涉及该时期的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内容。本书是研究劳伦斯的重要参考文献。
本书以农夫山泉创办者钟睒睒先生的学习、创业历史为主线,系统讲述其创建农夫山泉,打造农夫山泉等产品的经过,阐述时代背景和成功经历,发掘其创业智慧。全书力求真实、有趣、年轻化,贴近读者群体的认知习惯,既满足他们对财富榜上成功者故事的猎奇心理,也为他们提供创业道路开始前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帮助他们深入认识时代创业之路。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涌现出了无数在沧海横流中尽显英雄本色的企业家。本书从创业者的角度,探寻钟睒睒成功背后的故事,希望给每一位为梦想而战的人带来一些启发。
本书由鲁迅博物馆授权提供500多张图片,由杰出鲁迅专家李文儒先生执笔,精心描写出鲁迅生平和过往的点点滴滴,编纂成一部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 书画 作品。献给热爱鲁迅,热爱中化文化的人们
《陶渊明》是廖仲安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文献的考证和发掘,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深入分析,并结合对陶渊明各时期文学作品的分析,将陶渊明的一生分为青年时期、从出仕到归田、《归去来辞》和《归园田居》、归田以后的生活、《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序》、晚年的生活等几个部分,梳理了陶渊明的思想来源及发展变化,解读了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和人生追求,完整展现了陶渊明从传统文人向隐逸诗人转变的思想脉络和陶渊明创造的理想生活。
《风雨不动安如山》以杜甫的生平为序章,以杜诗为纬,详核古代典籍,综录前人研究成果,用九章三十八篇文章清楚展现杜甫的生平脉络及其精神世界。无论人生之路如何崎岖难行,诗人杜甫一直拥有极度稳定的精神内核,始终对人世存着热望和悲悯,坚持用史诗一样的文字记录动荡时代下普通民众的遭遇。作者力图用一个现代人的虔诚描绘出一个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的诗人形象,一个 诗圣 的孤勇之路。
白居易的一生如精彩史诗。他年少凭才华踏入仕途,却因刚正谏言被贬江州,此后辗转多地。作者以详实史料、生动笔触勾勒其曲折人生,满足读者对古人传奇经历的探索欲。同时,深度剖析他在新乐府运动中的成就,逐字解读《长恨歌》等经典,提升读者文学鉴赏力。书中还借白居易视角,生动描绘中唐社会风貌,从长安市井到宫廷政治,再到民间疾苦,让读者感受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认识一个正直又浪漫、有血有肉的文学大家。
《我在南非二十年》是由甘地亲撰或口述(甘地撰写30章,后面20章由甘地口述,助理记录而成)的一部自传体历史题材作品,主要讲述甘地在南非的21年间如何为争取印度侨民的正当权益与南非殖民者进行斗争的过程,详细描述了甘地从一名律师转型为一个渐露锋芒的政治家的过程。在此期间甘地逐步探索并发展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政治斗争手段和基本社会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甘地在南非的政治运动可视为后来轰轰烈烈、影响全球的印度独立运动的预演。
英文原版: 来自泰戈尔故乡的灵魂传记 美国亚马逊官网4.9高分推荐 获得印度西孟加拉邦最高文学奖 Rabindra Puraskar 中文译本: 忠实准确,最大程度再现原书行文风格 自然流畅,最大程度贴近中文读者阅读习惯 增加百余处注释,便于读者理解 内文双色印刷,复古典雅式装帧设计,精妙图文混排 内容: 独家揭露鲜为人知的、泰戈尔生活中的轶闻趣事 独家展示百余幅泰戈尔珍藏图片 带你走进真实的、祖父般的泰戈尔 这是一部关于印度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泰戈尔的写实传记。 它对泰戈尔的生平进行了独一无二的研究和叙述,详细记录了这位诗人在其所属时期的贡献,揭示了那些常被忽略的重要事实和轶闻趣事,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泰戈尔 他不止是东方诗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印度的儿子、思想家、
这本书完整、全面地讲述了钱钟书的一生。 从天才少年,到低调的大师 多个视觉、多个方位的带领读者认识一个真实的钱钟书。 作者文字温婉细腻,史料全面详实,认识深刻、看法睿智,是一本适合全民阅读的作品。
青岛是沈从文人生旅途中重要的一个驿站。1931年8月,沈从文来到青岛,在国立山东大学执教两个学年。1957年、1961年、1962年,沈从文三次来青岛创作和休养。在青岛,沈从文不仅收获了爱情,也实现了文学创作上的丰收,写出了《从文自传》等重要作品,游览崂山时获得了创作《边城》的灵感。 《坐看水云》还原了沈从文在青岛的时光,并以之为线索,赏析他的经典作品,考证三十年代沈从文的交游史,揭示五十年代转型之谜,将之连缀成一部独特的沈从文别传,呈现一位作家与一座城市的交互关系,织就一部幽微的沈从文心灵史。 文史学者刘宜庆通过多年来收集到的大量民国老报刊等一手资料,以温润的笔触走进沈从文在青岛的人生经历,探幽沈从文的精神世界,为读者奉献这本兼具文学之趣味和史料之丰赡的沈从文传记,以青岛为窗口,遥望沈从文波澜壮
内容介绍: 一个自大山深处走出来、仅有小学学历的顽童是如何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豪?又为何留给世人以温文尔雅、赤诚善良的永恒印象?透过沈从文悲悯的眼,探寻他独一无二的文学世界。 沈从文一生坎坷,经历丰富,从偏处一隅的边城走向了世界,见惯了世事沉浮、花开花落,但从未失去对美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学的热情。越是了解他的伟大,越为他一生的寂寞伤心。
出生在陕北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路遥,从小饱尝了贫穷的滋味和世俗的眼光,也正是这些,为他提供了写作的基础和灵感,他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有“农村味道”又有“城市气息”的人,他常说“人生*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那个结果”,所以对他而言,那些无比沉重的劳动并不是生命的负担,而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路遥始终带着深深纠缠他的故乡情结和沉重的生命责任去感悟生活、创作作品,在他的笔下,生存环境的悲苦不仅仅是生计问题,更包含着发展空间等种种的限制。他所描绘的主人公都是坚毅而倔强的,《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人生》中的高加林等人物,无一不体现着不断追求发展和日臻完美的特质。这是路遥所钟爱的笔法,苦难越是深重,越是能够体现出战胜苦难的人的品行和道
詹姆斯 爱德华 奥斯汀-利著的《简 奥斯汀传》是关于有名英国小说家简 奥斯汀的靠前本传记,在她去世52年后出版,并在出版后的半个世纪里成为研究简 奥斯汀生平专享的传记资料。书中讲述了简 奥斯汀生活的时代背景、家族历史和她的写作生涯,通过她生活的点滴讲述了作者印象中这位不平凡的姑姑。该译本译自《简 奥斯汀传》1871年的再版增补本。在这一版本中,作者增加了一些内容和部分书信及手稿,其中很重要的是增加了简 奥斯汀许多未发表的作品。
本是沙场中拼杀出来的意气少年,以为可以和偶像岳飞、霍去病一样建功立业、收复失地,没想到一入朝堂如虎入牢笼。那一年,辛弃疾二十三岁,正是征战沙场的大好年纪,然而却被当权者打压在各地辗转,一代少年英才熬白了头,也没有等到那个他心心念念的北伐机会,他心中盼望,哪怕战死沙场,也要再次提枪上阵,挥师北上,这一等,就是四十年。 回望他当年军帐中和兄弟挚友大笑着诉说心中宏图,如今只剩下一个人深夜的叹息。或许时代没有站在他这边,但这颗炙热的少年之心将会永远跳动、永不熄灭。
本书讲述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他以亲切质朴的笔触, 极具深情地回忆了一生的坎坷经历, 包括巴黎留学十年邂逅敦煌的心路历程、回国七年才得以奔赴敦煌的波折无奈、五十年里舍身保护敦煌的急切呼吁与艰苦奋早。各章中间嵌人常书鸿各时期的创作与感想, 使人能细致了解他当时的思想与心境。文前彩页全部系常书鸿不同时期创作的与敦煌有关的画作, 使人可以直观感受敦煌四时之美。文中彩页全部系常书鸿女儿常沙娜临摹的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 使人直观感受不同时期敦煌壁画之特点, 领略其丰姿。“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舍命也得保护它。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必须克服。”对于敦煌艺术的使命感, 使常书鸿度过了所有的艰难困苦, 终其一生, 坚守初心。这本自传不仅是常书鸿一生奋斗的记录, 更是一本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