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海子研究专家、诗歌批评家燎原《海子评传》的修订版。作者根据当代重量级诗人海子的作品及其经历,将诗人的一生和诗歌创作,纳入到大的时代场景中来观察和考量,对海子的一生做了客观的描述,勾勒出这位当代传奇诗人的生活、情感、思想的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对海子代表性作品进行解读,对其创作契机和诗歌的价值做了深入分析,使一个独异的青年诗人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有助于读者正确了解和理解诗人海子。全书语言激扬,感情丰沛,对诗人海子的赞誉溢于言表,是一部激情与理性交织的传记作品。
我们找寻的梭罗不在任何一本书中,所以我才写下这本。当梭罗走在康科德的街道时,他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梭罗属于我们的时代和所有的时代。 劳拉 达索 沃尔斯 亨利 戴维 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诗人及思想家。生前鲜为人所知,20世纪后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美国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来自于日记,绝大部分都在死后才出版,生前只出版过两本书 《瓦尔登湖》与《河上一周》。 梭罗的一生,见证了美国从一个充满农民和工匠的社会,转变成了熙熙攘攘、相互联结的商业国度。而梭罗的形象从未被之前的传记完全捕捉,他过于天马行空,过于特殊且多面。本书对梭罗大量已出版和未出版的作品进行整理,追踪了他生命的全部轨迹,通过梭罗所有的奇特与矛盾之处,复活了他完整的一生。
《昌耀评(第三版)》为已故诗人昌耀的评论性传记。该书以时代风云和青海地理山河为背景,综合昌耀生前所提供的家世文书、重要信件、手稿资料,及其与本人交往的丰富信息,还原了昌耀传奇性的一生。第三版在前两个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昌耀在河北荣军学校从事诗歌创作伊始,与河北省文联及《河北文艺》的来往信息等新的资料,以其丰富的手资料、作者亲历的现场信息、史论结合的学术视野、知人论事式的深度评述,展示了诗人昌耀终命运走向的端倪。本书选录的昌耀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诗歌生动可感,不仅深刻揭示出诗人昌耀独特的禀赋,还勾勒出诗人昌耀作为当代中国一位少有的大诗人,虽历经太多孤寂和苦难,灵魂中却充满爱和良知的令人感喟的一生。
本书作者,曾陪同金庸回乡,以及为《鹿鼎记》寻根,作者和金庸与夫人,在那秋天最美好的行走中,甚或可以说,是一种轻松愉快、同吃同住的那些日子里,达到切近观察,回忆聊谈,互相问答,诘问历史与人生,于如此近距离接触中,得到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追溯金庸家族、金庸近百年的人生历程,分析金庸的作品,为读者解读了金庸,那非常人所能阐明的一生,决非一个 侠 字,可涵括他复杂多变、波澜壮阔的人生,也非一个 儒 字,能赓续他祖辈留下的儒家志业。 全书以1949年为分界线,将金庸一生分上下两篇来叙述,将金庸的个人命运轨迹置于时代巨变,又缘于一种机缘和命运,为我们留下了永远读不尽读不完的篇章。 金庸 两字,让我们读出:一部个人传记,一个时代的 史记 。
对许多人来说,海明威与其说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个神话的集大成者:军人、运动员、情人、旅居国外的人,当然,还有作家。但这些传说背后,他的真实生活仍然是个谜。 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什么事让他高兴? 从军历程中,是什么让他开怀? 他在很私人的信件中说了什么? 本书收录了400张海明威生活中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照片,还有100余封他写给家人、朋友、出版商 的信,其中许多照片和信件从未出版过。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幅鲜活、生动的海明威肖像图。从西班牙斗牛节上和公牛一起奔跑的照片,到写给妻子和出版商的坦诚的信,本书通过海明威常用之器物、所见之瞬间、每日之思想,对这位文学史上的伟大人物致以的致敬。
玛丽 拉赫维尔茨是现代诗歌巨匠埃兹拉 庞德的女儿。她在《慎重:庞德 父亲和师长》中,用优雅、独特和动人的散文笔法语言,记述了从童年开始和养父母一起在提洛尔农场的大自然环境中长大,以及后来在威尼斯和拉帕洛,与庞德和生母奥尔加一起生活的经历。 这本回忆录详细介绍了她的童年和其后的生活,包括少女时代在佛罗伦萨学校和修女们一起学习、战争年代在德国部队医院的护士工作、婚姻生活和生儿育女的经历,也讲述了战后庞德在美国精神病院被监禁13年的艰难痛苦。书中有很大篇幅叙述了庞德对女儿的教育和引导,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父亲的深爱,展现了庞德作为一个慈祥耐心的父亲鲜为人知的一面。
《苏东坡传(精装纪念典藏版)/林语堂》 本书是一部传记,讲述了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从各个方面讲述了苏东坡的全部。本书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值得读者收藏。 《世有一人,如美景良辰:婉约词女李清照传》 她是千古才女,凭不过百篇作品,便在群星璀璨的宋词里占一席之地。她是一代词宗,却不限于伤春悲秋,写儿女情长,更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她是大家闺秀,更是她自己,为求人格之平等,不惜离婚入狱,身负骂名。她的人生,波澜壮阔,却又
本书原是作者在撰写《胡适口述自传》时,打算自写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笔即十几万言,结果“头”大不掉,只好印成专书,独立出版。 唐德刚先生凭自己的回忆和日记上的记录,对胡适一生牵惹到的无数问题与纠葛,几乎无所不谈,谈无不快。但又不止于回忆,他畅谈历史、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一切胡适关注的学问,可见作者才气纵横,博学多智,加上他古文根底深厚,天性诙谐,故落笔气势纵横,妙趣横生。 唐德刚将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装饰什么英雄超人。他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
关于东坡的著作汗牛充栋,佳作如林。《漫话东坡》一书非“戏说”,非“史料”,而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向人们展示作为朝中大臣、文人学士、地方长官、父亲丈夫、酒徒逐客的真实东坡的通俗读物。该书描述了东坡的政治功绩和文学业绩,还广泛涉及东坡人生中琐细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平民朋友等。虽然是以东坡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却不以岁月为序,在结构上用共时性取代了历时性,便于读者从各个不同侧面了解东坡,从而获得更加全面、鲜明的印象。
回顾20世纪80年代,那一直是人们怀恋的文学黄金时代。90年代初,马原带着只有一个摄像师的摄制组,行程两万多公里,历时两年,采访了120多位文学家,拍摄成4千多分钟的素材带,剪辑成720分钟,分为24集的电视节目。这部电视专题片名为“中国作家梦”或“许多种声音”——但它今天还静静地存放在马原的家里,因为90年代初,“文学正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潮汐般退去”。华东师大出版社重新出版这部对话集,这部汇聚了80年代大部分重要作家的对话集,是中国文学的断代史。因为已成历史,所以多了一重深厚的价值——拂开文学的尘封,致敬文学的梦想。
本书包含周汝昌先生所存顾随先生之书信。书信文字优美、流畅,本身即可作美文阅读;内容涉及其生平事迹不少,是研究顾随先生生平的手资料;论及红学及诗、词,汇集点滴,亦可领略其为文(学)论学精要之一斑。
文徵明是一个典型的儒者,是古代文人中的一个典型。他在诗文写作、书画创作、书画鉴藏、刻帖等领域均有非凡成就;他性格温和,言行谨慎,广泛交游,频繁出行,得享高寿;他出身普通官宦家庭,生活条件并不优越,大半生热衷仕进,最终却隐居于市数十年,以文墨终老,德尊行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文墨人生:文徵明的生活状态考察》作者于有东从文徵明家世、教育、经济、交游、诗文写作、书画创作、书画鉴藏、刻帖、授徒、思想、艺术趣味等方面,分五章考察了文徵明的生活状态,以期揭示文徵明文墨一生的丰富内涵。正文后面的两个附录,分别是文徵明交游人物小记和文徵明对历代书画家及其作品的品评,简要呈现了文徵明庞大的交际圈和他对历代书画家及其作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