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红以史料结合张爱玲小说、信件,将张爱玲与母亲、父亲、姑姑、弟弟的纠结亲情,与炎樱、苏青、傅雷、夏志清、宋淇、邝文美、庄信正等人的复杂友情,与亦舒、水晶等粉丝的往来渊源,特别是与桑弧、胡兰成、赖雅、佛朗士几段情缘的来龙去脉一一道来。从N个侧面,从各种情感里解读张爱玲,让人们认识到一个更为立体的作为爱人、朋友、亲人、偶像的张爱玲。另有解读《色 戒》《沉香屑 第一炉香》《半生缘》《白玫瑰与红玫瑰》文章作为附录,作者锦心妙笔、另具慧眼,从小说里读出世态人情,从人们熟悉的小说形象中,读出了张爱玲笔下女子不肯屈从于命运,努力寻找自身价值的英雄气质,将她的小说与她的人生互文见义,也读出了张爱玲本人强烈的主体意识。
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这部作品里,斯特凡·茨威格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人与事,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生活风貌,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荡的欧洲社会,描述了他与一些世界闻名的诗人、作家、雕塑家、音乐家交往的情景,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茨威格从出生的城市维也纳和自己的犹太家庭写起,一直写到1939年9月已满60岁的时候,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结束”。
国际奥数满分金牌得主,保送北大数学系,放弃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出家11年还俗……在外人看来,柳智宇的人生经历是惊世骇俗的,但对他自己又是非常自洽的。 《人生每一步都算数》是柳智宇的作品,也是他迄今为止人生的传记作品,书中真诚分享了他个人的经历,同时对普通人也有智慧启发。就像俞敏洪序言所讲,“人生的每一步当然都要算数。有时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当下的人生困境,人就能更超脱一些,也能更好地做出选择。”
《三作家传》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代表作之一。茨威格分别为世界文坛上三位卓越的作家 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法国作家司汤达和意大利作家卡萨诺瓦立传,展现了他们非凡的人生际遇和创作生涯。他特别着重于他们的自传书写。他认为这三个作家代表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一级高于一级。卡萨诺瓦是原始阶段,他的作品无非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白描一番,一一诉之于纸页,未加评论,未作分析。而司汤达是心理学阶段,探究自身行动的动机和戏剧性。到了托尔斯泰则更进一步,进入道德、宗教阶段,时刻用良心对自我对进行道德审判。在记叙三位传主生平的同时,茨威格极其善于心路历程的刻画和性格特征的描写,语言丰富绵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本书是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的专享口述自传。从1919年走向今天,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 世纪回眸中,相比于传奇与成就,杨苡更看重她的“日子”,及其承载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世情:童年深宅里,祖辈的煊赫、北洋政商两界的风云变幻她不大闹得清,念念不忘者,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境遇;同窗情谊、少女心事、诗歌与话剧,“中西”十年乘着歌声的翅膀,无忧无虑;民族危亡之际,自天津、上海、香港到昆明,西迁途中高唱《
作为战后日本的法国文学介绍人、翻译家、小说家、散文家和选集作家,涩泽龙彦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作者礒崎纯一作为涩泽作家生涯晚期的编辑之一,与其有直接接触,也因此有机会收集到许多涩泽亲友提供的、此前未曾公开的资料,了解到不少鲜为人知的往事。 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信件、文章及相关人士的证词,追溯了涩泽龙彦这位奇才的一生:从出生到经历战争的少年时期,再到从到东大法文科毕业、投身法语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青年时期;从遇见第一任妻子矢川澄子、经历 萨德审判 、担任《血与蔷薇》的主编,到与第二任妻子龙子的相遇以及平静的晚年的生活,全景式地还原了作家的成长经历。同时,通过穿插讲述涩泽与同时代好友三岛由纪夫、种村季弘、生田耕作、土方巽、松山俊太郎等人交往的细节与趣事,呈现了当时日
卡夫卡与自己的根、家庭、周围环境,主要是与自己的身体疏远了,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语言 卡夫卡式 的语言。他可以躲在作品背后,把自己变成一只蟑螂、一只猿、一条狗、一只鼹鼠或一个马戏团艺术家,在仰慕的人群面前饿死 我和犹太人有什么共同之处?我甚至和自己都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没有什么表达,能比这句话更好地表达弗兰兹 卡夫卡的精髓,朋友们形容,他是住在 玻璃墙 后面的人。卡夫卡是按照伟大的意第绪讲故事者的传统写作的,其作品充满欢笑,也带有自卑色彩的奇异幻想。卡夫卡给这个传统增添的,是一种几乎抵达人类忍受极限的自我意识的扩展。
本书作者是林语堂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作者从林语堂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家庭、婚恋、事业等角度,对其一生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描述。 林语堂是天生的梦想家,是勤奋的天才,是有赤子之心的学者,是融汇东西方智慧的幽默大师,是被美国总统布什誉为影响美国人 中国观 的作家,是教科书大王,是版税大王,是中文打字机的发明者,是美食家,是旅行爱好者。他的书在西方畅销四五十年而不衰,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林语堂一生重视对中西文化的沟通,曾不客气地批评中国文化,但在外国人面前,他却肩负起了宣扬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重任,晚年自称 一团矛盾 ,以自我矛盾为乐。作者揭开了所谓 一团矛盾 的迷雾,向读者展示了全面、真实的林语堂。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五个年头,陕北黄土高原仍然和清朝末年一样荒凉和贫瘠,只是战乱更加频繁,灾难越发深重。 近来,在黄河西岸吴堡县的群山里,常有几股土匪出没,他们突然窜进村庄,疯狂烧杀抢掠。善良的农民无力反抗,只顾四散逃命,眼看着土匪拉走自家的牲口,驮走自家的粮食和财产,消失在大队人马卷起的尘土中。 为了自卫,吴堡县寺沟村的农民们联合起来,在易守难攻的山峁上筑寨,把财产、粮食和牲口放在三四人高的寨墙里,一听风声不对,就扶老携幼,逃进寨子躲避。 就在端午节后几天,报警的炮声又响了,村民们纷纷逃离。土匪进村扑了空,便全力围攻简陋的山寨,声言不交出足够的银元和粮食,定要杀个鸡犬不留。为了保卫生命财产,农民们拿起原始的刀、矛、火铳和农具,在寨墙上拼死抵抗。他们哪里是手持快枪、野蛮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艺术上的全才和天才。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他晚年曾以“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他对自己长期贬谪生涯的自嘲,
王夫之与黄宗羲和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本书抓住了王夫之的精神脉络,展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突出 上马杀敌,下马读书 的英雄情结;二是着力塑造 辩忠奸,明是非,知去就 的刚毅个性;三是发掘人性的闪光和高贵的人格力量;四是彰显 书生报国,信仰至上 的理想情怀。
“如果将唐史研究比为一场考试,那么杜甫几乎是在把答案展示给你看,只不过他的手势和暗号需要解读。”对于诗圣杜甫,从来不缺少研究,但大都侧重讲述的是杜甫的后半生,前半生却很少有深入考证,造成杜甫人生前三四十年被关注不多,而这恰恰是他思想和认知的形成发展期。本书是国内少有的聚焦杜甫前半生的史学作品,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将杜甫置于8世纪的家族、社会、政治斗争以及地缘格局中,考证并还原出一幅杜甫当日所目睹、所身处的盛世历史图景。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新民主主义战士。本书以时间为序,写了朱自清人生经历中的少年时期( 1898-1916)、北大求学时期(1916-1920)、中学执教时期(1920-1925)、清华任教时期(1925-1937)、西南联大时期(1937-1946)、重返清华时期(1946-1948)的经历。
本书是有关金庸传记比较有影响力的一本,作者曾经陪同金庸回乡探访,通过探访金庸的足迹、追溯金庸的家族、研读金庸的作品、梳理金庸近百岁的人生,得出金庸的一生既不是一个 侠 字所能概括,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所能理解。他的一生历程复杂多变,他既想继承祖辈留下的 儒家 理念,又不得不为世事所牵绊。 作者以 1949年为分界线,将金庸一生分上下两篇来叙述 ,展现了金庸的家世传承、个人生活、社会活动、商业经营、武侠小说创作、受聘高校等方方面面,结合金庸的文字及社会对他的评价,透过金庸的文字解读其心路历程,拼写 儒侠 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样貌。 本书将金庸的个人命运轨迹置于时代巨变之中,即是一部个人传记,又可以看作是一部时代变迁史。作者以多年积累的史料为基础,结合自己陪同金庸夫妇参观时所见所闻所感,文字扎
周作人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他出任伪职之后,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一在小品文,一在翻译;然而他却在历史发展中堕落为汉奸文人,但他对保护北大校产、掩护国民党地下工作者也做出过贡献。在《周作人传》中我们能看到三个周作人:一是 伪官吏 的 周督办 ,一是 寻梦者 的苦住庵庵主,一是周作人自己塑造的 为国为民 的 殉道者 。作者处处持谨慎态度,客观地记录传主的人生,真实反映那段历史。
本书由乔治?桑长达二十卷的生平自述选摘而来。作者在此简要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并通过大量书信、文摘回溯家族历史,充满深情地讲述了大革命时期祖母与父亲凭借至深的亲情相互扶持所度过的一段艰难岁月,刻画了一位历经家族与时代变故依旧坚忍、平和的祖母形象,并从侧面描绘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充分的史料价值。
为什么是马勒?一个人和十部交响曲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不是一部关于古斯塔夫 马勒的传记作品,虽然作者的写作形式带有某种传记色彩。总体来说,这是一位与马勒有着同样犹太人身份的写作者用其大半生的时间聆听,阅读,追寻与马勒有关的一切,藉此所获得的对马勒人生和作品的理解和总结,是国内有关作曲家马勒研究的有分量,有特色的读物。《为什么是马勒?一个人和十部交响曲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既有高度的学术严谨性,对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也有足够的可读性。作者在几十年间走访了世界各地的多个图书馆,查阅了大量有关马勒的资料;走访了马勒生前亲属和好友,以及现在的马勒研究者,指挥家,作曲家;亲自造访了那些马勒到过的地方,取得了*手的资料和感官印象,从而写下了这份无可替代的马勒读物。
“我给文学置入了一些坚硬的、沉重的,甚至是暴力的东西。它们与生活境况相关,与我十八岁之前生活的世界的语言相关,与一个工人和农民的世界相关。它们永远是真实的东西。我认为,在我的情况下,在我作为一个阶层跨越者的情况下,写作是我能做的 的事情,是一种政治行为,也是一种赠予。”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作家弗雷德里克-伊夫·热奈无规律地向安妮·埃尔诺提出问题。在这些回答中,作者努力为从三十年前开始的写作实践做出说明,描述她的工作方式,解释她的文本的“目的”。这本书 值得一读,而且因为它拒 虚构,对生活经验做了严格的、进步的工作,因而令人感动。本书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埃尔诺本人的经历以及写作特点,也是文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是伊文斯卡娅母女回忆帕斯捷尔纳克的回忆录合集。伊文斯卡娅的《时间的俘虏》享有盛誉,除俄文本之外,很早就有英译本。伊文斯卡娅讲述了自己的身世,与帕斯捷尔纳克的相识相知,并因之受难的历程。女儿伊琳娜的《波塔波夫胡同传奇》则与母亲的回忆形成参照,并在时间线上有所补充。母女二人的回忆录沉郁洗练,构成帕斯捷尔纳克因《日瓦戈医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晚年岁月的重要见证,同时也成为俄苏文学回忆录的经典作品。
被称为“千古第一文人”的苏东坡是一位个性鲜明独特而又难于言说的人物,给中国文化史留下了丰富复杂而世所罕见的文化遗产。在众多轶事和传说背后,真实的苏东坡到底是怎样的?著名的宋代文学研究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王水照先生以毕生研究苏东坡的丰厚学识和独到心得,面向大众,从综论十题、苏海拾贝、东坡诗词讲解、苏文简释四个部分全景解读苏东坡其人、其文、其思想,配以百余幅展示苏东坡思想文化世界的历史画作,才思和艺术并有,学术和可读兼具。
关于王尔德的一切都是不同寻常的。在这位十九世纪令人眼花缭乱,迷人,也是离谱的文人身上,我们时代伟大的传记作家之一理查德 艾尔曼找到了自己引人瞩目的主角。 艾尔曼为撰写《奥斯卡 王尔德传》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跟他广受好评的《詹姆斯 乔伊斯传》一样,本书也将成为标准传记。这部书籍让人们产生了情绪上的共鸣,书中充满真实的风格和对话,其评论性阐述含义微妙,让传主的肖像就此获得耀眼的生命力,这位传主是个复杂人物,他还是万人迷,伟大的戏剧家,艺术至上信条的大胆拥趸。而且,我们始终感觉到,他是注定厄运的,正是由于那种杰出才智之特性,也由于王尔德式的调侃轻易就会转变成奚落,它刺激了传统势力,后者转而对他发出致命一击,而那恰逢他的艺术达到炉火纯青之际,亦是他以出色方式掌控观众之际(通过《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