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郎朗30年》是作者兼父亲的郎国任的倾情之作,讲述了郎朗如何从一个普通孩子迅速成长为国际著名钢琴大师这一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完整地再现了郎朗从出生到30岁的成长历程。读者将看到一个钢琴天才为了求拜名师而在异地他乡地下室刻苦练琴的身影;曾被某位钢琴教授斥责为“土豆脑袋,难成大器”、险些半途而废的虚惊;参加钢琴大赛遭遇不公的委屈;面临多位钢琴大师指教的艰难抉择;一个不平凡的父亲辞去难得的好工作、多年不离不弃、每天24小时陪伴的坚定信念;一个个大师级专家倾其所有对郎朗的栽培灌溉;一次次摘冠折桂的耀眼辉煌;签约经纪公司征战欧美的职业钢琴家历程;已到了结婚年龄的郎朗对未来人生伴侣的期望,以及郎朗同众多国际音乐大师、各国政要、各界精英--格拉夫曼、艾森巴赫、巴伦伯依姆、祖宾·梅塔、联合国前
有一句名言:“画像的北后有轶闻”。当你凝视那幅画里的妖艳美女或者面带微笑的神秘男士时,你会感到那些人物的背后有什么在蠕动。 一首名曲的诞生也是如此。既有处于人生幸福的时的作品,也有坠入贫困的深渊卧床不起、濒临死亡的境地时的作品。由此可见,名曲的诞生总是伴随着戏剧性的背景。 本书就是着眼于这一类故事的书,而不是令人生厌的刻板的“名曲解说”,它是叙述名曲诞生的过程和围绕它的轶闻以及音乐的特点等等,所以,我希望它是一部读起来轻松的音乐书。当你听音乐时,对照你通过本书获得的知识,你会感到音乐更富有魅力。如果你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对名曲有粗略的理解,作者将引以为荣幸了。 书中的曲目并没有严格的编排,任君随意选读。当你对某一首乐曲产生兴趣时,我希望你进一步欣赏,那音乐将会融汇在你的血
本书通过对谢军创作《乌篷船》《那一夜》《做你的爱人》《心在跳情在烧》《又一夜》《芒果香》等这些脍炙人口歌曲的细节描写,真实记录了谢军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个创作型歌手的成长故事,并全方位地揭秘歌曲创作过程中种种鲜为人知的事件,为读者尽现他的不懈追求和精彩人生! 书中描述了谢军与音乐结缘,与爱结缘的过程,音乐在他的世界中几乎占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音乐就是爱!生活中的那些人,给谢军带来爱,他用爱的经历、对爱的感悟以及由此带来的创伤来创作。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他经历过沮丧和艰辛,也感受过期待和希望。这一次,他不是万众瞩目的明星,他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平凡人,书中还原了的谢军,那个对音乐充满激情,一直用尽全力做到、做到的谢军。
《轻松读艺术:西方音乐家那些事儿》讲述我们丢了很多东西,丢掉旧照片,忘记过往的曾经;丢掉戒指,忘记感情;丢掉日记,忘记回忆,也忘记了自己。可能丢不掉的就是这些萦绕在脑海里挥散不去的音符,它们在我们心中盘桓扎根,发芽开花,结出生命的果实,酿成生活的美酒。如果心是一片海,音乐会是所有的水和鱼,是音乐让我们的生命更动听。让我们亲近音乐,走近那些创造了美妙音乐的大师们。
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虽然他仅仅度过了35个春秋,但他一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数量之多,十分惊人。他一生完成了622件作品,其中有17部歌剧,49部交响乐,当让,还有数量繁多的各种各样的器乐曲。 莫扎特在音乐领域是一位天才,他不仅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作出了的贡献,他还为近代协奏曲形式奠定了基础,并在海顿之后,进一步丰富了交响乐与室内乐的内容。 莫扎特的音乐,对后来的许多音乐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德国的大音乐家贝多芬、舒伯特,俄国音乐家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等非常喜爱莫扎特所创作的音乐。 莫扎特是人类音乐史上不可多得的音乐巨人,他那生动的形象,他那优美的旋律,永远活在音乐家及全世界热爱音乐的人们的心中!
格林卡 (1804—1857) 俄国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奠基人。自幼学习钢琴、小提琴,并接触民间音乐。1818~1822年就读于圣彼得堡高等教育学院附属贵族寄宿学校,同时跟J·菲尔德、C·迈耶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20年代中期开始作曲,曾写过歌曲、室内乐和钢琴小品。1830~1833年游历意大利,悉心研究意大利歌剧。1833~1834年赴维也纳和柏林,曾随s·德恩认其学习作曲,在此期间立志按俄罗斯风格进行创作。1834年回国后进入创作旺盛期,1836年完成歌剧《为沙皇献身》(革命后改名《伊凡·苏萨宁》,在圣彼得堡上演后受到热烈欢迎,这是部具有高度艺术水平并享有国际声誉的俄罗斯歌剧。1842年完成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神话歌剧,音乐带有东方幻想色彩。1844~1847年游历法国和西班牙,1848年经华沙回国。在此期间的主要作品有两首西班牙
紫科人斯基(1840-1893),除了贝多芬,这可能是中国观众和听众最熟悉、最喜爱的外国作曲家了。他的所有三部芭蕾舞杰作《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被搬上中国舞台,而且轮番上演;他的歌剧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也在中国亮过相;他的交响曲、钢琴曲、室内乐几乎每天都可以在中国听到。之所以受欢迎,不能不归因于乐曲本身。他的作品个性极为鲜明,旋律非常优美动人,色彩丰富绚丽,而且配器也十分艳丽。而这些绝不是为了技巧的炫耀,而是饱含着热的情感,直接感染着听众。柴科夫斯基的这一特点在俄罗斯具有普遍性。这个民族非常善于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欧洲的文化,西欧和中欧共同性、互通性较大。但东欧和北欧却较难相融。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源泉除了他的天才,他与人民的联系之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他的精神压抑。他生活
你真的喜欢千人一面的重复吗? 凭一首《忐忑》,龚琳娜在网络走红,其歌唱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一边是网友调侃她为“神曲”制造者;另一边是音乐圈专业人士对她的高度评价。 她既能在电视上比拼不同类型的音乐,也能在长城脚下演唱高雅的古诗词;她潜心研究中国民乐、戏曲等各种不同发声方法,在欧洲演出十年,只唱中文歌。这些年来,坚持不假唱不参加文艺晚会类演出,与老锣一起创造自己的新艺术音乐。 二十多年前,德国作曲系毕业生老锣,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古琴,从此对中国音乐恋恋不舍。经过多年探索、研究,他决定专心作曲。老锣懂得运用西方的和声结构,丰富中国音乐肌理,并使其不失中国音乐特有的神韵;奏他的音乐,让乐手兴奋,令作曲家汗颜,令观众赞叹不已。 这对夫妇怎么理解所谓的“神曲”?他们追求的理想音乐是
贝多芬 德国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等,其中以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最为。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曾与谢安、孙绰等宴集兰亭,写下有名的《兰亭序》。工书法,早年从卫夫人(铄)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其书备精诸体,尤檀正行,字势遒美多变化,为历代学书者宗尚,有“书圣”之誉。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目前的里程碑,一生师从多家,博采众长,很终创建“王体”,开中国行书之先风。何炳武、化晓方、毋燕著的《王羲之评传》从王羲之的仕宦生平入手,分别介绍其学书经历、代表作品赏析、书法思想及其在中国书法目前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本书作者是李云迪及其家人认可的传记撰写人,掌握了许多过去从未披露的材料和图片,从音乐和励志的角度阐述了一个成功者的成长环境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这里没有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行为,只有必要的严厉和行为管理方式。相信许多家长和孩子能从其中获得启示。 2000年,18岁的李云迪获得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打破首奖连续空缺两届的局面,成为开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和获此殊荣的位中国钢琴家。此后,他留学德国继续深造,并成为位签约DG唱片公司的中国钢琴家,迄今已录制发行七张CD和一张DVD。 2001年,李云迪便开始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成为世界各大音乐厅、音乐节争相邀请的宠儿。与他合作过的交响乐团包括:柏林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英国伦敦交响乐团等国际乐团;与他合作过的指挥有小泽征尔、列文、普莱特涅夫等音乐大师
中国钢琴写作人以其罕见的真实性、预见性与文学性诉说了朗朗成为国际钢琴的历程…… 该书是郎朗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钢琴写作的人,刘元举的百万字钢琴作品已经引起了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在这部作品中,他以饱蘸激情的文笔,详尽地叙述了郎朗曲折而多少有些离奇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父母为他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这本书为喜爱郎朗的读者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郎朗的机会,从中也可以获得诸多启迪。
你真的喜欢千人一面的重复吗? 凭一首《忐忑》,龚琳娜在网络走红,其歌唱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一边是网友调侃她为“神曲”制造者;另一边是音乐圈专业人士对她的高度评价。 她既能在电视上比拼不同类型的音乐,也能在长城脚下演唱高雅的古诗词;她潜心研究中国民乐、戏曲等各种不同发声方法,在欧洲演出十年,只唱中文歌。这些年来,坚持不假唱不参加文艺晚会类演出,与老锣一起创造自己的新艺术音乐。 二十多年前,德国作曲系毕业生老锣,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古琴,从此对中国音乐恋恋不舍。经过多年探索、研究,他决定专心作曲。老锣懂得运用西方的和声结构,丰富中国音乐肌理,并使其不失中国音乐特有的神韵;奏他的音乐,让乐手兴奋,令作曲家汗颜,令观众赞叹不已。 这对夫妇怎么理解所谓的“神曲”?他们追求的理想音乐是
有一句名言:“画像的北后有轶闻”。当你凝视那幅画里的妖艳美女或者面带微笑的神秘男士时,你会感到那些人物的背后有什么在蠕动。 一首名曲的诞生也是如此。既有处于人生幸福的时的作品,也有坠入贫困的深渊卧床不起、濒临死亡的境地时的作品。由此可见,名曲的诞生总是伴随着戏剧性的背景。 本书就是着眼于这一类故事的书,而不是令人生厌的刻板的“名曲解说”,它是叙述名曲诞生的过程和围绕它的轶闻以及音乐的特点等等,所以,我希望它是一部读起来轻松的音乐书。当你听音乐时,对照你通过本书获得的知识,你会感到音乐更富有魅力。如果你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对名曲有粗略的理解,作者将引以为荣幸了。 书中的曲目并没有严格的编排,任君随意选读。当你对某一首乐曲产生兴趣时,我希望你进一步欣赏,那音乐将会融汇在你的血
彼得·柴可夫斯基——俄国的音乐家,为世界创造了无以言说的美妙旋律。本书将这位艺术家生活的诸多细节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试图为人民提供一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像。 柴可夫斯基于1840年4月25日生于俄国小贵族之家,从小就表现了对音乐的热爱。1866年,他在莫斯科开始了钢琴协奏曲、歌剧、舞剧的创作,到了不惑之年,他的大名已经闻名遐尔,饮誉全球。 的艺术离不开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多姿的心灵。柴可夫斯基一生追求着不朽的音乐,当他生命的帷幕缓缓落下,那些动人的旋律却千古不绝。热爱音乐的人不妨捧起这本书,走近这位可爱的艺术家——走近他的生活,走向他的灵魂深处。 这不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传记,而是一幅真实生动带有无数美妙细节的画像。它使得那位以无以言说的美妙音乐表达了无数人喜怒哀乐的柴科夫基成为一
《音乐家插图百科》讲述的是众多古典音乐家的悲喜人生,从鲜为人知的中世界音乐家,经过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到新艺术运动的急先锋、20世纪的前卫派。他们精彩的一生,以及的作品,在书中得到了有力地体现。
本书是人物传记读物,生动地记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磨难。在童年时期,他的生活缺少阳光和温暖。在青年时代,他的爱情屡受挫折。在创作的鼎盛时期,他遭受到失聪的深重打击。但是,这种磨难并没有压垮贝多芬,他始终和命运做着不屈不找的斗争,向后人留下了许多汇歌欢乐、鼓舞人们向上的作品。
冼星海(1905-1945),男,汉族,广东省番禺县人,出生于澳门,中共党员。冼星海1918年从新加坡回国进入岭南大学附中。1928年进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高级作曲班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话剧《复活》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他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前往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的名作《黄河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5月,他受党组织派遣去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后因战乱和
爱过,痛过,值得 --读刘健《流浪歌手的回忆》 《流浪歌手的回忆》是本奇特的书,刘健是个执着的人。 这本书的奇特之处在于,每个故事都是一首歌曲,书中附有中英文歌词。更为奇特的是,还有同名唱片与图书一起上市。该书共有三部,总共有40多万字的故事和24首歌曲。全部的故事和歌曲连在一起,是一部原创音乐剧。 《流浪歌手的回忆》的主线索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这部作品里,刘健依旧采用他所擅长的人称叙事手法,通过文字和歌曲的双重形式,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为何成为流浪歌手、梦想与爱情的矛盾、流浪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他对当下中外社会现实的一些力所能及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流浪歌手的回忆》尚未上市,英文版权已经被美国的代理公司购买。 我曾经好几次去酒吧听刘健唱歌。次听刘健唱歌,我热泪盈眶
舒伯特一生不过短短32个年头,创作生涯只有十几年,却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等大量音乐作品。其中尤以歌曲著称,被称为“歌曲”。作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生前备受歧视,死贝多芬并列的音乐大师。 本书以史实为根据,用文学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音乐家舒伯特。
劫夫是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卓有成绩、非常的无产阶级军事人物5。他因创作《称赞二小放牛郎》、《革命人是年轻》、《我们走在大路上》等歌曲而驰名于世,又因创作了大量宽大传唱的“语录歌”、诗词歌曲而红遍中华,成为“”时代最为活泼的赤色军事人物5。《红色音乐家:劫夫》以翔实的材料实在地记叙了这位军事人物5运气多舛而又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深入地展示出其富厚而又波折的心路历程,多视角、多方位地折射出社会与人生的诸多无法……令人追思、感悟很多。
红 像年华盛放的气焰; 红 像斜阳渐远的纪念; 是你与我纷飞的那副笑脸; 如你与我掌心的生命伏线; 也像 红尘泛过一样 明艳。 《红》是张国荣签约滚石唱片公司后推出的第二张专辑,也是张国荣歌坛生涯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专辑,是最能反映张国荣10年为人处世的音乐作品。专辑的名称《红》是张国荣自己选的名字,张国荣表示这里的红不是红到发紫的“红”,而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的“红”,“红”是他最钟爱的颜色。 本书是作者历时两年,采访包括黄百鸣、徐锦江等张国荣生前相处的多位同事和朋友,从张国荣不同时期,包括复出前后的电影、音乐、填词、作曲、MV导演等角度,以艺术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多面的张国荣。 以“红”命名这本书是想体现这本书最有代表性的特点,以张国荣最喜欢的颜色去表达他为人处世的作品。全红封套绝非哗众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