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于是之夫人李曼宜亲自撰写的回忆录。 于是之是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曾饰演《茶馆》中的王利发,《龙须沟》中的程疯子,《关汉卿》中的王和卿、《洋麻将》中的魏勒等,以及电影《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等。 作者在书稿中以个人角度详细记录了1949年与于是之相识相爱,在天安门广场共同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在剧院一同演戏,与钱学森、蒋英夫妇的交往,与 话剧皇帝 石挥亲戚关系的梳理等,穿插有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来剧院看戏并对特殊剧目进行指示,以及当年著名的谢晋导演邀请于是之出演《赤壁》中的曹操却意外遭遇计划流产等等 这是一部条理清晰、内容丰厚的书稿,亦可从这段珍贵的记忆中窥见新中国话剧事业在特殊历史时期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
蔡瑶铣(1943-2005),昆剧旦角名家。1954年考入上海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上海戏曲学校“昆大班”),1961年毕业任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演员。1965年从上海戏曲学校调到上海京剧院京剧现代戏《海港》剧组。1978年调上海昆剧团任演员。1979年调到北京任北方昆曲剧院演员。1988年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月下花神言极丽:蔡瑶铣传》共分八章,此书将蔡瑶铣的人生放到了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如一位当代昆曲发展史的“解说员”,人们可随着她的亲身经历和娓娓地“解说”,从南至北,从上海到北京,了解建国后昆曲发展情况。书中对蔡瑶铣的代表剧目,如《牡丹亭》、《西厢记》、《窦娥冤》、《琵琶记》、《女弹》等有详尽介绍和赏析。
栗成之,1880年2月生于昆明,是近代云南*著名的滇剧须生。被称为 滇剧泰斗 云南叫天 。他没有出生梨园世家,也没有拜名师为徒,只算半路出家,但天赋极高,又极其刻苦。以 人人为我师 的开放心态,吸收百家之长。富于创造性的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声腔流派。他还借鉴京剧、川剧等其他剧种,钻研滇剧声腔和表演技巧,对滇剧艺术迈向成熟功不可没。他不仅技高艺精,还很谦虚、平和、宽厚,能震慑艺人间的不良习气。他深得龙云等政要的赏识和西南联大刘文典、钱穆、陶光等知名教授的追捧,成为 滇萃 文化的代表。他还创办*个滇剧改进科班,将训练结合演出培养人才,并引入现代教育理念,给学员们开设文化课。他亲自整理传统剧目,编著出版十二辑《滇戏指南》,对滇剧的声腔和表演艺术做了非常精要的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德高望
《严凤英一家人》是从严凤英沦落南京开始,描绘她为振兴黄梅戏所付出的艰苦历程。着重刻画她执着的追求和不屈的精神,也揭露了她鲜为人知的情感世界。同时,描绘她一家人在特殊年代的遭遇。作品还较为客观地描绘了她丈夫王冠亚对她的刻骨深情,展示了黄梅戏界的是是非非。语言温婉,情感充沛,许多珍贵图片是第一次公开。
舒适,1916年4月生于北京,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原名舒昌格,7岁随父到上海,先后在上海光华大学附中、复旦附中就读,后入复旦大学、持志大学(上海外语学院前身)就读。1935年参加大学剧人协会,始演话剧《黑地狱》,并加入“青鸟剧社”。1937年始频频登台,参演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岳飞》等。并涉足电影,出演《桃色新闻》《歌儿救母记》,又自编自导《卖花的女儿》,渐成上海滩当红小生。 上世纪40年代,赴香港发展,边拍电影边从事进步地下工作,在上海、香港两地的42部影片中担任主要角色。其中有影响的作品有《长相思》《春之梦》《浮生六记》《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清宫秘史》等。同时还编导了影片《地老天荒》《苦儿天堂》,导演了影片《母亲》《秋之歌》《蝴蝶梦》等。1952年返沪。 舒适一生编、导、演电影七十
顾聆森编著的《剧坛大将》内容介绍:时代造就了吴石坚这样的戏剧家。他在戏剧界团结了一大批党内外戏剧家,又培养和扶持了一大批青年作者成名成家。在他的领导下,成功地整理和改革了一大批京剧传统剧目,使它们获得了新的艺术审美内涵而在新的时代中大放异彩,继续流传;在他的主持下,一批戏曲现代戏(其中部分成了京剧“样板戏”)破土而出并成长壮大,终于能够立足于戏剧舞台而与传统剧目并驾齐驱、吐芳争艳!吴石坚是站在中国戏剧潮流最前列的少数戏剧家之一:他以其深刻而丰富的京剧艺术管理思想和戏曲艺术管理经验,高瞻远瞩地把握和引导着苏沪地区戏剧的方向达半个世纪之久,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戏剧运动。一起来翻阅《剧坛大将》吧!
程砚秋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自成一派,影响深远。此书叙述其传奇而艺术的一生,对其唱腔、表演、剧目的特色,及其程派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有细致描写和深入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另有插图百余幅,有较强的可读性。全书书末附有程砚秋大事年表、程派源流谱系、程砚秋研究资料索引等,对于戏曲研究,尤其是程派艺术研究颇具资料价值。
顾聆森编著的《剧坛大将》内容介绍:时代造就了吴石坚这样的戏剧家。他在戏剧界团结了一大批党内外著名戏剧家,又培养和扶持了一大批青年作者成名成家。在他的领导下,成功地整理和改革了一大批京剧传统剧目,使它们获得了新的艺术审美内涵而在新的时代中大放异彩,继续流传;在他的主持下,一批戏曲现代戏(其中部分成了京剧“样板戏”)破土而出并成长壮大,终于能够立足于戏剧舞台而与传统剧目并驾齐驱、吐芳争艳!吴石坚是站在中国戏剧潮流前列的少数戏剧家之一:他以其深刻而丰富的京剧艺术管理思想和戏曲艺术管理经验,高瞻远瞩地把握和引导着苏沪地区戏剧的方向达半个世纪之久,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戏剧运动。一起来翻阅《剧坛大将》吧!
......
《清风吹歌曲绕行云飞(尚小云评传)》由李伶伶著,为京剧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先生的评传,由“童伶大王时代”、“四大名旦时代”、“荣春社时代”、“尚小云剧团时代”、“北京西安一边一半时代”五部分组成。作者李伶伶潜心研究尚小云极其尚派艺术多年,曾撰写《尚小云全传》。本书视角独特,从尚一生中的五个时间阶段切入,选取其重要的人生片段,将这个个性独特、刚柔并济的艺术大师介绍给大家。除尚小云的艺术成就外,作者特别强调了其凌然的正气和在培养京剧艺术人才方面的贡献。书后附有尚小云生平大事记、源流谱系和研究资料索引。
本书是苏州冷面滑稽、苏式滑稽奠基人——张幻尔先生100周年纪念文集。张幻尔先生对滑稽戏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经历了从文明戏到滑稽戏的转化过程。他的表演注意冷热相济,冷中有热,并且遵循生活的真实,从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出发,正确掌握和运用滑稽戏传统表现手法塑造了各个时代、各类不同的艺术形象。通过对一代大师张幻尔先生表演影像资料的搜寻和专业人士对他传闻轶事的回忆来缅怀大师的艺术风采、创作精神以及对滑稽戏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本书旨在通过纪念大师来传承经典,认真挖掘张幻尔表演艺术的精髓,希望他的精神时时在“苏滑”传承,苏滑新人再创 剧目。
舒适,1916年4月生于北京,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原名舒昌格,7岁随父到上海,先后在上海光华大学附中、复旦附中就读,后入复旦大学、持志大学(上海外语学院前身)就读。1935年参加大学剧人协会,始演话剧《黑地狱》,并加入“青鸟剧社”。1937年始频频登台,参演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岳飞》等。并涉足电影,出演《桃色新闻》《歌儿救母记》,又自编自导《卖花的女儿》,渐成上海滩当红小生。 上世纪40年代,赴香港发展,边拍电影边从事进步地下工作,在上海、香港两地的42部影片中担任主要角色。其中有影响的作品有《长相思》《春之梦》《浮生六记》《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清宫秘史》等。同时还编导了影片《地老天荒》《苦儿天堂》,导演了影片《母亲》《秋之歌》《蝴蝶梦》等。1952年返沪。 舒适一生编、导、演电影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