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现代觅求:卢梭<忏悔录>与中国现代自传(1919-1937)》与中国现代自传(1919—1937)》对传记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有参考价值。中国现代自传的发生、发展与卢梭自传《忏悔录》有着密切的关系,梁庆标编著的《自我的现代觅求——卢梭忏悔录与中国现代自传(1919—1937)》试图从影响研究的角度,聚焦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与身份认同,考察《忏悔录》在现代中国(1919—1937)的译介、传播,以及自传者对它的接受,从一个侧面对中国现代自传的进程及国民心理进行审视。整体而言这种关系体现在诸多方面,既有积极的接受和认同,又有内在的抗拒和鲜明的批判,体现了他们在人性认知、价值取向、“原罪”与“性善”、“忏悔”与“自省”方面的差异,也凸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郁达夫、巴金、郭沫若、吴宓这四位既是独特的个案,又具有鲜明的代表
《吴稚晖研究》选取了在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苏报案”、1927年国共分裂、科玄论战这三个事件,阐述了吴稚晖在这些重大政治、思想文化事件中的表现,试图在“去熟悉化”的基础上,还原当时的历史图景,揭示在这些重大事件面前,吴稚晖真实的认知与态度。但“去熟悉化”与“熟悉化”是非常矛盾的,不去熟悉一段历史自然不能“去熟悉化”,这对看似矛盾的命题,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虽然“去熟悉化”似乎是个不可完成的任务,但其对现实的影响又如此巨大。人终究是活在与自己相关的时代中,研究者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总是难以避免的,时代的烙印在研究中总会若隐若现,后人所总结的规律必然会叠影到历史的研究中去,清朝学者崔述就指出:“人之情好以己度人、以今度古、以不肖度圣贤。往往径庭悬隔,而其人终不自知也。……故以己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