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描述了杨景凡作为一个纯粹“理想主义者”的精神生命历程。因为执着于个体生命的尊严,杨景凡从未停止对自我新认知的探寻,从革命者到学者再到智者,直面时代变动不居的精神处境,他总要追问和反思,在追问和反思中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暮年杨景凡在人文经典的书海里作精神漫游,为的是重新确立“一种道德信念”,以为自己的“理想主义”招魂,实现心灵的自我救赎;善和爱是他塑造“理想主义”人生而确信不疑的“而客观”的“真理”;他经由人文经典的“叙事伦理学”,最终放逐了险滩暗礁之心绪,航行在江海月明中,迎候艺术化人生的晨曦。
这是一个你所不熟悉的梁思成。他在1931到1948年间,回应激荡世界的现代建筑潮流,和同仁们通过建筑史的调研和写作,构筑起“中国建筑”体系,并积极思考该体系向中国现代建筑转换的可能。而在1949到1959年间,他深陷新中国政治运动的漩涡。为跟上形势,他频繁进行自我否定和改造,有时也将批判矛头指向同道。他的思想历程充满急剧的扭转、中断和切换,到最后迷失。他构筑起的“中国建筑”体系也在任意化的政治潮流冲击下分崩离析。 本书以大量新史料追溯梁思成的心路历程,探讨中国现当代建筑发展与政权更迭和政治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那段历史远没有结束:政治任意化导致的建筑任意化,仍然主导着今天中国的空间图景。
朱庸斋先生为现当代岭南文坛名宿,兼擅诗词、吟诵、书画等国学国艺,是传统的通识性文人的代表,其创立的分春馆成为近五十年来文言诗文传承的重镇,门下弟子多人已成为当代知名的合学者、诗人、书画家于一身的文士。《朱庸斋先生年譜》由朱庸斋先生门人、女婿李文约整理编撰而成,是研究朱庸斋先生生平行迹、交游文事的可靠资料。
本书是“南饶北季”文化巨擘合璧题签的个人著作,作者蒋勤国认真地研究和考察了冯至七十余年的文学道路,以自己敏感的心去体味、触摸冯至作品的灵魂;同时,作者思维敏捷,对冯至作品有深切的感悟、独特的见解、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通过优美的文笔将冯至为人为文的品德、襟怀和风格基本体现了出来。本书激情盈溢、获传主首肯、在某些方面填补了冯至研究的空白,是学术界部全面研究评价冯至的学术专著。
这是一部长篇纪实文章,本书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名为“激流中的水手”。主要写路遥的成长轨迹。中部名为“兄弟情深”。写我和路遥长达三十年的交往和友谊。下部名为“说说也无妨”。主要写一些有关他的“ 花絮”和难以归类的故事。作者和路遥上小学时就成为朋友,有长达三十年的交情,因为是朋友写,所以对路遥的了解就更多;因为是作家写,所以就更加生动。
《近代藏书家王礼培》是应纪念近代湖南著名藏书家王礼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而作,作者从传主家世、求学、藏书、创作等方面展现了一代藏书家精彩、丰富的人生历程。《近代藏书家王礼培》为王礼培先生的部传记,记载了传主很多不为世人所知的经历,有的史料价值。
在《与魔搏斗的人: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这部作品里又像以前的三部曲《师》中一样描绘了三个文学大师的形象,他们因其内在的共同性相聚在一起。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这三个英雄式的人物单从表面的人生际遇来看就有一个明显的相似之处:他们处在同一个星象之下。他们三个都是被一个无比强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是超自然的力量从他们本来温暖的存在中驱赶到一个毁灭性的激情的热带气旋之中,并终因可怕的精神障碍,致命的知觉迷乱,疯狂或而早夭。《与魔搏斗的人: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由斯蒂芬·茨威格编写。
本书由香港《明报月刊》授权,集辑了《明报月刊》自创刊以来50年之所有与陈寅恪有关的文集、文本、印象、掌故等,取名为《四海无人对夕阳:陈寅恪档案》,其中“四海无人对夕阳”取自陈寅恪很有名的一首诗: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一生负气成,四海无人对夕阳。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陈寅恪的一生,是中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典型的一生。陈寅恪的家世显赫,出身名门,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但生逢乱世,报国而不得,他的一生,是显赫的一生,也是寂寥的一生。他恪守文人的清高和骨气而不移,对得起自己名字中的那个“恪”字。
从他的兴趣爱好与传奇经历中,人们可以看到公元20世纪海内外风土人情和沧桑变化;从他的一串串丰硕的学术成果里,人们可以触摸到公元20世纪中国古代建筑保护与维修事业从无到有、曲折欺负的发展脉搏…… 他就是《单士元》的主角——单士元! 《单士元》记录了其故宫供职以前、故宫建院与供职、文献馆与营造学社等风雨故宫七十年间的故事!
钱理群先生曾言:“在专业范围内我有六大研究——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研究、周作人研究、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民间思想史研究、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研究。专业之外我有五大关怀,形成了五大关系——我与北大、我与贵州、我与青年、我与中小学教育,我与当代政治。” 钱理群先生把20世纪“我的故事”和“中国故事”相互参照之后的真诚表达。先生从个体人生体验出发,讲述了一个个关于个人、家庭与民族的故事。对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与一代知识分子命运深刻关系的思考,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韦卓民传/华大博雅学术文库》是作者在“珠海历史名人,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爱国基督徒”《韦卓民》的基础上修订、补充而成。此次修订除纠正错漏外,还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增补8万余字,配图120余幅,从近现代史的角度,真实、全面、生动地再现了韦卓民先生光辉的一生,为后人深入了解与研究韦先生在哲学、教育学和宗教学等领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金仲华(1907-1968),浙江桐乡人,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国际问题专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和人民外交家。早年主编《世界知识》等进步刊物,为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期间,协助宋庆龄主持“保卫中国同盟”,为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作出贡献。1949年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及上海分会主席,并兼任《新闻日报》、《文汇报》、《中国建设》、中国新闻社社长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等职。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含冤去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平反昭雪。
无
本书主要叙录明代京畿地区文人的生平履历、重要活动、作品创作与传播、文人交游和雅集等史实,为了解和研究明代此区域的文人分布、活动状况、文人风习、文学和文化嬗变等问题提供丰富的材料及参考。此书在考辨大量官修史书、地方志乘、碑传谱录的基础上而成,同时又吸收较新的学术成果,是研究京津冀文化根脉的重要力作。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增订本)》共收入了三千多位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记载了每位人物主要的高等教育经历、重要的教学办学业绩、相关的理念主张、重要的教科书和著作等等。本辞典是对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一次较系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并力求以素描的方式描绘一幅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人物群像。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增订本)》共收入了三千多位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记载了每位人物主要的高等教育经历、重要的教学办学业绩、相关的理念主张、重要的教科书和著作等等。本辞典是对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一次较系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并力求以素描的方式描绘一幅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人物群像。
河南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原大地孕育出了众多法律名人。他们在历朝历代的国家治理、政治活动和社会变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法律的萌芽、形成、发展和传播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河南法律名人的研究和整理可以发挥名人的集聚效应,提升河南的知名度和形象,对于推动法治河南、法治中国的历史进程有重要作用。在历史名人的激励下,必将涌现出更多名人志士,干成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事业。时间顺序,整理、研究河南法律名人。分为六个阶段研究:一是,上古传说中的河南法律名;二是,先秦时期河南法律名人;三是,秦汉至隋唐河南法律名人;四是,宋元明清河南法律名人;五是,近代转型时期河南法律名人;六是,当代河南法律名人。对河南法律名人的事
这是一个你所不熟悉的梁思成。他在1931到1948年间,回应激荡世界的现代建筑潮流,和同仁们通过建筑史的调研和写作,构筑起“中国建筑”体系,并积极思考该体系向中国现代建筑转换的可能。而在1949到1959年间,他深陷新中国政治运动的漩涡。为跟上形势,他频繁进行自我否定和改造,有时也将批判矛头指向同道。他的思想历程充满急剧的扭转、中断和切换,到最后迷失。他构筑起的“中国建筑”体系也在任意化的政治潮流冲击下分崩离析。 本书以大量新史料追溯梁思成的心路历程,探讨中国现当代建筑发展与政权更迭和政治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那段历史远没有结束:政治任意化导致的建筑任意化,仍然主导着今天中国的空间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