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除导言、附录外,通过时代与生命、本体宇宙论的创立、衡论中西文化、玄解六经、分歧中的学术路向、仁心善性的现代扩充等六个章节的撰写,展示了熊十力的学术交往、思想渊源及其著作在哲学史中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学者张晖于2013年3月15日因患急性白血病去世,在海内外学界引发了巨大震动。很多与之相识的师友、学生纷纷提笔撰写回忆性文字,以缅怀他的人品和学行;很多与之并不相识的朋友,也被张晖精神所感召,撰文呼吁振作中国之文气。这些文字,或者记叙张晖在各个时期的学行、思想和情感,或者对张晖的生命之意义进行阐发,或者对张晖所处的当代中国的人文环境进行批判。《末法时代的声与光:学者张晖别传》遴选了其中与张晖生平事迹和思想情感关系较为密切的、有代表性的若干篇文章辑录成书,并收录了张晖在硕士阶段(1999-2002)在南京的求学日记等内容,以方便读者对他的为人、为学进行更深刻地认识,并有机会对张晖所成长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学界的人文环境和思想风尚有更感性的了解。 《末法时代的声与光:学者张晖别传》辑是自传部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中国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方以智评传》在分析这个“天崩地坼”的大变动时代以及方氏本人坎坷经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他三教归《易》的学术观和会通古今中西的治学方法,特别是对其“质测”之学和“通几”之论进行了深入阐明,对其“体无内外,道无彼此”、以禅归《易》的易禅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方以智评传》还对方氏考据学与语言学、文学与艺术思想进行了分析,对其社会影响和历史地位给予了中肯的评析,是一部全面、系统评价方以智的著作。
学者张晖于2013年3月15日因患急性白血病去世,在海内外学界引发了巨大震动。很多与之相识的师友、学生纷纷提笔撰写回忆性文字,以缅怀他的人品和学行;很多与之并不相识的朋友,也被张晖精神所感召,撰文呼吁振作中国之文气。这些文字,或者记叙张晖在各个时期的学行、思想和情感,或者对张晖的生命之意义进行阐发,或者对张晖所处的当代中国的人文环境进行批判。《末法时代的声与光:学者张晖别传》遴选了其中与张晖生平事迹和思想情感关系较为密切的、有代表性的若干篇文章辑录成书,并收录了张晖在硕士阶段(1999-2002)在南京的求学日记等内容,以方便读者对他的为人、为学进行更深刻地认识,并有机会对张晖所成长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学界的人文环境和思想风尚有更感性的了解。 《末法时代的声与光:学者张晖别传》辑是自传部
1913年至1914年间胡适与韦莲司相识,开启了一段近半个世纪的深厚情谊。 两人书信的往返,经过五十年动荡的岁月之后,依然在胡韦坚定的友谊下,被珍视、努力地保存下来。从电报、信函到明信片,无一不娓娓述说着二人之间相知互重的深情。
学者张晖于2013年3月15日因患急性白血病去世,在海内外学界引发了巨大震动。很多与之相识的师友、学生纷纷提笔撰写回忆性文字,以缅怀他的人品和学行;很多与之并不相识的朋友,也被张晖精神所感召,撰文呼吁振作中国之文气。这些文字,或者记叙张晖在各个时期的学行、思想和情感,或者对张晖的生命之意义进行阐发,或者对张晖所处的当代中国的人文环境进行批判。《末法时代的声与光:学者张晖别传》遴选了其中与张晖生平事迹和思想情感关系较为密切的、有代表性的若干篇文章辑录成书,并收录了张晖在硕士阶段(1999-2002)在南京的求学日记等内容,以方便读者对他的为人、为学进行更深刻地认识,并有机会对张晖所成长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学界的人文环境和思想风尚有更感性的了解。 《末法时代的声与光:学者张晖别传》辑是自传部
1913年至1914年间胡适与韦莲司相识,开启了一段近半个世纪的深厚情谊。 两人书信的往返,经过五十年动荡的岁月之后,依然在胡韦坚定的友谊下,被珍视、努力地保存下来。从电报、信函到明信片,无一不娓娓述说着二人之间相知互重的深情。
本书是学者胡文辉的人物随笔,主要写王国维、陈寅恪、钱锺书、胡适等学者的逸事,以及梅兰芳、林语堂、张之洞、李提摩太诸多历史人物的掌故。作者知识渊博,本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是学者胡文辉的人物随笔,主要写王国维、陈寅恪、钱锺书、胡适等学者的逸事,以及梅兰芳、林语堂、张之洞、李提摩太诸多历史人物的掌故。作者知识渊博,本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有很强的可读性。
1913年至1914年间胡适与韦莲司相识,开启了一段近半个世纪的深厚情谊。 两人书信的往返,经过五十年动荡的岁月之后,依然在胡韦坚定的友谊下,被珍视、努力地保存下来。从电报、信函到明信片,无一不娓娓述说着二人之间相知互重的深情。
本书是学者胡文辉的人物随笔,主要写王国维、陈寅恪、钱锺书、胡适等学者的逸事,以及梅兰芳、林语堂、张之洞、李提摩太诸多历史人物的掌故。作者知识渊博,本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有很强的可读性。
1913年至1914年间胡适与韦莲司相识,开启了一段近半个世纪的深厚情谊。 两人书信的往返,经过五十年动荡的岁月之后,依然在胡韦坚定的友谊下,被珍视、努力地保存下来。从电报、信函到明信片,无一不娓娓述说着二人之间相知互重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