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 九一八 事变后,学潮迭起,清华园里派系纷争、驱逐校长风潮不断,梅贻琦临危受命,多方求解,结束了二十年间校长十易的动荡局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于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常委会主席;在他的主持下,三校于战祸频仍、经费短缺、困窘闭塞中合作无间,学术、科研、教学取得奇迹般的成就。抗战胜利后北归复校,再到梅贻琦于台湾筚路蓝缕创建新竹 清华大学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他的一生与清华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者以纪实手法生动展现了梅贻琦这位杰出教育家的成长、留学及其在动荡岁月执着教育的艰难历程。他提出并一生奉行 大师论 通才教育 学术自由 教授治校 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并以忠诚无私、寡言沉稳、刚毅仁爱的人格精神,成就了清华之清、联大之大,感染着一代代学人。 作
本书以亲切自然的对话体,讲述了李泽厚一生之经历、论著、思想、治学、交往等,试图探寻其独特的学思之路,读者从中亦能生动具体地感受李泽厚的人格魅力与鲜明个性。 本书形式虽 虚拟 ,内容却很 实在 :主要源自李泽厚的各类论著、文章、书信等,经作者重组、拼接、整理,并由李泽厚多次修改、增删而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许多内容是作者与李泽厚在多年交往中独家掌握且首次披露的。此外还配有大量插图,多为首次公开,极具史料价值。
《钱锺书的学术人生》以严谨学术研究的态度,从 历史与记忆中的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先生的学问与趣味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研究 《钱钟书手稿集》管窥 四个方面探究钱锺书先生的人生轨迹和学术境界,代表着 钱学 研究的应有理路,提出了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诸多观点。《王水照访谈录》以访谈的形式,从《从文学所 甲子春秋 一书谈起》《文学所 何其芳时代 杂忆》《作为文学现象的何其芳》《钱锺书先生与 钱锺书手稿集 》《对当前宋代文学研究状况的一 些思考》《文章学研究与 历代文话 的编纂》《现当代旧体诗词创作及其他》等方面展现了一代学人的学术探究之路,涵括了王水照先生对宋代文学、文章学、人才培养、学术追求等方面的基本观念。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王度庐评传》(增订版)在首版的基础上调整结构,订正错误,新增内容,结合王度庐生平经历和具体作品,对王度庐及其创作的悲情武侠风格进行再评价,考察研究王度庐在中国通俗文学史的地位,全书共分为二十一章,包括早期小说、早期杂文、 鹤 铁五部曲 南京七书 ,以及社会世情、野史稗说,样式学、风格学、历史学和文学史的角度,分析评价王度庐作品叙事艺术的演进、侠情小说的开宗立派、五四新文学人文精神的特质,以及他对新派武侠小说创作所起的作用。
1981年,职称仅为讲师的刘道玉被中央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刘道玉曾说:“我本不想做官,也就不怕丢官,那么,就不会为’保官’而前怕狼后怕虎了,也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了。”“我这个人最喜欢一个字,那就是’变’。有这个字,就有了创新的驱动力。”正是他的这种 “说话不留余地,办事不留后路”的个性,使他成为八十年代大学中的风流人物,也成就了武汉大学一度的辉煌。他首创并推行的一系列高教改革,如学分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转学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等,都为全国所瞩目,从而使武汉大学成为当时教育改革领域上的急先锋,甚至一度再现“北有北大、南有武大”的说法。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中的校长路石就是以刘道玉为原型的。在十六年前,由于种种原因,锐意改革的刘
本套书书分三册,讲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31位院士的故事,既有黄旭华、杜祥琬这样隐姓埋名的军工巨人,也有获得 高科技大奖、 超导领军人物赵忠贤;既有沉浸数学之美的杨乐、王元、丘成桐,也有助力九天揽月星际穿越的戚发轫和欧阳自远…… 《院士的中学时代》既为学生提供一份独特的精神食粮,也是一本值得家长和学生共读的成长之书,为家长展现多元的教育观——“还原院士青葱岁月,追慕往昔教育图景,破解英才成长密码,滋养未来栋梁之心”。
?本雅明(1892—1940)是20世纪上半叶至为重要的思想家,其观点与思想异常迷人,却也捉摸不定,对整个20世纪的人文学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本雅明学术兴趣广泛,横跨哲学、文学、艺术、摄影、电影、建筑、翻译等,却从未被限定在某个现代学术领域、某种写作文体和某类思想范式之中。正如本书作者所说,“本雅明的天才就在于,他能发现某种形式,在其中,一种可与同时代的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媲美的深刻性和复杂性,能够通过直接动人心魄且让人过目难忘的文采,发出回响”。 本书是一部杰出的、里程碑式的本雅明传记。两位 的本雅明研究者兼本雅明文集编者、英译者艾兰和詹宁斯以900页之巨的篇幅,全景地描绘了本雅明的一生,以及20世纪初那个从昨日世界走向两次大战间的恢弘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版图。同时,本传记并非简单的生平编年,还梳
本书是国学大师罗振玉的传记。全书以严谨细致的笔调,深度还原了罗振玉的一生。本书的描摹围绕三条线展开,一是历史线,以个人的经历展现晚清至民国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揭示深受传统儒家观念熏陶的罗振玉在时代剧变的大潮中如何立身谋国,如何按照自己的人设走完一生;二是学问线,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在金石学、甲骨学、敦煌学、农学、校勘学等领域卓尔大家,本书全面展示罗氏的学术发展历程和成就,用力极深,也是本书精华所在;三是交际线,罗振玉一生交结的重要人物极多,皇帝如溥仪,官员如张之洞、张謇,学者如王国维、俞樾、刘鹗、梁启超、伯希和、内藤湖南,本书勾稽史料,将错综复杂的人物交往穿插在学问探究之中。对了解学林往事,具有重要意义。全书从资料搜集至成书出版,耗时近30年,是当今罗振玉
......
顾史考(Scott Cook),美国汉学家,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陈振传汉学研究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文献及思想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为近年公布的一批珍贵先秦竹本文献, 大多数为已失传的逸书,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即孔子语录类文本,记载了孔子与弟子、时人及鲁国执政人物的问答与对话,文献价值非凡。本书以文本整理为主,以义理分析、思想史探讨及文献学为辅,对《从政》《君子为礼》《弟子问》等十二篇孔子语录类竹书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将诸篇与《论语》一书加以对读,以进一步探究竹本各篇对先秦孔门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本书以传记文学的轻快笔调,展现了清史大家戴逸先生的人生经历及学术追求。从幼时痴迷阅读到青年问学胡适,从学林崭露头角到问津 学界,从耕耘史学到掌舵中国史学会,有成长的趣事,有激越人心的奋进, 有抱守学术初心的安然。本书是戴逸先生的学术人生史, 是当代清史研究的学术史。
《无地自由胡适传(增订珍藏本)》是一部传记,一部多年的人物传记。传主胡适,是中国近现代百年文化史上一个巨大的存在,首倡白话文学、鼓吹思想变革、执掌北京大学,还差点儿当选民国总统……总之一句话: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无地自由胡适传(增订珍藏本)》试图回到历史现场,还原历史语境,在把握人物心理和个性的基础上,梳理思想脉络,透析学术理路,感受文学温情,是一部融思想性、学术性和文学性为一体的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作者沈卫威,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潜心胡适研究多年。《无地自由胡适传(增订珍藏本)》是作者精心砺炼之胡适传记第五版(增订珍藏本),也是海内外众多胡适传记中,全面、公正、真实,享有广泛赞誉且受读者欢迎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