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以亲切自然的对话体,讲述了李泽厚一生之经历、论著、思想、治学、交往等,试图探寻其独特的学思之路,读者从中亦能生动具体地感受李泽厚的人格魅力与鲜明个性。 本书形式虽 虚拟 ,内容却很 实在 :主要源自李泽厚的各类论著、文章、书信等,经作者重组、拼接、整理,并由李泽厚多次修改、增删而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许多内容是作者与李泽厚在多年交往中独家掌握且首次披露的。此外还配有大量插图,多为首次公开,极具史料价值。
《钱锺书的学术人生》以严谨学术研究的态度,从 历史与记忆中的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先生的学问与趣味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研究 《钱钟书手稿集》管窥 四个方面探究钱锺书先生的人生轨迹和学术境界,代表着 钱学 研究的应有理路,提出了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诸多观点。《王水照访谈录》以访谈的形式,从《从文学所 甲子春秋 一书谈起》《文学所 何其芳时代 杂忆》《作为文学现象的何其芳》《钱锺书先生与 钱锺书手稿集 》《对当前宋代文学研究状况的一 些思考》《文章学研究与 历代文话 的编纂》《现当代旧体诗词创作及其他》等方面展现了一代学人的学术探究之路,涵括了王水照先生对宋代文学、文章学、人才培养、学术追求等方面的基本观念。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王度庐评传》(增订版)在首版的基础上调整结构,订正错误,新增内容,结合王度庐生平经历和具体作品,对王度庐及其创作的悲情武侠风格进行再评价,考察研究王度庐在中国通俗文学史的地位,全书共分为二十一章,包括早期小说、早期杂文、 鹤 铁五部曲 南京七书 ,以及社会世情、野史稗说,样式学、风格学、历史学和文学史的角度,分析评价王度庐作品叙事艺术的演进、侠情小说的开宗立派、五四新文学人文精神的特质,以及他对新派武侠小说创作所起的作用。
在绿树掩映的校园里,红墙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而下课后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又给古朴的校园注入了无限的生机。阳光穿过树梢,斑驳地洒在红墙上,每一道光线都像是在画布上绘制着希望的色彩。一个男孩坐在教室里看着窗外,他一直在皱着眉头沉思,与轻松愉悦的氛围格格不入。 教室里的沉思者 老师发现了这个一直在皱着眉头沉思的学生,他下课后总是如此。这与其他同学放松嬉戏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老师走近他,关切地询问原因。 他深邃的目光中透露出一股坚定,摇摇头,说: 没事。 这个惯皱着眉头的思考者,就是丁舜年。他的内心深处有自己的忧虑。 丁舜年的少年时期,正值 动荡、民族危机四伏之际。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和 形势深深影响了丁舜年的思想和情感。他的爱国之心在这样的环境下被深深激发。在浙江省立第三中学
《仰观与俯察:孙机先生的治学之道》是一本全面展现著名考古学家孙机先生学术生涯的文集。书中通过多位学者的文章和回忆,系统回顾了孙机先生在古器物鉴定、科技史、服饰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卓越贡献。孙先生以 致广大,尽精微 的治学态度,将文物研究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强调实物与文献的互证,通过细致入微的考证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不仅总结了孙先生的学术成就与方法论,还传递了他为学严谨、无私奉献的学者精神,对后世学者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本雅明(1892—1940)是20世纪上半叶至为重要的思想家,其观点与思想异常迷人,却也捉摸不定,对整个20世纪的人文学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本雅明学术兴趣广泛,横跨哲学、文学、艺术、摄影、电影、建筑、翻译等,却从未被限定在某个现代学术领域、某种写作文体和某类思想范式之中。正如本书作者所说,“本雅明的天才就在于,他能发现某种形式,在其中,一种可与同时代的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媲美的深刻性和复杂性,能够通过直接动人心魄且让人过目难忘的文采,发出回响”。 本书是一部杰出的、里程碑式的本雅明传记。两位 的本雅明研究者兼本雅明文集编者、英译者艾兰和詹宁斯以900页之巨的篇幅,全景地描绘了本雅明的一生,以及20世纪初那个从昨日世界走向两次大战间的恢弘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版图。同时,本传记并非简单的生平编年,还梳
本书是国学大师罗振玉的传记。全书以严谨细致的笔调,深度还原了罗振玉的一生。本书的描摹围绕三条线展开,一是历史线,以个人的经历展现晚清至民国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揭示深受传统儒家观念熏陶的罗振玉在时代剧变的大潮中如何立身谋国,如何按照自己的人设走完一生;二是学问线,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在金石学、甲骨学、敦煌学、农学、校勘学等领域卓尔大家,本书全面展示罗氏的学术发展历程和成就,用力极深,也是本书精华所在;三是交际线,罗振玉一生交结的重要人物极多,皇帝如溥仪,官员如张之洞、张謇,学者如王国维、俞樾、刘鹗、梁启超、伯希和、内藤湖南,本书勾稽史料,将错综复杂的人物交往穿插在学问探究之中。对了解学林往事,具有重要意义。全书从资料搜集至成书出版,耗时近30年,是当今罗振玉
《倬彼云汉——许倬云先生学思历程》之上篇《江河万古》,着意于先生学术著作之评述;中篇《雪泥鸿爪》,侧重于先生的学行记录,撰写者有同辈学人、学生、世交晚辈、近年亲近的青年学者等;下篇《水流云起》,收录有
本书以传记文学的轻快笔调,展现了清史大家戴逸先生的人生经历及学术追求。从幼时痴迷阅读到青年问学胡适,从学林崭露头角到问津 学界,从耕耘史学到掌舵中国史学会,有成长的趣事,有激越人心的奋进, 有抱守学术初心的安然。本书是戴逸先生的学术人生史, 是当代清史研究的学术史。
本书是西安交通大学部分经历西迁的老教职员工的小传合集(第四辑),记录了他们伴随着岁月所走过的历程,特别是他们在交通大学西迁后60余年的创业与发展中所承担的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工作中取得的成就与成果。通过这些小传,我们可以看到在西部这块曾经荒凉的黄土地上,西安交大人的奋斗与成长;看到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振兴中国西部教育的梦想,西安交大人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精神与境界;看到将个人的命运与 、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西安交大人在西部建功立业的家国情怀。文章朴实、自然,直白、亲切,很多叙述可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索和启迪;很多事件可从不同的侧面,再现西安交通大学发展的历史瞬间。既给学校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史实资料,也给后代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语言学研究,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早在汉代,就有语言学大师扬雄和许慎。其后,列代均有语言学家。可是,历代史书中的《儒林传》中却少有语言学家的传记。例如,写一本韵书《切韵》的陆法言,写《中原音韵》的周德清,三十字母的守温等,他们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很大,而史书上却无传。我们感到应该为他们立传,以弘扬他们在中国语言学上的贡献。由于史书上少有语言学家的传记,即使有也是简要记载,资料较少,编写《中国历代语言学家》不易。《中国历代语言学家》作者,大多对所写语言学家有学习研究。他们多方收集资料,检阅辑录,爬梳整理,从而对每位语言学家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著作,有较为详细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