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以亲切自然的对话体,讲述了李泽厚一生之经历、论著、思想、治学、交往等,试图探寻其独特的学思之路,读者从中亦能生动具体地感受李泽厚的人格魅力与鲜明个性。 本书形式虽 虚拟 ,内容却很 实在 :主要源自李泽厚的各类论著、文章、书信等,经作者重组、拼接、整理,并由李泽厚多次修改、增删而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许多内容是作者与李泽厚在多年交往中独家掌握且首次披露的。此外还配有大量插图,多为首次公开,极具史料价值。
《仰观与俯察:孙机先生的治学之道》是一本全面展现著名考古学家孙机先生学术生涯的文集。书中通过多位学者的文章和回忆,系统回顾了孙机先生在古器物鉴定、科技史、服饰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卓越贡献。孙先生以 致广大,尽精微 的治学态度,将文物研究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强调实物与文献的互证,通过细致入微的考证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不仅总结了孙先生的学术成就与方法论,还传递了他为学严谨、无私奉献的学者精神,对后世学者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在绿树掩映的校园里,红墙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而下课后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又给古朴的校园注入了无限的生机。阳光穿过树梢,斑驳地洒在红墙上,每一道光线都像是在画布上绘制着希望的色彩。一个男孩坐在教室里看着窗外,他一直在皱着眉头沉思,与轻松愉悦的氛围格格不入。 教室里的沉思者 老师发现了这个一直在皱着眉头沉思的学生,他下课后总是如此。这与其他同学放松嬉戏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老师走近他,关切地询问原因。 他深邃的目光中透露出一股坚定,摇摇头,说: 没事。 这个惯皱着眉头的思考者,就是丁舜年。他的内心深处有自己的忧虑。 丁舜年的少年时期,正值 动荡、民族危机四伏之际。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和 形势深深影响了丁舜年的思想和情感。他的爱国之心在这样的环境下被深深激发。在浙江省立第三中学
《钱锺书的学术人生》以严谨学术研究的态度,从 历史与记忆中的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先生的学问与趣味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研究 《钱钟书手稿集》管窥 四个方面探究钱锺书先生的人生轨迹和学术境界,代表着 钱学 研究的应有理路,提出了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诸多观点。《王水照访谈录》以访谈的形式,从《从文学所 甲子春秋 一书谈起》《文学所 何其芳时代 杂忆》《作为文学现象的何其芳》《钱锺书先生与 钱锺书手稿集 》《对当前宋代文学研究状况的一 些思考》《文章学研究与 历代文话 的编纂》《现当代旧体诗词创作及其他》等方面展现了一代学人的学术探究之路,涵括了王水照先生对宋代文学、文章学、人才培养、学术追求等方面的基本观念。
顾颉刚先生是享誉中外的一代史学大家,他是古史辨派创始人,开创了一代史学新风;他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他也是 中国史现代化的*人 。 本书系顾颉刚之女顾潮所写的顾颉刚传记。作者通过系统整理顾颉刚遗存珍贵史料,如著述、读书笔记、日记及与胡适、傅斯年、俞平伯等人的书信,以客观平实的笔法叙述了父亲顾颉刚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同时也折射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坎坷经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王度庐评传》(增订版)在首版的基础上调整结构,订正错误,新增内容,结合王度庐生平经历和具体作品,对王度庐及其创作的悲情武侠风格进行再评价,考察研究王度庐在中国通俗文学史的地位,全书共分为二十一章,包括早期小说、早期杂文、 鹤 铁五部曲 南京七书 ,以及社会世情、野史稗说,样式学、风格学、历史学和文学史的角度,分析评价王度庐作品叙事艺术的演进、侠情小说的开宗立派、五四新文学人文精神的特质,以及他对新派武侠小说创作所起的作用。
《佚翁琐谭》是中国工程院士、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邱蔚六的一部个人自选集。全书搜罗记述了邱院士的人生回忆、从医经历、科研成就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上篇为作者个人的回忆录。从青涩的少年时期到沉稳的中老年时期,涵盖其人生旅途上的变迁沉淀与琐事感悟、家庭爱好。另一方面是作者历时多年的作品选集,将历年创作的诗词、作序、题词、讲课集等收入书中,资料丰富,汇编用心,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求学求医之路,也侧面见证了几十年来我国口腔颌面外科事业的蓬勃发展,是作者的心血之作,展现出作者对于过往岁月的深情回顾。
......
......
姚雪垠(1910—1999),河南邓州人。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理事、创作部副部长,上海大夏大学教授、副教育长,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李自成》《长夜》,中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牛全德与红萝卜》《戎马恋》《春暖花开的时候》等。1957年被错划为“极右派”,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历时40余年完成,曾获首届矛盾文学奖,有英文、法文、日文等译本。在《李自成》的创作中,毛泽东曾两次指示保护姚雪垠,这在当代中国文坛上是极其罕见的,具有传奇色彩。本书作者是姚雪垠的生前助手,为写此传与姚雪垠签订过“只说真话不说假话”的“君子协定”。本书就姚雪垠的独特经历、思想形成、创作成就及其作品的价值取向、美学追求、民族风格等方面展开了全面探讨,是
本书是国学大师罗振玉的传记。全书以严谨细致的笔调,深度还原了罗振玉的一生。本书的描摹围绕三条线展开,一是历史线,以个人的经历展现晚清至民国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揭示深受传统儒家观念熏陶的罗振玉在时代剧变的大潮中如何立身谋国,如何按照自己的人设走完一生;二是学问线,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在金石学、甲骨学、敦煌学、农学、校勘学等领域卓尔大家,本书全面展示罗氏的学术发展历程和成就,用力极深,也是本书精华所在;三是交际线,罗振玉一生交结的重要人物极多,皇帝如溥仪,官员如张之洞、张謇,学者如王国维、俞樾、刘鹗、梁启超、伯希和、内藤湖南,本书勾稽史料,将错综复杂的人物交往穿插在学问探究之中。对了解学林往事,具有重要意义。全书从资料搜集至成书出版,耗时近30年,是当今罗振玉
《师魂: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名师》是一本记载华东师大七十余位老一辈知名学者、教育家风采事迹的文章合集,所记人物有华东师大、二任校长孟宪承、刘佛年教授,文史哲大家吕思勉、陈旭麓、冯契、施蛰存教授、苏渊雷等。
?本雅明(1892—1940)是20世纪上半叶至为重要的思想家,其观点与思想异常迷人,却也捉摸不定,对整个20世纪的人文学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本雅明学术兴趣广泛,横跨哲学、文学、艺术、摄影、电影、建筑、翻译等,却从未被限定在某个现代学术领域、某种写作文体和某类思想范式之中。正如本书作者所说,“本雅明的天才就在于,他能发现某种形式,在其中,一种可与同时代的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媲美的深刻性和复杂性,能够通过直接动人心魄且让人过目难忘的文采,发出回响”。 本书是一部杰出的、里程碑式的本雅明传记。两位 的本雅明研究者兼本雅明文集编者、英译者艾兰和詹宁斯以900页之巨的篇幅,全景地描绘了本雅明的一生,以及20世纪初那个从昨日世界走向两次大战间的恢弘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版图。同时,本传记并非简单的生平编年,还梳
·本雅明的著作是一个大胆的关于历史、艺术和思想的提纲。作为整体,它是由无数小档案组成的一部大档案:那些小档案汇集了图片、文字和人们能够看见并理解的符号,但也有作者已经记录并分析过的经验、观念和希望。 本雅明以档案馆管理员的热情为拯救自己的遗物奠定了基础。档案管理员的技巧对他的写作过程产生了影响,本雅明热情地运用了这些技巧,即系统化、复制、编写书目、摘录和翻译。 这里可以看到的十三个小档案包括:精心琢磨、编排有序的手稿;为了组织知识而绘制的图标和彩色符号;摆设特别讲究、家具齐全的住宅,走廊和俄国玩具的摄影;来自托斯卡纳和巴利阿里群岛的明信片;细致的、设计独特的目录、卡片索引;每一平方厘米的空间都得到利用的笔记本;儿子的早期词汇和句子汇编;谜语和神秘的女预言家。所有这一
《陈寅恪研究:反思与展望》收入了、汪荣祖等十余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陈寅恪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回顾与深刻反思,深入解读了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人的关系内情、与西方学术界之关联、1949年的去留问题、著作出版情况、遗稿下落等历史谜题,描绘了一幅陈寅恪研究的“学术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