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官,顾名思义,是管理农事的官员。古代农业行政范围很广,涉及劝农、屯田、营田、仓储、田赋、农田、农户、水利、赈济等不同事务。凡职掌这些事务的官员,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称为农官或农政官。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古代政府对于农业的组织管理大都相当重视。设官置职管理农桑,并以其成绩优劣来考核政绩,是中国古代国家鼓励和推动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在中国历史上,农官制度始终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清单 、采用双栏式习题化设计。将学科知识设计成习题,便于在练习中实现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践证明,这是进行基础训练的最好方式
2007年,是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发表70周年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为了纪念毛泽东这“三论”的发表,2007年8月22日至24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毛泽东思想研究分会即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与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山东省青州市联合举办了第十四次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探讨毛泽东的“三论”与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本书是这次研讨会的论文集,共收入文章76篇,大致按主题归为四组,并以两篇研究综述和一篇会议闭幕词作结。限于篇幅,收入本论文集的文章大多作了删节和处理。
本书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形势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科学认识和对待列宁主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为研究切入点,以在全球视野中对苏联人、西方学者和中国共产党人“列宁主义观”历史流变的概略考察为中心内容,以考量全球视野下各种“列宁主义观”经验教训和比较研究中提出树立科学“列宁主义观”的基本要素和路径选择为研究落脚点和归宿,从“什么是列宁主义、怎样对待列宁主义”这一整体性视角出发,对“列宁主义观”历史流变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重点考量。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到:廓清人类历史上各种“列宁主义观”的本来面目;探讨典型人物“列宁主义观”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系;分析典型人物“列宁主义观”的历史经验教教训;提出树立科学“列宁主义观”的基本要素和路径选择。
基于一种对生态学、人类学、哲学和政治学理论方法的综合运用,本书系统追溯了我们社会中相互冲突性的自由与支配遗产——从人类文化的最初显现到当代的全球性资本主义。作者认为,环境的、经济的和政治的衰败,始于人类等级制地组织其自身的那一时刻。换句话说,在等级制被废除和人类创建一种更明智、可持续和平等的社会结构之前,我们时代所面临的困境将会延续。
学术创新是当下学界最重要的理念。然而,要真正对学术有所贡献则需要诸多的条件,起码对一个学者来说:要切实领悟学术的价值:要具备良好的学术意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有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还要有学术系谱的传承。 本书主要以保障公民基本人权之一的财产权为视角,以平衡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的利益关系为理论基础,在梳理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行政补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对行政补偿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探讨的思路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政补偿的基本理念;二是行政补偿的运行机制。
农官,顾名思义,是管理农事的官员。古代农业行政范围很广,涉及劝农、屯田、营田、仓储、田赋、农田、农户、水利、赈济等不同事务。凡职掌这些事务的官员,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称为农官或农政官。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古代政府对于农业的组织管理大都相当重视。设官置职管理农桑,并以其成绩优劣来考核政绩,是中国古代国家鼓励和推动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在中国历史上,农官制度始终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是对上个世纪90年代农民进城之原生态的生动再现,是比较系统的,长时期的关注农民进城这一社会变革的视觉记录。关注农民,关注农民向城市流动的历程,关注进城的农民给城市的冲击,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生存状态的变化。数以千万计的人,为生存,为出路,离乡背井,颠沛流离,年复一年。视觉记录相对于文字的抽象化描述,因其独特的价值而更彰显珍贵。摄影师在20世纪90年代,用整整十年时间,记录这动着的庞大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宿愿,他们的诉求,他们的处境,尽在本书一幅幅影像中。
本书描述了美洲殖民地脱离英国的史实,而且阐述了人们如何摆脱了一整套生活方式的历史:拜托了封建依附制的社会,摆脱了政治庇护制,以及拜托了把人分成贵族与“群氓”的世界观。他展示了这个国家的们的理论如何变成了现实,也展示了这些现实有时有如何使他们自己感到困惑不解和大失所望的史实。此书构思宏大,论证缜密,凝聚作者三十年学术研究的精粹,称得上是研究1776年美国革命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的一部扛鼎之作。
作者这本书是一九九五年出版,献给一二·九运动六十周年。真是光阴似箭,转瞬十年过去,现在已是一 二·九运动七十周年了。当年参加一二·九运动的同学,而今还健在的,已经不很多了。作者作为一个幸存者,能够拿什么来纪念一二·九、献给一二·九运动七十周年呢?业已年逾九旬的我,想做的事很多,而能够做到的却很少了。无奈中想到,最近还有人来向我要这本书,而我已无书可送,书店里也已售完。当时作者没有想到这本书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因此想到,何不把这本书再版,趁此机会 ,加进我另外几篇文章和一些有历史意义的照片。这样,作者又一次怀着惭愧的心情把这本再版的书献给一二·九运动七十周年,同时,也作为留给作者的家人、亲友和后代的一份纪念吧。
本书围绕战后的日本外交、对外政策和主要对外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战后20世纪50年代日本所确立的所谓“日美基轴外交"、“联合国中心外交”和“亚洲一员外交”,以及日本对东南亚外交、对朝鲜半岛外交和对苏(俄)外交等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战后日本外交的主要脉络及特点。 作者对战后各个时期的中日关系和目前中日关系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深入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评价。例如,有不同历史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领土与能源争端的问题等。 作者还选取一些侧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其中主要是对中日两国的发展目标及实力、两国的民族主义、两国的地区认同、两国的政治文化以及两国在地区合作问题上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