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乃楣、杨小微著的《互动与共生——学校文化 转型的机制研究》从教育交往的视角切入,历数教育 交往的发展 与异化,以及当代学校变革如何使教育交往得以摆 脱异化、回归“家园”。全书以访谈对话的方式拉 开帷幕,从互动与共生的视角,回溯并展开学校十 五年文化转型的历程,透视领导与管理领域中的组 织整合与机制优化,阐释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校本 研修与专业发展,探析班级建设中的师生交往方式 及共同成长经历,同时还展现了学校在变革和发展 进程中与家庭、社会、兄弟学校乃至国际同行之间 对话交往的丰富而生动的画面。在本书的最后,不 仅试图理性地揭一不人际和组织之间的互动类型与机 制,还充满激情地讲述了教师亲历的一个个感人至 深的共生故事。相信本书带给你的不仅是一些情节 与事例,更有直达心灵的感悟与启示。
作为“DIYI个在楼道里办公的校长”,黄春校长已三次“从零开始创建一所学校”,先后担任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创校校长、广东珠海容闳公学创校校长、北京四中雄安校区创校校长。在本书里,黄春校长本着“做有温度的教育”理念,向中小学校长和各级教育管理者提供了大量管理实战经验,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文化设计、教师招聘及师资培训、管理干部团队组建、招生、入学教育等方面,希望能 多的教育管理者“靠近”学生,让一所学校的教育资源发挥强大的教育作用。
本书结合学校管理的实践,以一位校长的视角展示了学校管理的工作内容、管理技巧、管理策略与方法,反思了学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展示了一位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所见、所读、所思、所想言之有物,可读性较强,对于学校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给校长的建议》由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八次谈话组成,包括对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施行领导的下列几个方面: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和教师的个人创造,课堂上的教育和教学过程,教师的教育学修养,怎样指导教学过程
本书是青岛中学执行校长汪正贵力作。 半个世纪以来,管理学理论发展迅速,但学校管理学似乎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校长如何实现价值?激励教师的切入口在哪里?如何应对学校变革的压力?如何理解领导力的本质是影响力?如何领导你的上级?如何做到要事?如何讲好学校管理故事?……学校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本书作者自30 岁起便担任校长,有着20多年的管理经验。本书是作者多年学校管理实践经验的系统梳理和总结。 本书了学校管理的常规研究范式,尝试从领导力的视角研究学校管理。作者从中小学管理实践出发,以问题的形式,围绕大量学校管理案例和实践做法,在理论的关照下,进行深度探讨。作者不仅从全方位领导力的角度讨论如何领导上级、横向领导、领导下级等问题,还讨论了学校管理者的自我领导力问题,关注了管理者的
道德教育的基本意义在于增进人的道德自由,培育人的道德智慧,提升人的道德福祉,前辈哲人无不为此孜孜以求,铢积寸累。然而随着现代性对古典心性的拆解,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将道德本真撕裂为碎片,人类如何在此种精神境遇中重新建构德福一致的价值体系成为当前道德哲学乃至道德教育哲学最为核心的思想主题。一方面,道德是否可教的本体论难题亟待答复,另一方面,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道德教育理念与制度构成也需要进一步的理性反思。而且,道德教育已经不再仅仅作为学校的一种职能,而是关涉由现代性催生的诸多争执。作为学校的一种职能,学校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需要得到系统地反思与批判;作为解决现代性争执的可能方案,学校道德教育则需要提出新的改进策略,以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学校道德教育能否应对价值多元与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点文库”的编写将坚持下面的三条原则: ,借鉴与原创相结合。“文库”将随时吸收国际上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借鉴世界的经验来提升我们的研究水平。同时,“文库又将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成就原创性的教育经济与管理理论。 第二,理论勇气与冷静思索相统一。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尚存在许学术界有争议的至今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敢于面对并勇于解决理论界公认的难点,是我们的决心。然而,对于解决科学问题,仅仅先靠勇气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研究者细致的求索和高度的智慧。力戒学术浮躁,将理论探索的勇力与冷静的思索相统一,这是我们同仁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学校管理的文化解读,诱发了我的理论兴趣;管理文化的丰厚内涵,激活了我的研究热情;文化管理的实践建构,映照着我的思想方法。 人的社会角色是可以转变的;人的生存方式也是可以自主选择的。我以为:校长是我钟爱的岗位,因为它可以为我的理想的社会角色的不断生成提供实验环境;可以使我的思想和实践现实零距离整合;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在最短的周期内对象化,使思想的价值外显。这是很有意义的人生。这其中,思想的跃然筑就着现实的存在,学习中体味着思考的幸福,实践中闪耀着生命的价值。 因为需要,我付诸生命于校长岗位;因为热爱,我倾注心血于学校管理;因为兴趣,我激荡智慧于管理科学理论丛林;因为追求,我沉潜思想于学校文化管理建构……一个以中学管理为样本的中国学交文化管理的思想建构和实践建构将在下面的文章中
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由于过时的学校教育政策而带来的“伤害”?我们怎样去应对它们?在这本有争议的新著中,柯尔斯滕奥尔森揭示了某种教育方式的灾难性后果这种教育鼓励从众统一,而不重视创造力的价值,抹杀学生们的兴趣,无视学习者的多样性。奥尔森通过解读充满情感的故事,说明现在的教育制度不能生产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心灵与思想。与此相反,这个体系常常给很多学习者造成羞辱,降低他们的能力并使他们感到厌烦。最重要的是,她给我们展示了受伤的学习者们如何疗伤的经验,并且指出,教师、家长和学生们现在就可以行动起来,帮助他们自己保持健康状态。
《学校管理的N个创意》由王红顺著,本着“关注问题与策略,关切方法与途径,关心效果与效应”的原则,对现代学校管理理论进行了实践性解读,一线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可以从中“借道、借智”,进而反思、细化、优化、创新自己的管理。
近代中国饱受屈辱与压迫,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屡遭重创;然而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却在人才培养、学术创新乃至抗日救国等方面都成就卓著,泽被后世。在这令人赞叹的成就背后活跃着一批至今仍然令人耳熟能详的大学校长,如蔡元培、胡适、竺可桢、茅以升、严复……《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收录了50位有影响的中国近代大学校长,评述了他们的办学业绩、教育思想以及他们的品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