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分为三篇:篇《学校改进的理论与发展》,介绍了学校改进作为一个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产生、形成和基本含义,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脉络,以及实施学校改进的策略——学校改进的能量建构与外部支援。第二篇《学校改进的内部能量建构》,则以北京市的两所初中学校为个案,深入探索学校在改进的过程中,如何建构起分享的目标、学校领导、人的发展、组织能量以及课程与教学这五个方面的内部能量,从而使学校获得改进。第三篇《学校改进的外部支持》,介绍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合作,社区、家庭和学校的伙伴合作等途径在学校改进过程中所起到的支援作用。 本书致力于向介绍西方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时展示了学校改进在中国实践的具体情况。既注重理论探究,同时也关注学校改进的实践成果。
瑟谷学校,一个教育传奇。 瑟谷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实践与今天全世界大部分学校所通行的教育目标和实践之间存在一种巨大的分歧。 瑟谷学校是美国一家正式得到政府认可的“自主学习学校”,渗透在这所学校以及其他根据相同原则运作的同类学校各方面的重要概念是信任。简言之,学校相信,也让家长相信,孩子们在不停地努力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我们发现,孩子们的世界每年都在极大地拓展,如果条件允许,每个孩子都会探究他们的世界中对他们重要的部分。我们也相信,当孩子们内化了他们真的很自由这个事实以后,所有人都能努力发挥出他们的高水平。 多年以来,人们对瑟谷学校的毕业生做了一系列研究,想看看瑟谷这个如此漂亮的成长环境能否为孩子们的成年生活做好漂亮的准备。 我们想了解关于我们的毕业生的各种问题: 他们在就业市场上表
对于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思考与规划。不仅涉及一所大学自身的发展战略,而且事关一国高等教育的宏观布局结构和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毋庸置疑,中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有一大批具有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也为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创造了客观条件,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究竟有多少所高等院校已经基本具备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条件?更进一步的问题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能提供多少众多研究型大学所需要的高质量的学生和教师资源?我国的国力究竟能支撑多少所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
瑟谷学校,一个教育传奇。 瑟谷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实践与今天全世界大部分学校所通行的教育目标和实践之间存在一种巨大的分歧。 瑟谷学校是美国一家正式得到政府认可的“自主学习学校”,渗透在这所学校以及其他根据相同原则运作的同类学校各方面的重要概念是信任。简言之,学校相信,也让家长相信,孩子们在不停地努力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我们发现,孩子们的世界每年都在极大地拓展,如果条件允许,每个孩子都会探究他们的世界中对他们重要的部分。我们也相信,当孩子们内化了他们真的很自由这个事实以后,所有人都能努力发挥出他们的高水平。 多年以来,人们对瑟谷学校的毕业生做了一系列研究,想看看瑟谷这个如此漂亮的成长环境能否为孩子们的成年生活做好漂亮的准备。 我们想了解关于我们的毕业生的各种问题: 他们在就业市场上表
约翰·I.古德莱德是美国当代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的者,他一直怀着坚定的人本主义教育理想,努力推进学校角色和功能的现代化。在古德莱德看来,公立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公民责任感,帮助儿重成为民主社会中自由全面的参与者,这个目标与我们现在应付标准化测验的学校教育系统格格不入: 《学校罗曼诗》是约翰·I.古德莱德的自传体专著,他走出学者的身份,主张公立学校系统应致力于提供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价值。古德莱德娴熟地将美好的个人叙事与他整个人生中一直探索的教育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编织在一起。 约翰.I.古德莱德早期正式的教育经验遭遇的是加拿大大萧条之前简陋的北极星学校。从这里,将我们带回到他60多,年的教育历程之中。从约翰的份教育工作作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一个农业社区中的只有一间教室的
本书案例的特点:客观性——不以主观意识丽存在,案例是对某一特定事例或情景,做客观的书面描述或介绍;应用性——案例为学习者提供示范,可模仿、移植、使用;综合性一一案例反映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能够说明许多问题;研究性——案例提供学习者和研究者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
本书案例的特点:客观性——不以主观意识丽存在,案例是对某一特定事例或情景,做客观的书面描述或介绍;应用性——案例为学习者提供示范,可模仿、移植、使用;综合性一一案例反映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能够说明许多问题;研究性——案例提供学习者和研究者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
近代中国饱受屈辱与压迫,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屡遭重创;然而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却在人才培养、学术创新乃至抗日救国等方面都成就卓著,泽被后世。在这令人赞叹的成就背后活跃着一批至今仍然令人耳熟能详的大学校长,如蔡元培、胡适、竺可桢、茅以升、严复……《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收录了50位有影响的中国近代大学校长,评述了他们的办学业绩、教育思想以及他们的品格特征。
仪式、节日与庆典,关乎美好、感恩、崇高、意义和珍重,这些不同寻常的日子如同学校的节气,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一个个节点。 本书立足于学校与班级常见的仪式,分为常规仪式、成长仪式、节日仪式及教室仪式部分,详细介绍了20个仪式开展的指导案例,每个仪式从诗歌引入、仪式解读、案例呈现及拓展链接等多个方面进行设计,将会对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校园仪式活动产生更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希望通过学校仪式,营造特殊的教育氛围,表达内隐的教育理念,打造一所诗意流淌、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
选拔高水平的大学校长是大学成功的关键。高水平大学校长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怎样选拔?怎样评价?高水平大学校长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国大学校长制度建设的核心命题。本书从全球化对大学校长角色提出的挑战出发重新架构大学校长的角色理论,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来探讨现代大学校长也即高水平大学校长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应该承担的职责,进而对大学校长选拔过程、评价过程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最后对大学校长有效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除绪论部分重点探讨大学校长制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视角外,共分六章:章探讨全球化与中国大学校长的使命;第二章探讨大学校长的角色理论及其角色错位状况;第三章探讨大学校长的基本素质与职责要求;第四章探讨大学校长的选拔过程;第五章探
近代中国饱受屈辱与压迫,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屡遭重创;然而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却在人才培养、学术创新乃至抗日救国等方面都成就卓著,泽被后世。在这令人赞叹的成就背后活跃着一批至今仍然令人耳熟能详的大学校长,如蔡元培、胡适、竺可桢、茅以升、严复……《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收录了50位有影响的中国近代大学校长,评述了他们的办学业绩、教育思想以及他们的品格特征。
苏州大学的历史,追溯最早源头,自东吴大学创办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 历史的偶然性往往使人们惊异不已。近代所西制大学不是诞生在浸润着欧风美雨的上海等沿海大都市,而是诞生在有着深厚的古老历史文化传统的姑苏。对历史偶然性的惊异又总会激发人们对历史必然性的思索。正因为苏州有着上千年崇文重教传统,才会在近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宽容地接受了一所异质的教会大学。正因为苏州有着发达的科举文化,当甲午战争失败给社会以空前刺痛之时,才会有一群科举士子毅然转向西学以救亡图存,为大学的兴办创造了难得的生源与际遇。正因为苏州不是沿海大都市,在近代社会转型之际,它更少都市的商业喧嚣,以厚重的文化素养使现代大学茁壮成长…… 鸟瞰苏州大学的百年历程,名校汇聚,群贤毕至,千帆竞发,如同百川归流,激荡成壮阔的历史长河
对于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思考与规划。不仅涉及一所大学自身的发展战略,而且事关一国高等教育的宏观布局结构和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毋庸置疑,中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有一大批具有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也为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创造了客观条件,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究竟有多少所高等院校已经基本具备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条件?更进一步的问题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能提供多少众多研究型大学所需要的高质量的学生和教师资源?我国的国力究竟能支撑多少所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
本书以相对简约的形式,收录名家大师们在体裁和风格上独具特色的经典作品,阐幽发微,意趣兼得。 本书共分三章。章是“最早的大学”主要介绍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的欧洲南方大学和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北方大学的情况,另外还谈及中世纪大学对后世的影响,即“中世纪的遗产”。第二、三章分别为“中世纪的教授”、“中世纪的学生”,主要介绍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活动、学术的地位和学术自由、学生的日常生活等。
本书所涉及的研究课题,主要针对当今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发展策略研究,以便准确界定艺术设计学科在高等教育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明确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指导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在不同类型大学中的教育方针,并确立相应的学科定位与专业设置,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调整招生政策与课程体系,确立正确的就业导向,从而影响国家制定系统合理的艺术教育和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