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原理(第7版)》(Principles of Behavior: 7 ed)是理查德·W.马洛特博士(Richard W.Malott, Ph.D.)和约瑟夫·T.沙恩博士(Joseph T.Shane, Ph.D.)的书《行为原理》新修订的中文译本。《行为原理(第7版)》从实验、理论和运用层面对行为原理进行了探索,为行为分析奠定了基础,并通过个案和日常生活实例的呈现,带领读者将行为原理运用于真实的生活之中。此外,《行为原理(第7版)》第了版在前六版的基础上特别增加了与孤独症相关的内容,并提供行为分析师认证委员会(Behavior Analyst Certification Board, BACB)的任务清单,在每一章的开头和正文中也给出了相应的提示。 《行为原理(第7版)》在保持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和理论性的同时,深入浅出,语言轻松幽默,是特殊教育和心理学等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家长、训练师、行为分析师、认证行为分析师考试备考
2-7岁的幼儿正处于探索和认识世界的阶段,这个阶段,他们开始独立探索、交朋友、掌握语言与沟通技能等,在这些关键的发育阶段,孩子体现出不同的发育特点。日常育儿过程中,父母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育儿冲突时刻,父母除了要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外,还要注重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到孩子所思、所想背后的真正心理,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父母对孩子的各种行为和心理的理解和认同。本书通过全景视角,为父母提供了一种育儿指南,帮助父母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也让父母 加有信心去应对各种场景,从而解决亲子冲突,改善亲子关系。本书还提供了丰富的育儿场景,让家长能迅速找到对应的问题及场景,并提供了当时及长远的解决建议,让家长 加知道该怎样去应对,从而增加育儿的信心。
认知科学被称为21世纪智力革命的前沿,它的创立标志着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对人类自身特有的心理活动、脑和心智关系以及人工的智能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 《认知科学概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作为认知科学核心组成部分的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认知的计算机模拟等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情况,阐述了各种认知过程的多方面的研究规律和研究成果,并将丰富的试验资料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促进了理论之间的比较和相关学科的交叉,使广大读者可以对认知科学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了解。 《认知科学概论》适合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哲学、语言学等领域研究人员使用,同时可供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参考,也可以作为非专业读者了解认知科学的科普读物。
在现代社会中,多动症孩子越来越多。而这给很多家庭造成了困扰。很多家长不理解多动症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应对这个问题。巴克利编著的《如何养育多动症孩子》是一本非常实用、容易操作的书。对于被孩子多动症困扰的家长,这也是一本颇具指导意义的工具书,非常值得参考和阅读。
《中国人的心理》的各篇文章是中国学者近年来以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方法对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研究的成果。扬弃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西方化的观点,改用本土化角度,力求研究活动与研究成果具备足够的“本土契合性”,高度诠释中国人的心理脉络因素,全面探讨处于现代化转型中的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变化。从中国人特有而重要的心理与行为现象入手分析探讨,分别涉及了家庭观念、孝道、人情、关系、缘分、面子、报恩、送礼行为、计策行为、民间信仰及对心理卫生的观念等方面。
我在《良心论》中试图探讨的是一种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底线伦理学。《良心论》所要着力说明的与其说是良心,不如说是义务,即作为一个社会的合格成员所必须承担的义务,书中所说的“良心”主要是指对这种义务的情感上的敬重和事理上的明白——即一种公民的道德义务意识,道德责任感。作为个人修养最高境界、具有某种关切的本体意义的良心不在我的视野之内,我想探究的是良心的社会定向而非自我定向,这一定位指向的目标是正直而非圣洁。我想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一段话是有道理的:“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
《核心心理学:申荷永斐恩讲座》由申荷永斐恩讲座(2018)整理而成。在作者看来,心的意义,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心理学的核心。《核心心理学:申荷永斐恩讲座》由三部分组成:部分为“缘起:核心、种与心”,以生动的具身体验,呈现核心心理学的播种、萌芽与发展;第二部分为“心法:核心智慧”,从《易经》、儒家传统、道家思想、佛家觉悟和中医与五行中,提炼出感应心法等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原型心意:心之意象”,侧重于核心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如主动倾听、治愈与心上之舟,以及慈悲疗法。这部著作是中国文化“心”之智慧的体现,自成一家,为心理学立心,沟通东方与西方。
"“爱和科学的精神”,始终与国际相关研究领域保持联动,将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三者融合,坚持二十多年跨领域富有创新的研究探索。是岳晓东博士距《登天的感觉》后十年,心理学向脑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作者通过十余年的对心理学、"“爱和科学的精神”,始终与国际相关研究领域保持联动,将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三者融合,坚持二十多年跨领域富有创新的研究探索。是岳晓东博士距《登天的感觉》后十年,心理学向脑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作者通过十余年的对心理学、脑科学临床研究,案例比对、信息汇总,以及尖端检测仪器的介入,对于人脑思维模式、神经回路等进行深刻全面的分析,并且用深入浅出的文字配合生动有趣的的图片,系统的解读了大脑对于心智的发展、行为的管理、情绪的控制起到的决定性因素。作者通过《脑博士》,以
作者在本书中倡导一种自我实现的伦理观,其思想源流仍属康德主义伦理学,然而在许多问题上已转向目的论观点,并对康德伦理学提出了许多批评,这使本书在许多方面具有调和传统伦理学史义务论与目的论的矛盾的倾向。本书是在德国哲学和古典文化的氛围下使伦理学体系化的一个尝试,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亦不乏许多独到深刻的见解。同时,因其成于新旧世纪之交,其中也深刻反映着传统伦理学与新的伦理思想的抗争。
这本《中国心理学史》是作为教材在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发动、组织和支持之下由一个编写组写出来的。这本教材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论述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的演变。后一部分论述我国近代怎样开始把西方的心理学引进来并得到发展而成为我国现代的心理学的情况。就时间讲,前一部分从先秦时代一直到近代两千多年之久,占全书大部分篇幅。后一部分至多也只包括不到一百年的史实。这两部分论述的内容是显然有所不同的。 因此,编写组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其实这个问题在此之前就已存在了,到了要写一本完整的中国心理学史时,这个问题就显得突出了。 这个问题要取得适当的解决,还得先从我国古代有关心理学这一问题说起。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心理学的看法或思想和西方古代的情况一样,都是
本书是《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系列丛书》的一种,是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班级团体辅导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是专门针对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培养目标设计的系列主题方案,是一线心理教师在多年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高中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结与提炼。从高中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出发,从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意志品质、学习辅导、人际交往、青春心理等6个方面提供了47个辅导方案。每个方案设计时长100分钟。 每个主题方案都大致分为“热身、过渡、工作、结束”四个阶段,每个方案不具体的设计原理、辅导目标、辅导准备,还有详尽的辅导过程和实施建议与说明,方便班主任及心里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班级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