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处理的是中国历史和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母题——神女,从上古的龙(阴性)、女巫、女娲,到《楚辞》中的神女、湘妃,再到中古的洛神、汉女及各种传说中的江河神女,研究其形象的衍变互换、与现实世界和民间信仰的错综关联,在文学中的不断呈现,及作者的想象和阐释。全书主要围绕在唐代诗歌(尤其是李贺)和传奇中蔚为大观的各种江河神女进行描绘和阐释,其瑰丽诡异的意象令人向往。
《中国古典诗歌写作》主要论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和古体诗的写作理论、写作技巧,以供习作、鉴赏和研究古典诗歌者参考。古典诗歌历史悠久,作者和作品众多。这种诗歌形式至今仍有其艺术生命力与表现力,诗歌创作中还经常为人们所运用。其中,以律诗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编者经本植在论述中以唐代和唐以后的律诗为重点,也附论古体诗的有关问题。《中国古典诗歌写作》力图从写作和实用的角度出发,对律诗和古体诗创作中正反两方面的实例作一些对比和分析。
所谓“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中许多“味”都从小物中来。邓云乡先生学识广博,《红楼识小录(精)》从书中的小物说起,将因年深岁改,今人已难考实的许多事物加以描述,仿若一座别致的博物馆。云乡先生以小识大,汇释难懂之物、费解之事,包含经济、交通、民俗、工艺、营造、园艺、饮馔等范畴,将《红楼梦》细展于读者面前。
《文心雕龙探索:王运熙文集》纯为对《文心雕龙》一书的学术研究和具体文学理论批评,学术价值精深,尤其对风骨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以三篇论文从不同学术角度进行研究,遂使难点涣然冰释,其发明创见之功重大。
本书是关于唐代以前中国古小说的一部专题史,全书资料丰富,考订严密,梳理精细。作者经过多年努力,对书稿进行了重新修订,部分章节被改写。此书为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入门书。
西方研究者认为怀旧和现代化密切相关。因为伴随现代化进程的工业化、都市化有效改造了传统社会,造成世界各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趋同化,即所谓“优选化”(globalization)。但怀旧显然标示缺失和相异性,因为怀旧者追忆的是早已逝去或从未存在的过往。冯进编的《怀旧与现代都市》收录作家、研究者和建筑家对于怀旧与现当代中国都市的关系的9篇文章。他们从不同的专业领域、研究专题和视角方法探索了怀旧的定义、呈现、衍生等各层面的问题。
本书以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交流为主题,将古代中国置于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画卷中,利用文献、考古和图像资料,由近而远进行讲述:前两个讲题以中国和北方草原游牧社会的交流为主,后两个讲题则涉及整个欧亚大陆的两端,以具体艺术表现或物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和复杂性。
本书“上部”介绍了古诗研究、茶文化的发展渊源、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体系、茶文化特性;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等内容;“下部”分古代、唐代、宋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现代对有关茶的诗进行了介绍。
这本词典是美国流行的供大学文化程度读者日常使用的所谓“案头型”词典之一。所书词条有185000之多,除语词外,百科词条非常丰富,包括各国重要历史人物、河流山脉、主要城市及其人口、耐用、常用缩略语、动、植、矿物的拉丁学名、高等学校、政治团体、学术机构等各科知识。此外,为了阐明词义,书中附了1500幅地图、图解及图表等。除一般词典都有的同义词、反义词、方言、修辞、百科名称外,特别重视同一个词在英美两国应用时的词义与发音上的差异。它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十分重视同源。英语受其他印欧语系中的语言的影响很大,因此提供简明的词源知识有助于对词义的更为确切的理解。
本书以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交流为主题,将古代中国置于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画卷中,利用文献、考古和图像资料,由近而远进行讲述:前两个讲题以中国和北方草原游牧社会的交流为主,后两个讲题则涉及整个欧亚大陆的两端,以具体艺术表现或物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和复杂性。
《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专享的一本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配上吴冠中先生基于对鲁迅先生文字深刻理解基础之上而作的画作,堪称珠联璧合的文学艺术巨作。《野草》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使读者可以欣赏到文学与艺术的双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