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之鉴》十分系统地探讨了中式英语这一非常普遍的现象。作者把这些加以归类,然后提供大量的该类别中式英语实例,并逐一修改,同时还扼要地加以分析。每一章后面还附有练习,并提供参考答案。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广大汉译英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书。
PACCEL语料库光盘的总体结构包含三个部分:口译语料库、笔译语料库以及检索工具。口译语料库包含语音文件和文本文件,文本文件包含学生的完整英汉、汉英译作和经过句级对齐的平行语料,平行语料又进一步分为生文本和经过词性赋码的文本。笔译语料只包含文本语料,其分级格式与口译部分相同,同时笔译平行语料也包含生文本和词性赋码文本。本手册共四章,章为绪论部分,对PACCEL进行了总体介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PACCEL的口译语料库;第三章详细介绍PACCEL的笔译语料库;一章对PACCEL检索工具的使用进行了详细说明。
“列国汉学史书系”作为一个文化工程,其撰写的难度非一般学术著作所能比拟。严绍□教授谈到siniligy的研究者的学识素养时提出四个“必须”:①必须具有本国的文化素养(尤其是相关的历史、哲学素养);②必须具有特定对象国的文化素养(同样包括历史、哲学素养);③必须具有关于文化史学的基本学理素养(特别是关于“文化本体”理论的修养);④必须具有两种以上语文的素养(很好的中文素养和对象国的语文素养)。这几点确实都是汉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文化和语文素养,否则很难进入汉学研究的学术境界。
本书 全面呈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 翻译学院教学团队积十余年之功建立的笔译教学框架。北外高翻笔译课共两个学期, 学期教学旨在发展学生各项基础能力;第二学期侧重培养学生作各专业领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书编写据此分为两大部分,忠实反映了北外高翻学院笔译课堂的整体面貌。 作者精选了2017—2019学年英汉笔译教学材料及附带详细注释的参考译文,通过重现教师、助教、同学切磋译文等形式,生动呈现了翻译训练(译文优化)的全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本书内容角度新颖,不落窠臼,填补了翻译实操类图书的空白,适合广大翻译学习者、研究者和爱好者学习研读。
《唐人白话绝句百首英译》选取100首唐诗绝句,翻译成英文之后,用汉语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评。英译力求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原诗的意境之美,简评则用精警的汉语进行随感式的议论,意在启发读者的想象力,激发读者的审美意识。 选诗的原则,尽量选为人少见的通俗易懂而又颇具艺术质量的诗作,再者,一诗人只选一首诗,以保证选诗适当的广泛性。 《唐人白话绝句百首英译》适合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及诗歌与诗歌翻译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本书为钱歌川先生最经典的百科全书式的英语翻译技巧指南。全书编写严谨、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注重基础知识点的辨析与讲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册在手,读者可以在牢固掌握英语语法和句型特点的基础上,游刃有余地学习翻译的技巧。 全书共分为三编。编重点为中译英,系统梳理英语的各种句型,读者迅速进入英语语境;第二编重点为英译中,包含项条语法知识点,基本覆盖英语常见的惯用句和特殊表现法,令读者迅速摆脱洋径浜式英语;第三编主要为长篇的中译英和英译中材料,中文材料有浅近的白话和艰深的文言片段,英语材料全取近代人作品,主题多样,可使读者接触到英文表现的各种面貌。附录部分选取了篇英美名家代表作的节译,可为读者打造直接阅读文学名著的基础。全书三编皆附有大量习题以供读者练习之用,书末提供了详细的习题答案
该书的主旨是跳出象牙塔,以知识性及趣味性为特点服务于莘莘外语学子,帮助他们从史料中把摸翻译的脉搏。为创造直观的生动效果,为再现译者的风格,本书多处提供其译品片断(或诗歌,或散文,或小说),但一般不做技术性的评论,由读者裁定优劣。笔者认为外国翻译理论为中国的译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活跃了我国理论家的思维,促进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建设,但我国的译论不应失去自身的特色。翻译理论家们面对一味“崇洋”的现象,提出了“建立中国自成一体的翻译理论体系”,并采取具体措施,总结和集中传统译论的经验和智慧,糅以西方理论之精华,构制成我国新译论的基本框架。中国翻译事业近100年飞速的演进,以及翻译工作者的呕心沥血的努力,在本书中得到详细反映。
《中式英语之鉴》十分系统地探讨了中式英语这一非常普遍的现象。作者把这些加以归类,然后提供大量的该类别中式英语实例,并逐一修改,同时还扼要地加以分析。每一章后面还附有练习,并提供参考答案。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广大汉译英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书。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第2版中译翻译教材翻译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中译翻译文库》编著者刘宓庆。 就翻译事业本身而言,我们则要作出相应的战略调整。谈到翻译,人们就首先想到文学,这个观念是“西方式”的,他们似乎只想看看人家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美国,译论百分之八十以上谈文学。我认为翻译事业的次序应该是:,学术翻译;第二,科技翻译;第三,财、经、贸翻译;第四,文学翻译;第五,文化事业及其他翻译。我们应该把学术翻译放在位,使它享有最的资源投入,这对提高国家地位和国民素质、教育素质都是至关紧要的。这样的次序不仅符合国家发展之所需,而且也是获得国人的真正认同的关键。 就翻译业本身的发展而言,我想在这里谈一谈翻译实业化的问题。作者认为,考虑到翻译业的实际及发展前景,“实业化”是本行业在社会生
《思维模式与翻译:揭示英语的奥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贵在创新、重在实践”的原则,期盼在英汉互译学术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作者重视语义、语用和社会文化在翻译的思维模式上的作用。
本书将翻译学与伦理学结合在一起,首次系统地探讨翻译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等。本书基于翔实的资料详细而系统地从伦理视角审视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实践活动、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等方面,特别是从伦理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如何纠正翻译研究中的某些不正之风、如何处理译者应该忠实原作还是对读者负责的两难选择、翻译工作者的“隐形”和“显形”、重译、翻译容错率、翻译工作者的、翻译批评中的伦理标准、翻译教学中教师伦理及学生伦理等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填补了外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本书的特色就是,像讲解学生作业那样,向读者讲授法律翻译。先让水准不错的学生试译,或是拿现成的、已经发表的译文来做翻译分析,围绕相关问题对译文进行研讨或精雕细琢,目的只有一个:透彻揭示法律翻译的规律,帮助读者真正掌握法律翻译的要诀。
本书综合语言学、文体学、文化学和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英汉互译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与策略。全书分为六章:章概述翻译的定义、功能、译者的条件及翻译标准。第二章介绍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第三章论述词语的翻译,内容包括:英汉词语的异同,语境与选词的关系,同义词的语义重叠及词汇的语体等级,成语、典故、谚语及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第四章论述句子的翻译,内容包括:英汉句法结构的异同,形式对应的可行性,各种从句的翻译及特殊句型的转换机制。第五章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不同文体作品的翻译,内容包括:广告翻译、新闻翻译、旅游文本翻译和科技及外交文献的翻译。第六章着力论述各类文学作品的翻译原理,作者以阐释学、接受美学及阅读理论为理据,探讨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翻译的可行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