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之鉴》十分系统地探讨了中式英语这一非常普遍的现象。作者把这些加以归类,然后提供大量的该类别中式英语实例,并逐一修改,同时还扼要地加以分析。每一章后面还附有练习,并提供参考答案。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广大汉译英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书。
《实战同传》为口译大师林超伦博士力作,旨在培训能够担任首次英汉同声传译(简称同传)的译员,是林超伦博士多年同传研究与教学的经验总结,分为理念讲解和实战练习两大部分。 《实战同传》 在理念讲解部分,厘清了同传及相关主要概念,比较了交传和笔译的主要异同,揭示了同传的核心技能和辅助技能(如一秒思维、三词一译等),剖析了同传中的语言转换技巧,讲述了同传的培训与自学方法,指出要达到同传培训目的,必须嵌入实战模拟内容。 《实战同传》在 练习部分,全部取材真实场景,以中外领导人的讲话为主,不仅配有参考译语,还常以技巧琢磨来展示多种同传表达方式,可供同传教者与学者进行对比,以更快更好地提升同传技能。 《实战同传》 探讨具有相当深度,不乏独到见解。 强调实际操作技巧,同声体
《从新手到高手:口译实战案例30讲》从口译实战中的真实案例入手,将相关理论知识与作者和多名译员的职业经验相结合,对口译员的职业素养展开全方位解析。 《从新手到高手:口译实战案例30讲》全书共30讲,分为 译前准备篇 译中应对篇 和 职业伦理篇 三大部分,每讲都包括知识讲解、案例、案例分析、思考与讨论、拓展阅读和本章小结等几项内容。 《从新手到高手:口译实战案例30讲》全书不仅从语言、技巧的维度来讨论口译工作,更从译者着装、翻译设备、会议信息等诸多职业视角对译者展开实战指导,可为新手译员的 指南书 ,也可为口译爱好者的 案头书 。
《唐人白话绝句百首英译》选取100首唐诗绝句,翻译成英文之后,用汉语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评。英译力求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原诗的意境之美,简评则用精警的汉语进行随感式的议论,意在启发读者的想象力,激发读者的审美意识。 选诗的原则,尽量选为人少见的通俗易懂而又颇具艺术质量的诗作,再者,一诗人只选一首诗,以保证选诗适当的广泛性。 《唐人白话绝句百首英译》适合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及诗歌与诗歌翻译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PACCEL语料库光盘的总体结构包含三个部分:口译语料库、笔译语料库以及检索工具。口译语料库包含语音文件和文本文件,文本文件包含学生的完整英汉、汉英译作和经过句级对齐的平行语料,平行语料又进一步分为生文本和经过词性赋码的文本。笔译语料只包含文本语料,其分级格式与口译部分相同,同时笔译平行语料也包含生文本和词性赋码文本。本手册共四章,章为绪论部分,对PACCEL进行了总体介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PACCEL的口译语料库;第三章详细介绍PACCEL的笔译语料库;一章对PACCEL检索工具的使用进行了详细说明。
《翻译系列教材·华大博雅高校教材:英汉对比与翻译导论》的目的是介绍,通过对比分析,对学生的共性和(尤其是)之间的差异英语和汉语的语音,拼写水平,形态/词汇,句法,语义,语篇,修辞和文化,以及如何解释的相似性和差异相关的换档机构翻译,导致各种各样的practical.work需要转变翻译。在这本书的基础上,结合翻译练习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翻译中国,反之亦然。 《翻译系列教材·华大博雅高校教材:英汉对比与翻译导论》是专为学院学生英语以及英语研究生和文学(或应用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和MTI。此外,那些从事翻译和那些工作的理论研究作为译者也将发现它对他们的工作有的帮助,为这本书包含的面向英语语言学对比研究与中国和实践为导向的翻译练习作为一个整体,使书中的理论和实践理想的集成。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第2版中译翻译教材翻译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中译翻译文库》编著者刘宓庆。 就翻译事业本身而言,我们则要作出相应的战略调整。谈到翻译,人们就首先想到文学,这个观念是“西方式”的,他们似乎只想看看人家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美国,译论百分之八十以上谈文学。我认为翻译事业的次序应该是:,学术翻译;第二,科技翻译;第三,财、经、贸翻译;第四,文学翻译;第五,文化事业及其他翻译。我们应该把学术翻译放在位,使它享有最的资源投入,这对提高国家地位和国民素质、教育素质都是至关紧要的。这样的次序不仅符合国家发展之所需,而且也是获得国人的真正认同的关键。 就翻译业本身的发展而言,我想在这里谈一谈翻译实业化的问题。作者认为,考虑到翻译业的实际及发展前景,“实业化”是本行业在社会生
《翻译教学实践指南丛书·口译教学:从理论到课堂》集厦门大学口译教研团队30年来口译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之精华,深层次、多角度地探讨了英语口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将为从事口译教学的教师提供从理论修养到课堂实践的全方位指导。
舍夫纳等编写的《翻译能力培养》分为定义翻译能力、培养翻译能力和评估翻译能力三个部分。部分介绍了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语言、文化、文本、学科、研究和转换能力等;第二部分探讨了课程设计、方法论以及教学实践等;第三部分论述了翻译能力的评估标准。《翻译能力培养》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能力的培养、界定和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翻译文体学研究》由JeanBoase-Beier所著,首先追溯了早期的文体观,阐明文体对翻译的影响,又从读者视角和译者视角分别探讨文体的作用和文体再创作过程中的选择。作者随之提出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和文体学的认知观,最后全面总结翻译研究的文体学途径,并介绍其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译响天开:会议口译的思考与实践》一书中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从一些实践和教学的问题出发,以轻松的笔调畅谈口译,与读者分享许多口译工作案例和这一行业中的趣闻轶事,对于口译教师和学员,以及对口译感兴趣的各界人士介绍关于口译职业、实践和训练的情况;以作者进入口译殿堂并且不断发展进步的经历激励有志于从事这项职业的青年学生。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有关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几个重要个案研究,尝试处理当中一些长久以来没有受到注意的课题,例如通事、外交语言、使团国书翻译问题等,目的是展示翻译在中国近代史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各个案研究中,作者参考了大量的中西原始资料及前人研究,通过充足的讨论来表述独特的个人观点。
《十二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共安排十二天内容:前七天主要讲解英译汉,内容分别为翻译英语中的定语从句、被动语态、代词及形容词和副词;后面五天主要讲解汉译英,内容分别为增词与减词、换主语、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总结非文学翻译的特点。整本书以简单句和长难句分析相结合,并在课后配有少量的练习,让广大学生可以在短期之内对英汉笔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东北师范大学马如森教授出自学者孙晓野(常叙)先生门下,上承罗王学脉,于甲骨金文造诣甚深,多有著述。日前承他寄示新作《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书稿,嘱我写几句话。追忆1992 年,他所著《殷墟甲骨文引论》书成,有胡厚宣、孙晓野先生撰序,我也厕身其间。荏苒近20 年,马如森先生将三篇序移录于他这部新作,而胡、孙两先生都已过世,念此不禁感怀系之。马如森先生这部《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冠以“甲骨文概说”、“金文概说”,发凡起例,作为读者入门阶梯。然后列举有代表性的甲骨九片、金文七篇,循字逐句,细加论析注解,附以语体译文,其深入细致,不厌其详,可谓。书末还为学习书法者着想,附以精美的临写作品,以作示范。全书设想之周到,工作之详密,体现出马如森先生长达十年的功夫,很值得读者品味。 在这里我特别想
本书作者在消化吸收近代中国翻译基本理信纸的基础上,对现代英语汉译操作展开具体研究。作者从自身的翻译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概括出十种带有规律性的英译汉操作方法。其现论根据是:英汉两种语言属不同语系行文结构与词语表达存在很大的差异,翻译时必须充分照顾到这两种语言在构句(篇)框架与语义表达上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样,翻译才可能真正做到忠实、地道、流畅。每条操作方法的计主论都伴以丰富的例证。这些例证(指英语句段)都是作者近年来从现代英语书刊中撷取的手材料,新鲜且有的可读性。书中还向读者提供了一批英译汉操作的篇段练习。本书是英译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本专著,对广大英汉翻译学习者和工作者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也可用作商校实用英汉翻译课程的教材。
本书综合语言学、文体学、文化学和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英汉互译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与策略。全书分为六章:章概述翻译的定义、功能、译者的条件及翻译标准。第二章介绍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第三章论述词语的翻译,内容包括:英汉词语的异同,语境与选词的关系,同义词的语义重叠及词汇的语体等级,成语、典故、谚语及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第四章论述句子的翻译,内容包括:英汉句法结构的异同,形式对应的可行性,各种从句的翻译及特殊句型的转换机制。第五章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不同文体作品的翻译,内容包括:广告翻译、新闻翻译、旅游文本翻译和科技及外交文献的翻译。第六章着力论述各类文学作品的翻译原理,作者以阐释学、接受美学及阅读理论为理据,探讨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翻译的可行性。本
东北师范大学马如森教授出自学者孙晓野(常叙)先生门下,上承罗王学脉,于甲骨金文造诣甚深,多有著述。日前承他寄示新作《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书稿,嘱我写几句话。追忆1992 年,他所著《殷墟甲骨文引论》书成,有胡厚宣、孙晓野先生撰序,我也厕身其间。荏苒近20 年,马如森先生将三篇序移录于他这部新作,而胡、孙两先生都已过世,念此不禁感怀系之。马如森先生这部《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冠以“甲骨文概说”、“金文概说”,发凡起例,作为读者入门阶梯。然后列举有代表性的甲骨九片、金文七篇,循字逐句,细加论析注解,附以语体译文,其深入细致,不厌其详,可谓。书末还为学习书法者着想,附以精美的临写作品,以作示范。全书设想之周到,工作之详密,体现出马如森先生长达十年的功夫,很值得读者品味。 在这里我特别想
本书力求体现时代性、准确性、实用性。其时代性体现在广泛收录了中国近十年来所出现的新词语,包括部分政策术语;收录了多个领域的词语以及目前许多同类工具书未收录的词条。其准确性在于词条译文均引自刊物、部门或专家,同时兼收较难译或容易引起歧义的条目。其实用性表现在所收词语涵盖英语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常遇到的多种题材,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同一汉语词目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英语释义时,酌情兼收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