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名著名译产品线,“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本书选择近3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许钧教授翻译与翻译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与阐释的代表性论文,集结成册。所选的论文大多出自于学界有着重要影响的学者和文学翻译界的前辈。本书着重展现许钧教授30年来对翻译研究探索历程和丰富的文学翻译经验,揭示其翻译思想的内核,评价其翻译与翻译研究成果的价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启迪意义。
中国有句老话:“十年磨一剑”;但是严酷的战争警告人们:剑还没磨好,对方导弹可能已经发射过来了,可见速度事关生存。就语言服务行业而言,当代译员面对的经常是一个晚上翻译五万字的任务,翻译必须依靠团队,必须
《公文翻译:译·注·评》强调翻译的准确性,通过学生具体的翻译作业,以改错、讲解、提问、加注的方式,把公文翻 译中常出现的错误或其他问题提出来,并加以解决。文后还附有参考答案。另外,作者还针对文中涉及 的具体翻译问题,用简短的方式,重点讲解相关的理论或技巧,使学习者不仅停留在“知其然”的阶 段,还要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水平。供讲解的文章多为200到300字的英文节选,每篇文章构成一个短 小精悍的单元,不至于使读者陷于冗长的阅读过程。 本书适合大学翻译专业学生、翻译从业人员及翻译爱好者阅读。
本书根据笔者在北外高翻学院的汉英笔译课堂教学录音整理,包括练习题、课堂讲解、学生译文(及译者注)、译文修改(及批注说明)和参考译文。读者可以通过本书学习正确的翻译理念,掌握批判性思维,学会调查研究,养成细致严谨的工作习惯。本书适合任何打算从事或已经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阅读,也可作翻译教材使用。
全面梳理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再现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整体状况。考察社会思潮对文学翻译的规约,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以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时间差。 揭示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三重追求,即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审美情趣。文学翻译在承担社会功用的同时,其文学性不再受到忽略,审美情趣也纳入了译者的视野。 以鲁迅的翻译实践和理论为中心,将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与当代解构主义翻译流派的主张进行比较。溯源鲁迅与韦努蒂翻译理论产生的不同背景,并指出在直译与异化、对待原文本的态度等方面的异同。 本书以五四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再现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整体状况,考察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状况与文学翻译趋向转变的关系,文学翻译对我国现代文学
本书为指导翻译研究的入门丛书,旨在向初次进行该领域课题研究的学习者(含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介绍翻译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全书共分十章。章概括了翻译学的十二个研究领域,旨在帮助研究者确立研究课题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章指导研究者对课题如何进行总体规划,具体包括反复推敲初始观点,确定研究范围、查找资料、进行批判性阅读、详细记录参考文献,与导师密切交流等。第三章至第七章讲述了进行翻译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详细介绍了研究的多种理论模式、研究类型、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阐述观点、如何构想假说、如何确立变量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选择和分析数据等。第八章与第九章指导研究者如何以口头及书面形式描述个人的研究。一章作者就翻译研究的评估,尤其是论文评估,所通常采用的标准作了介绍。
《译介学》为部全面地探讨译介学的定义、性质、研究范围等的专著。《译介学》全书包括翻译的文学传统、新世纪翻译文学的研究趋向、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翻译研究与文化差异、翻译的文学取向等内容。内容详实,且配有大量的例证。书末的录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译介学》(增订本)融入了作者近年来的学术思想,表述更为准确清晰,举例更为丰富生动,理论体系更为严谨完整,是从事翻译研究,尤其是从事译介研究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的重要理论专著
跨语际实践的研究重心并不是技术意义上的翻译,而是翻译的历史条件,以及由不同语言间最初的接触而引发的话语实践。总体而言,我所要考察的是新词语、新意义和新话语兴起、代谢,并在本国语言中获得合法性的过程。
本书是关于介绍“手语翻译概论”的教学用书,书中具体收录了:手语翻译的历史和职业化、中国手语与汉语之间的互译、我国聋人高等教育课堂配置手语翻译的情况、手语翻译员守则、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形式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