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CEL语料库光盘的总体结构包含三个部分:口译语料库、笔译语料库以及检索工具。口译语料库包含语音文件和文本文件,文本文件包含学生的完整英汉、汉英译作和经过句级对齐的平行语料,平行语料又进一步分为生文本和经过词性赋码的文本。笔译语料只包含文本语料,其分级格式与口译部分相同,同时笔译平行语料也包含生文本和词性赋码文本。本手册共四章,章为绪论部分,对PACCEL进行了总体介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PACCEL的口译语料库;第三章详细介绍PACCEL的笔译语料库;一章对PACCEL检索工具的使用进行了详细说明。
《实用英汉房地产翻译:理论与实践》章文化导向的翻译理论与口、笔译翻译技巧,简要介绍文化导向的翻译理论以及翻译工作的技巧。第二章口译实践,主要介绍澳大利亚住宅房地产业务涉及的口译。第三章笔译实践,主要介绍澳大利亚住宅房地产业务涉及的笔译。第四章为文化导向的翻译策略总结,以中华哲学的阴阳概念及十四个卦象构成的模式,对澳大利亚住宅房地产口笔译策略进行归纳论述。附录一至三是房地产相关用语,以及澳大利亚住宅房地产业务涉及的法制环境和澳大利亚住宅房地产文化。
本辞典继承前人译学研究的成果,介绍译学新现象、新领域和新理论,并对译学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作积极的探讨。 全书分分类词目、译论百部、译学百论主要板块,收录词目1900余条。 分类词目分27个大类,涵盖翻译概念、翻译技巧、翻译理论、翻译史等领域,涉及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并汲取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充分体现“翻译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这一特点。 译论百部简明扼要介绍外重要的译学著作。 译学百论总结外重要翻译理论家的主要翻译思想。 附录含《中国翻译要事年表》、《我国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分类书目》、《外翻译组织与期刊名录》等内容。
本书系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之一。本书从翻译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观点出发,探讨了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的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主体、翻译审美意识系统、翻译艺术创造的基础层级、翻译艺术创造的综合层级、翻译审美理想和审美再现问题、以及西方美学对中国译学的借鉴意义。本书增添了怎样学习和研究翻译美学以及如何进行语言审美等重要内容。
《英汉口译红皮书》由职业会议口译员撰写,汇集了外众多一线口译员的实战经验,是从事英汉口译工作的实用指南。本书从英汉口译实践和市场需求出发,取材新颖、注重实战、突出技巧、立足实用,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如何成为一位的口译员,是一部各类英汉口译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本书是翻译理论模式与翻译案例互动的研究。它以翻译学文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AndreLefevere的改写理论为框架,以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作和译作为案例,把胡适对西方文学——尤其是EzraPound和HenrikIbsen的作品——的改写、翻译置于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论证这些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是对西方文学理论和作品的翻译与改写。从社会、政治、接受美学等角度分析接受环境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如何操控材料的取舍、内容的过滤、成品的接受。还涉及到转译、重译、模仿等形式。多种形式的改写在我国现代史中,尤其在新文化运动这一重要历史转型期对建构新文学和新文化有着与狭义的翻译同等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形式上不明显的翻译还没有真正成为翻译研究的对象。本书首次从改写角度研究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强调他的改写翻译的研究价值和对文学变
这本集子收集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所发表的讲话和文章,其中有些论点和部分例证有所重复。为了保持发表时的原样,除个别地方有所改动和删节外,未作重大修改。 我长期从事政治论著和文件的英译工作。空隙间,想从大量翻译材料中归纳、总结出一些多少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希望能对有志于翻译工作,特别是汉英翻译工作的青年同志有所启发。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列宁在他的《黑格尔一书摘要》中指出:“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现实性品格。”英国有位翻译学者也认为:“翻译中的例句往往比翻译论点本身更有意思。”
为了促进翻译教学的发展,丰富翻译教学的资源,满足翻译专业师生的需要,外教社策划了“翻译专业名著名译研读本”,分“英汉对照”和“汉英对照”两个子系列出版。本套读本特色鲜明:1.原文与译文对照排版,译文部分穿插名家对译文的点评。2.点评从词、句的翻译方法、翻译效果、译语特点、译者风格、译文可供商榷之处等方面出发,指点读者细心体会翻译过程,在揣摩、比较和思考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和鉴赏能力。3.译者和点评者皆为译界名家,有的译者兼做点评者,更能帮助读者体会译文背后的点点考量。4.精心选取古今中外名著,不拘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兼收并蓄,蔚为大观,意在让学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提高素养。
尽管连贯是任何文学文本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但在传统文学翻译研究中,这一问题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将语言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加以有机的结合,以语篇连贯性为切入点,考察不同维面上的连贯机制在语篇的结构、意义、风格、效果等方面的整合作用;意在突破传统翻译理论单维视角的局限,摆脱其一一对应的静态语义等值模式,并用大量实例表明,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与语篇内其他语言单位和语篇外相关知识存在着不同维面上的相互关系。在文学翻译中,只有以化的手段体现了这些关系,才有可能以最接近于原文风格的方式再现原文在各个维面上的连贯机制。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译文才可以获得的等值量。
本书的立论点是“对译”。“对译”之名,实为互译,但显然作者还有更深层次的一些考虑。全书首先简述翻译的纯理论问题,如翻译的本质、原则、过程、标准等。这部分简炼到位。章抓住了汉外互译的实质,从深层次的思维差异入手,辅以文化的差异,最终落脚于语言的差异,这种由里而外的论证,为翻译提供了理论关照。第二章突出汉英互译的疑难,即语言难点、思维方式难点、文化难点和非语言因素难点,与前一章形成内在的呼应。上述两章正是此书的大特色,即为汉英互译提供理论依据。第三和第四章则是基于汉英对译的差异,专门介绍破解难题的策略,既有具体的全译策略,又有策略的综合运用,这就形成了此书的第二大特点,即为汉英互译实践提供对策。有理据,有对策,正可以解决全译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问题。
赵勇主编的《西方翻译理论导读》与外同类著作相比较,《西方翻译理论导读》分析归纳简洁准确,代表了翻译研究的成果;本书的选文全面精到,其中RornanJakobson(1959)的《论翻译的语言方面》、walter.Benjamin(1923)的《论译者的任务》、JamesHolmes(1972)《翻译研究的名与实》等都是翻译研究的经典文献。简言之,本书是一部融分析和选文于一体的翻译研究著作,旨在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