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字进入日本后,汉字便与日本固有语言融为一体,成为日本语言和文字的主要构成部分。不少朋友误认为中国人学习日语要比学习其他外国语容易,其主要原因就是日语除了用它本身的文字——假名外,还使用不少汉字。但开始学习不久就会遇到不少问题,主要难点有两点:首先,中日汉字字形不同。其次,日语中的汉字读音方面,虽然日本政府在1981年公布了1945个汉字为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的“常用汉字”,但实际使用的汉字远不止这些。此外还有《人名用汉字》,而且每个汉字都有音读、训读;有的汉字音、训还有几种读法。训读的过程中,掌握“送假名”也是一个难点。本书就是针对日语中1945个常用汉字的读法和用法举例说明,同时也列出“常用汉字副表”的特殊惯用读法。为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与汉字用法有关的知识、资料,本书在附录中编有日本人
庞焱等编著的《日中同声传译长难句及应对策略》是一项基于会议同声传译专项语料库的实证研究。 旨在通过对日中同声传译过程和产品的分析,明确日中同声传译中影响传译质量的具体原因,并针对其主要原因,寻找有效改善或提高日中同声传译质量的方法和策略。 《日中同声传译长难句及应对策略》所使用语料库中的源语语料来源于笔者近十年所担当的广东省各种大型国际会议的现场真实录音。 目标语数据是在尽可能全效仿真会议现场的实验室状态下采集获取,语料库工具采用ExceI工具。 基于这个专项会议语料库,本研究对日中同声传译的过程和产品,通过数量化分析和差异性对比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尽可能地遵循“择重推进、实用”的原则,获取了真实、客观、数据化的研究结论— —日中同声传译中长难句是影响传译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表
《日汉口译教学研究》是一本以日汉交替传译教学和日语同声传译教学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全书主要包含四章。章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后辅导等方面初步探讨以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的日汉交替传译教学模式。第二章聚焦日汉常用词汇的口译教学,从日译汉和汉译日两个角度深入研究词汇口译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词汇口译中的常见错误。第三章进一步考察专业领域、主要是经贸领域的口译教学。针对经贸领域特殊的表述特点,讨论如何运用口译技巧进行处理,并且对经贸篇章、段落、词汇的处理实例加以介绍和评价。第四章探讨日汉同声传译教学的各种训练和指导方法,通过大量同声传译实例分析日汉同声传译中策略的运用。本书由浅入深,对日汉交替传译教学和日语同声传译教学的各个方面展开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口译教学新观点和新思
本书可与陈从周的另—本著作《苏州园林》一起并称为江南园林的姊妹篇,是了解扬州园林的性专门著作。 全书由四个部分的内容构成。部分是总论,详细叙述了扬州园林与住宅产生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园林、住宅的设计手法与特征,计两万余字。 第二部分是园林,以摄影142帧和实测图46幅,真实、充分、形象地反映了扬州园林的艺术及技术特征。 第三部分是庭院住宅,以63幅实测图,反映了扬州住宅的布局、结构、材料的艺术及技术特征。 第四部分是建筑类编,以59帧摄影说明了扬州建筑细部的造型和构造方法。这是一部集艺术与工程于一体的学术专著。
樊建川编著的《兵火(1931-1945日本战地记者眼中的抗日战争)(日文版)》以图说史,书中使用的多张图片都是从侵华日军内部发行的画报上节选的,现场感实足,都印有“不许公开”字样。这些日本战地记者拍摄的图片、资料,再现了中华大地遭受涂炭的残酷过程,一方面,揭露了日本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的暴行,另一方面,也揭露了日本对中国各领域先进技术的计划性掠夺。这些侵华“图证”,是对日本右翼分子颠倒历史、混淆视听最有力的回击。
《日语长难句精解》是我国利用思维软件分析日语句子结构、攻克长难句的-部著述。《日语长难句精解》逻辑清晰、篇章布局合理,有剖析、有实例、有总结、有体会,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凡具有日语专业二年级及日语中级程度以上者均可利用本书解决在日语学习中所遇到的长难句问题。《日语长难句精解》著者涉猎广泛,注意吸收日本成熟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对长难句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综合治理:既注意日语长难句与周边的关联,又能从文化高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解析长难句像拆装钟表,反复实践固然不可缺少,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无数次拆装能够得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本书就是想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告诉读者一些行之有效的解析长难句的方法。
“红白歌会”是由日本广播协会每年举办一次,代表日本水准的歌唱晚会,在日本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春晚。参赛者都是从当年日本歌坛中选拔出来的最有实力、人气旺、人品好并受到广大歌迷喜爱的歌手。这些歌手按照性别分为两队,女性为红队,男性为白队。作为一项辞旧迎新的重要活动,在每年的12月31日晚上举行,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 本书选取了传唱率较高的30首歌曲,从单词、语法、歌曲背景等方面对该歌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书后配有歌曲光盘。
“理论”这样的词汇,乍看之下,往往浮现出艰深难懂、不切实际的念头,这也是我们对某些论著的坏印象。现代社会强调快节奏、舒适性,知识经济更应是知识产生财富的经济。哪怕再深的理论,能带来实际效益;且读起来轻松易懂。前者应是知识经济的特点(知识带来财富),后者应指人文的关怀。我们并不否定艰深的理论,但却不应人为地将理论深涩化,不应提倡越让人不懂就越深奥。须知,再好的理论也要“众人拾柴火焰高”,很难想像人人望而却步,又能带来累累财富的知识。 所以,作者的初衷,是想把这本书写成既要讲理论与实务,也要让人读起来有点乐趣,能从中轻松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