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德语900句》修订工作仅涉及语言,主要有二:一是完善了对话与句型的汉译文字,使其更贴切德语表述;再是给至第六部分的各个单元添加了词汇表,附于句型之后,以方便学习查看。德语词汇,尤其名词、动词,鲜有单义。词汇表的中文释义,仅为该词在原句既定场景中的语义,若要进一步学习,还须查阅字典。
本新编本,首先对原有版本中机电领域的陈旧、错误和不妥词汇进行了认真的删改(删去20000余条),此外,还着重在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电气传动技术、仪器仪表、新材料、新工新理论和经济管理领域补充了大量词汇(新增40000多条),从而较全面地综合地反映了机电工业的发展水平,新编本共收录了词汇约190000条,还对缩写词和德国及世界地名进行了更新补充。这是一本目前国内外出版的收录专业词汇最广泛、的德汉机电工程词典。
本书为语言学家、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留德十年》的德语版。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耄耋之年,季先生忆及往昔,写下了这部《留德十年》。书中讲述了自己1935-1945年留学德国的经历,描述了在战乱期间的异国他乡,满怀激情孜孜不倦地学习、择定专业方向、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根基的情形;此外还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给欧洲人民和旅欧的中国学子带来的戏剧性苦难。学术追求、学长深思、友人情深、青春激情,中外学者和普通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温情,都在简洁流畅的语言中描述得栩栩如生。德文版由北京外国大学德语教授、翻译家李逵六和德国专家秉玫瑰(Brinkmann)、留法学者刘道前合译。译文忠实于原文,优雅流畅,是佳作佳译;为了方便德国读者阅读,译者在翻译过程
本词典于1972年开始由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三个单位合作编写,1975年列入国家语文词典出版计划,并明确由上海外国语学院统一领导。1977年至1979年四川外国语学院也派员参加了编写工作。本词典是一部中型的综合性语文工具书,释义与用法并重,收词85,000多个。鉴于德语在科学技术领域内应用较广,本词典选收的科技词较多,约计18,000个。为了便于读者查阅,我们在词例的编排方式上,参照国外语文词典作了新的尝试。这种编排方式是否恰当,有待广大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加以鉴定。本词典所选收的专业词目大多经过北京大学、武汉医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其他科研单位的有关专家协助审查,但最后仍由编者统一审定,如有错误,当由我们负责。在此,我们谨向以上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所给予的支持深表谢音。
《新汉德词典》是一部中型的综合性语文工具书,收入汉语单字条目六千左右,多字条目七万余个。除一般语汇之外,还收了一些常见的文言和方言词语、成语、谚语及其他熟语,同时也收了数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专业词语。汉德两种语言均以现代语言为规范,德语释义力求反映同汉语相应的语体特点。多义项条目采用汉德双解,可达一书两用的目的。
本词典于1972年开始由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三个单位合作编写,1975年列入国家语文词典出版计划,并明确由上海外国语学院统一领导。1977年至1979年四川外国语学院也派员参加了编写工作。本词典是一部中型的综合性语文工具书,释义与用法并重,收词85,000多个。鉴于德语在科学技术领域内应用较广,本词典选收的科技词较多,约计18,000个。为了便于读者查阅,我们在词例的编排方式上,参照国外语文词典作了新的尝试。这种编排方式是否恰当,有待广大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加以鉴定。本词典所选收的专业词目大多经过北京大学、武汉医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其他科研单位的有关专家协助审查,但最后仍由编者统一审定,如有错误,当由我们负责。在此,我们谨向以上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所给予的支持深表谢音。
精选汉语单字及词目近4万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商贸、法律、科技及文化生活各个领域。 收录新增汉语习语及德语译法5000余条。 对德语释义中的一些重要语法作出标注。 中文部分加注汉语拼音,以方便德国人学习中文。
《德语语法表解》系参照国内外出版的德语语法书,按照传统德语语法体系编写的。全书包括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每个部分又分项列表介绍,并附例词、例句及其译文。《德语语法表解》力求将德语语法图表化,只附少量的文字说明。某些规则的例外情况,则在附注中加以说明。书后附“德汉对照语语索引”,供读者按德文字母表顺序查阅《德语语法表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