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 语言 叙事 文化 三个维度分享国际传播实践的心得体会,思考对外表达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跨越差异走好国际传播的 最后一公里 。第一章以媒体视角,从句法、用词、节奏、细节、修辞、标题等六个方面介绍国际主流英文媒体的话语风格;第二章概括中国时政话语的重要特点,从 外媒视角 汉学家视角 观察中国时政话语英译的难点;第三章聚焦中西 政府观 差异视域下的国际传播身份困境与突破之道;第四章浅谈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新闻写作、社交媒体运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延续作者一贯的视角与风格,细读外媒,详说翻译,希望能启迪更多的年轻读者投身翻译与国际传播事业。
《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汉英对照》是以大学生和教师为读者对象,特别是文史哲学科的大学生,为其写作论文提供关键词的中英文释义。所选300例文化关键词精选自"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已出版的图书1-7辑。按中文关键词拼音排序。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成果之一,每辑收录100条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以中英文双语的方式进行阐释。这些术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核心价值,编写者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目的是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传播媒体等对外交往活动中,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
《从 翻译世界 到 翻译中国 》收录了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自2004年以来在国内外会议上的发言、学术讲座的精选内容,国内外刊发的部分论文和专访以及少量序言、书评和随笔,其中有不少文章为首次发表。文集以前瞻性、指导性、概览性文章为主,包含大量具体案例和相关统计数据,系统论述了对外翻译工作对国际传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传播和翻译事业发展进步的见证与呈现。
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是国家表彰的重大对外出版工程。历时近30年,以汉英对照方式译介了112种中国古代典籍,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英译中国古代典籍的丛书。本书在研读《文库》各种图书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典籍英译的评论与研究,考察各种典籍的英译历史与影响,以条目形式介绍了《文库》各种图书的基本信息、中英版本、英译传播历史以及学界的评论与研究,展示了《文库》的出版宗旨、学术价值和重大意义。本书涉及许多重要的中国古代典籍的重要译者和译作,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倡导对《文库》客观、科学的认识,推动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的学术研究。
本书作者王晓辉用轻松愉快、机智幽默的语言,对比丰华瞻先生、汉学家罗慕士(Moss Roberts)对原著翻译品读,重现了多个经典故事,用全新角度对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赵云等多个故事中的人物设定进行客观评价,又探讨了书中有关兵器、谚语、装束、成语、官职、书信等文化知识,让书中情节一下子 立 了起来,生动再现了 三国 的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过程。 作者发挥多年文学与翻译功底,引用李白、苏轼等诸多名家之作的古诗词,通过不同译者对相同情节的翻译进行对比思考,将小说的时代背景、文韬武略和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分上下两篇:“英汉语言文化”与“中西思维方式”。上篇首先论述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进而挑选十对带有普遍意义的英汉语言文化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逐题进行对比分析。所讨论的内容涉及英汉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表现方法、文体风格、翻译技巧、写作技巧、思维方式以及相关社会文化因素。下篇首先论述思维方式的定义、类型、思维方式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进而挑选十对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逐对进行对比分析,并概括这十对特征之间的互相联系。《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论述与实例并茂,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对高等院校英语师生、英汉语研究
本书介绍了作者从小到大与外语“打交道”的各种经历,以不同人生时段的不同身份,呈现了“致外语学习者”“致外语爱好者”“致外语专业者”“致外语参赛者”“致外语准从业者”五个篇章。作者写这本书的具体目的有三。一是为那些在外语学习之路上晕头转向的朋友们提供某些方向上的可能性;二是给喜欢外语的朋友们分享一些个人学习成长方面的粗浅体会;三是以个人的名义,证明不靠出国,光靠自己,照样能学好外语,可以在语言技能的层面取得一些令人满意的成绩,并用外语和全世界对话,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传统的英语教学更加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语言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实际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密切的,语言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积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和掌握该语言文化知识的过程。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有益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从程度上来说就是文化教学。 《文化融合思维与英语教学研究》共九章,以目前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重点为出发点,依据文化教育的理念与认知发展,将传统文化与英语学习相结合。编者在内容的编写过程中吸取了大量学者专家的理论观点,并与编者多年教学经验相结合,以求做到论述全面、系统,结构清晰,语言简洁。
《新媒体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及应用探究》以大学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对新媒体时代的变革与英语教学、新媒体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理论基础、新媒体时代下大学英语多模态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新媒体时代下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学重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慕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移动学习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研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析了新媒体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与新媒体技术融合与应用的构建要点。
《学术交流英语》由刘常华、肖振风和许迪主编,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视听说教程,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UnderstandingAcademic Lecture;Giving Academic Presentations;Participating inAcademicSeminars。共九个单元,每个单元均包括学术交流技能单项训练、学术交流技能综合训练和学术交流任务三部分内容。本书从“交流”的视角出发,以学术交流为语用语境,语言训练与学术交流技能训练并重,按照学术交流技能划分单元,每个单元均有明确的技能训练目标。《学术交流英语》适用于“以任课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课堂教学,强调信息的获得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新编英语教程(第3版)1练习册》基于广泛市场调研和试用反馈,汲取全国百余所高校师生的建议和意见,旨在发扬教材优良传统,致力于满足新时期英语专业教学需要!继续保持“题材—结构—功能—任务”的编写特色,大幅更新语料,适当精简内容,合理调整各册难度。强调夯实语言基本功,兼顾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致力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法教学实用技巧》是专为英语教师和准备做英语教师的人编写的“英语语言教学实用技巧”丛书的一本。丛书中的每本介绍教学相关主题的基础理论背景以及一系列实用、新颖的教学策略和技巧。(《语法教学实用技巧》)全面介绍了语法教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既有助于新教师尽快适应、掌握语法教学,对经验丰富的教师也颇有启发,有助于更新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共20个单元,供18个教学周使用。每个单元均关注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或热门话题。本教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每个单元包括五个部分:部分为对话部分,每一对话设计数量的两人或小组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交际互动能力;第二部分为短文部分,每一短文后设计数量的填空和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听力和交际互动能力;第三部分是相关图片,可以让学生借助本单元所学内容或语料库的材料,对图片进行描述或评论;第四部分为补充材料部分,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听说读写素材;最后一部分是语料库,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新时代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新时代英语听说教程》适合大学本科一、二年级学生使用,同时可作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英语 自学者的辅导材料。
本书是一部以历史文献为核心的英语史教程。它通过大量原汁原昧的选文,从语音词汇、语法、书写法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现了英语的演变过程。选文来自各时期的经典文献,大多附有原文扫描圉片、转写文本(包括用古英语字体和当代英语书写体转写的文本)以及现代英语译文(包括逐词翻译及意译)。本书还配有专门的网站,提供选文的词汇表、文本详解和文本朗读,丰富了书本内容,而且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
《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跨文化交际理论建构》涵盖了一系列经过筛选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了这部著作的出版,Gudykunst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在此过程中,他指出,“如今,涉及跨文化交际各个层面的理论至少有15个。”(Gudykunst,2002,p.183)这些理论可分成七大类:意义建构、沟通准则、文化模式、调整和适应、身份认同的形成和调整、人际交流的心理过程,以及传播的组群和网络。(Klyukanov,2005,p.1)遗憾的是,尽管Gudykunst收录的理论涉及面很广,但他却将相当一部分理论排除在外。比如,他只字未提有关价值观的众多理论(或许他认为价值观的理论只是对文化模式的解释),以及有关冲突、非言语交际、符号模式的交流(或符号学)等一系列在跨文化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理论。这些没有被Gudykunst收录的理论,在其他许多跨文化教材中都作为重点进行了介
《英语教学中反馈研究:理论与实践》共有四个部分:部分从反馈来源、反馈方式、反馈侧重点、反馈文体风格和学生对反馈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回顾了二语/外语写作领域中的反馈研究。反馈来源的研究主要涉及教师反馈、同伴反馈和自我反馈等方面的研究;反馈方式的研究是有关口头反馈、写作讨论会式的反馈、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作文自动反馈和以语料库为基础的反馈研究。反馈侧重点的研究主要关注对作文进行先形式后内容的反馈、先内容后形式的反馈或对形式和内容同时进行反馈的问题。反馈风格研究的是反馈的语言和语用特征,包括反馈的言外之力和反馈的明晰度。此外,在这部分,笔者还讨论了反馈研究与二语/外语教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