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媒介用隐蔽而强大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新闻编辑通过隐喻的手法进行舆论引导,达到群体对组织认同的目的,组织认同的群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舆论引导功能出现转型、拓展和重塑,舆论也呈现出全新的特点,本书从信息论、群体论和媒介生态论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舆论引导功能。
本书为全球媒介的产物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内在地透视了一系列的观点,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政策、媒介与文化研究,还有创意产业等。作为一项最前沿的课题,作者铺陈了许多延伸性的话题,在国际化的范畴内,分析了传媒业、媒介及其内容,还有公众与政策等一系类传播学热门课题。此书不仅作为相关既存学术著作的综合性延伸,而且还代表了一个崭新的课题研究方向,是引领当今媒介研究不可或缺的一本指南。
本书是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2102)“浙江新闻事业发展史图志”部分研究成果。本书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新闻事业的创业时期到21世纪网络媒体的创新运用时代为时间跨度,分为六个阶段以图片的形式展示浙江省的新闻事业发展历史。
本书是国内20余位高水平青年传播学者集体合作的结晶。主题“重构行动者:中国场域的传播研究”,具有前沿性和重要性,对中国当下新闻传播领域的行动主体、话语、实践及其与结构之间的互动机制等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以期描绘当下并预测未来“行动者”的图景。
本书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调查,对该群体的身份认同意识、人际交往关系、网络传播状态、媒体呈现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符号资本论、符号互动论、相关媒介理论等视角为该群体实现身份融入、缓和情感心理危机、找到心理归属感指明路径。
本书为浙学研究丛书之一。本书依照“大浙学”的定义与浙江思想、文化、学术史在上古、中古、近古、现代、当代史的发展线索,研究内容如下:“浙学理论综合研究”、“浙学之源:史前文化、舜禹文化、古越文化研究”、“汉唐浙学研究”、“宋元浙学研究”、“明代浙学研究”、“清代中前期浙学研究”、“近现代浙学研究”、“现当代浙学研究”、“浙江宗教研究”、“浙江名山名水与地域文化研究”、“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浙商精神研究”等。
全书汇集了年度江西省省级主流媒体获得中国新闻奖和地方新闻性政府奖二等奖(含二等奖)以上奖项的作品,由高校和业内新闻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和教学科研骨干人员,对获奖作品的主题选择、思想内涵、导向作用、社会效果以及价值判断、专业技巧、创新追求、角度结构进行解读评析。全书力求贯彻和体现*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反映江西全省新闻工作者年度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持续走、转、改活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本书既有史料和研究价值,也有推动全省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促进不同媒体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推动新闻报道上台阶上层次等多方面的现实作用。
本书是从新闻组织层面和政治影响结果的媒介偏见分析,以及媒介偏见的两种机制描绘的一次尝试。书中研究涉及的国内外资料相当丰富,将媒介作为偏见直接行为主体,给予媒介偏见以中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考察:中观是作为编辑部的新闻组织层面,宏观则是社会政治大环境层面。
本书稿梳理和研究了宁波自晚清至当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规律,从新闻传播这一侧面反映了宁波近一个半世纪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轨迹。其研究起点为1845年基督教的出版机构“华花圣经书房”从澳门迁至宁波经营,终止时点为2008年。本书是第一本全面梳理和介绍宁波近、现代新闻传播业发展情况的著述,比此前宁波出版的《宁波近代报刊史论》及《宁波报刊史》等著作在时间跨度、内容丰富性、社会问题的涵盖面上都有较大的拓宽。
近年来互联网新媒体异军突起发展迅猛,以其传播的巨大优势对传统的体量庞大的我国区城广电形成了严峻挑战,加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原有的体制机制不活,地市两级广电创优和创收都同时面临困境,如何面对这些严峻的现实问题,迎难而上实现发展转型和困境突围,河南项城广播电视台的拼搏实践提供了鲜活的令人信服的案例。项城广电人坚持改革,紧紧围绕内容传播创新,打造本土有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目标,做强做优品牌节目和特色栏目,从而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本书通过对“项视现象”的分析研究,为我国县域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新闻作为一种无形的商品,被赋予了特殊的价值,也是可以售卖的。本书基于经济学规律,以独特的视角向大众介绍了新闻行业。书中有大量的案例与数据分析,向读者解释了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载体的运作形式及其经济学意义。
作者介绍 安吉拉?克拉克(Angela M.Crack),博士,英国利物浦约翰?穆尔斯大学政治学讲师。主要教授国际、欧洲比较政治学,研究领域包括非政府组织的问责、人道主义、跨国公民社会和全球政治。